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身念住念觀法 第一篇 理論 7-1-7 七、精進─正念─正知,如理作意和覺察力

  7-1-7 七、精進─正念─正知,如理作意和覺察力

  

  七、精進-正念-正知,如理作意和覺察力

  

  壹、定義

  

  1) Atapi意即「精進」。

  

  2) Sati意即「正念」。有兩種正念(所有的正念都是善法,而不要和日常生活的「集中注意力」混淆在一起,這只是一種想)。

  1.一般或世間的正念是以觀察力(明覺)做任何善行-如供養僧人托缽的食物等等。

  2.四念住修法中的正念是當下念住于觀照的所緣,如身或心。

  

  3) Sampajanna意即「清楚認知」。它總是與正念配合在一起的,例如,知道坐姿的是正念,知道這是坐的色身的是正知。正念正知配合在一起時,就稱爲「覺照力」,正念正知在經典中描述成「殊勝的救度功德」,用于成就正見和體證八聖道。以上a、b、c叁點稱爲明覺或者是「叁心」。

  

  可以增進正念和正知的四種功德:

  1.住在一個合適的地區或環境(如出生于有佛法的國家)。

  2.親近善知識(了解毗婆奢那修法的人)。

  3.設定自己的方向(對于滅苦有堅定勇猛的決心)。

  4.從前(前生)曾經積功累德。

  

  4) Yonisomanasikara或「如理作意(yoniso)」意即「將個人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件事情上,用正確的理解知道它的因」。這也是指某些事物的實相。(見1.6.1節對實相的詳細討論)

  

  5) Sikkhati(覺察力)能告訴我們是否已經偏離了當下。

  

  貳、討論:

  

  1) 精進是斷除煩惱(貪和瞋)的毅力,能幫助正念正知回到當下。

  

  2) 和3)正念只知道坐姿,而正知能認知這個坐姿是坐的色身。

  

  事實上是精進、正念和正知保持在當下觀照色身。我們必須了解這一點,因爲有很多修行者以爲“他們”在修行,但其實只是叁心或明覺在修行的。

  

  正念和正知去除貪和瞋-引發實相般若而破除無明(癡)。

  

  如理作意、正念和正知是思慧,正念正知配合得恰到好處就會轉變成實相般若(修慧),但如理作意仍然是思慧。

  

  正念正知轉變成實相般若時,我們會發現甚至連正念正知都不是「我」。正念正知只是一種心態,並且他們也是無常、苦、無我的。

  

  4) 「如理作意」是輔助明覺(叁心)正確運作並防止煩惱(貪和瞋-喜歡和不喜歡)生起的法。

  

  「如理作意」知道改變姿勢是爲了治苦,如理作意可以防止喜歡和不喜歡的增長。同樣的,如果如理作意和明覺認知是坐的色身,然後感覺疼痛時,就不會厭惡疼痛,因爲是坐的色身苦而非你苦。從坐的色身變換到其他姿勢時,如理作意會提醒你換姿勢只是爲了要治苦,這樣就可以防止喜歡新姿勢了。

  

  如理作意是思慧:如理作意引導正念正知,如理作意就像帶領一些人到稻田,一旦他們到了那裏,正念捉住稻子而正知是割下稻子的鐮刀。坐著時,如理作意引導叁心,而叁心知道這是坐的色身,如理作意扮演著引導的角色。如理作意是由聞慧而得,而且最初知道坐姿是坐的色身的也是如理作意,然後才是叁心知道坐姿是坐的色身。

  

  我們從早晨做第一件事到晚上睡覺爲止都要用到如理作意。否則,正念正知可能就無法正確地運作。最初你是以聞慧認知坐姿是坐的色身,而這個聞慧就是如理作意。如理作意可以輔助正念正知正確地運作。

  

  5) 覺察力提醒我們是否正念太強而正知不夠,正念正知必須平均才能保持當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