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內觀禅修手冊 5-1 內觀禅修手冊▪P2

  ..續本文上一頁躺臥時的內觀(臥禅)

  

  禅修者練習躺臥的禅修時,要依據佛陀的指示:在中夜時分,向右側臥,如同獅子的臥態,把一只腳放在另一只腳上,如此內攝而甯靜,想著要再起來。

  

  在躺臥時要有正知,禅修者可專心觀察太陽穴接觸枕頭的感覺、臂部或身側與床接觸的感覺;或者小心地正念于呼吸的進出,直到覺知一些刺痛,在所觀察的地方時時刻刻生起和滅去,而後繼續觀察這感覺並且同時覺察心中生起的念頭。有些念頭支持禅修的練習,有些則會破壞禅修的練習。

  

  當覺知到任何念頭會破壞禅修時,他要立刻放下念頭,專注于禅修對象上,不要追隨妄念或擴延妄想,因爲:

  「敵人傷害敵人,仇人傷害仇人,惡心則使自己受更大的傷害。」(法句42)

  「不是父母、親友能使你更好,而是善心使你能更好。」(法句43)

  

  有的禅修者右臥有困難,那就以適合他的姿勢來躺,但要保持如同前述的正念與正知。

  

  五.其他動作

  

  

  就像佛陀所說的,時時都要:

   複次,諸比丘!比丘不論行往歸來,正知而作;

   彼觀前、顧後,正知而作;

   彼屈身伸身,正知而作;

   彼著搭衣持缽,正知而作;

   彼食、飲、咀嚼、嘗味,正知而作;

   彼大小便利,正知而作;

   彼行、住、坐、臥、醒、語、默,亦正知而作。

  

  

  坐、住、行、屈身伸身以及臥時,如何正知而作,已在前面說過。現在,我們將討論在其他的動作,如何正知而作。

  

  如果要正知于吃、咀嚼、喝、嘗味的話,禅修者應觀察舌頭與食物或水接觸的感覺,然後觀察嘴或舌頭的移動。有關進食,佛陀的訓示是:「謹慎而小心地進食,不是爲了娛樂或耽溺,不是爲了漂亮和裝飾,而是足以支持和滋養身體和減輕痛,以助于過著正確的生活,並想著:我檢查那已生起的感覺,而不再起新的感覺。我無愧而安甯地活著,就如一個照顧傷口的人,只希望早日康複,又如一個在車軸上加油的人只求足夠運送該批貨而已。如是謹慎而小心地進食,不是爲了娛樂,…並想著:我要安甯地活著。」

  

  觀前顧後時,要觀察眼或轉頭的感覺,並且覺知心中的感覺。雖然佛陀所說的正念正知于搭衣持缽是對出家人來說,但是在家人也要將這個指導應用于穿衣、攜物或其他日常雜務上,對所做的任何事保持正念與正知。

  

  往昔一個人所作所爲都已收藏在心識或潛意識中,當修習內觀禅修時,這些過去的行爲(業)就會以快樂或不快樂的感受呈現在身體不同的部位上。它們都是過去行爲産生的結果。在你修習內觀禅修時所産生的任何不適的感覺都是過去壞行爲的結果。你必須忍受它直到這些不適的感覺消失而不再出現。但是,過去其他壞行爲的果報仍會出現。這些已出現的,你再也不必受苦果了。正如一個欠債者一點一滴付清他的債務一直到付完一樣,又如犯了法的人,依案子的輕重,有的被罰長期徒刑,有的短期徒刑。若一個人犯了多件案子,就必先服了重的徒刑,然後才受其他輕的徒刑。

  

  人們經常樂意接受善報,而不願接受惡報。當往昔所造的惡報將出現時,他們就覺得不高興而想要逃避,就如一個人想要逃債一樣。

  

  這種例子來比喻內觀禅修的人真是再恰當不過了。內觀禅修的目的就是使一個人脫離生死輪回或是脫離過去行爲的果報。脫離生死輪回之前,一個人必須承受他的果報,除非內觀禅修的力量強過這些果報。

  

  人們經不起禅修時所受的苦,不敢面對這些苦而停止禅修,他們就像那些不願還錢給債主的人或是想逃避司法的凶手一般。

  

  佛陀在初轉*輪時所說的四聖谛中,第一聖谛就是知苦。有各種層次的苦,無論是那一層次的苦,一個人首先必須了知它,只有在面對苦之後才能解脫。而後,他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諸行無常,智者見之,

  厭于苦惱,往清淨道。(法句277)

  諸行是苦,智者見之,

  厭于苦惱,往清淨道。(法句278)

  諸法無我,智者見之。

  厭于苦惱,往清淨道。(法句279)

  

  六. 引經說明

  

  上述阿姜達磨多羅比丘的培養正知的禅修方法是完全符合佛陀在《念住經》中的開示:

   諸比丘!爲淨衆、爲度愁歎、爲滅苦憂、爲得真谛、爲證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住。

   雲何爲四念住?

   諸比丘!于此,

   比丘于身觀身而住,精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

   于受觀受而住,精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

   于心觀心而住,精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

   于法觀法而住,精勤、正知、正念,除世貪憂。‧‧‧﹝中略﹞

   ‧‧‧如是,或于內身,觀身而住;

   于外身,觀身而住;

   又于內外身,觀身而住。

   或于身,觀生法而住;

   于身,觀滅法而住;

   又于身,觀生滅法而住。

   于是覺知:「唯有身」,如是唯有正智,唯有正念。彼無所依而住,不再執著世間任何事物。

   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觀身而住。

   ﹝如同于身,于受、心、法亦如是﹞

  

  那些依照上述方法來修習內觀禅修的人,可以從身體體驗身體,從感受體驗感受,從心體驗心,從法(心態)體驗法(心態)。此這方式,他將體驗到:

  眼識怎樣運作,它怎樣和心聯絡,

  耳識怎樣運作,它怎樣和心聯絡,

  鼻識怎樣運作,它怎樣和心聯絡,

  舌識怎樣運作,它怎樣和心聯絡,

  身識怎樣運作,它怎樣和心聯絡以及

  心怎樣和其他根門聯絡。。

  

  這樣,一個人便可以如實地知道感受,是苦還是樂,或是不苦不樂,最後把心從欲望中解脫出來。

  何足歡笑,何足高興,當世間正在焚燒?全被無明遮蔽,還不尋求光明?(法句146)

  

  這條道路是要自己去親見,不受時節限製,可邀請人們來看,值得體驗,而且是智者能直接證知的。

  這是唯一淨化內心的道路,應步上此路,它使魔王困迷惑。(法句274)

  

  親愛的讀者,希望你們能遵守這些戒律:不殺害生命,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及不飲用造成放逸的酒和麻醉品。也不要造下列六種毀滅之因:

  (1)沈溺于麻醉品

  (2)半夜還在街上遊蕩

  (3)沈迷觀看表演

  (4)沈迷于賭博

  (5)勾結壞友伴

  (6)懶惰的惡習

  不放逸是不死之道,放逸是死亡之路;不放逸者不死,放逸者像死人。(法句21)

  人若昔放逸,今後不放逸,如月出雲端,照耀這世間。(法句172)

  如果一個人知道自己可貴,他應好好照顧自己,夜間叁分中,智者應覺察自己。(法句157)

  自己就是自己的歸依處,還有什麼歸依處?好好訓練自己,一個人可獲得難得的皈依處。(法句160)

  自己作惡,自己汙染了自己,自己不作惡,自己就清淨,清淨汙染靠自己,沒人能淨化他人。(法句165)

  

  

  最後還有五項必須牢記胸中的觀點:

  (1)我必會衰老而無法逃避。

  (2)我必會生病而無法逃避。

  (3)我必會死亡也一定不能逃避。

  (4)終將會與我所珍惜與心愛的人分開。

  (5)我是我的業的主人,無論我造什麼業,不論好或壞,我得承受它。

  諸位親愛的讀者,希望這美麗的字眼永遠留在你心中,並依據前面講過的禅修方法看清自己的內在,因爲:「世界布滿無明,很少人看得透,就如網中鳥兒,很少逃向天空。」(法句174)

  

  七.以正知來修習內觀法能獲得下列的益處

  (1)在日常生活中心情輕松。

  (2)緩和緊張和高血壓等毛病。

  (3)體力變好。

  (4)身與心變得輕快、靈活。

  (5)睡眠安穩並醒來清晰。

  (6)疾病較快痊愈。

  (7)在疾病或工作的約束中更加有耐心。

  (8)不易發脾氣。

  (9)更加勤快。

  (10)不易受邪術或惡業所影響。

  (11)若已受惡業影響,則可早日複原。

  (12)行爲良好並可靠。

  (13)對人慈祥。

  (14)可獲得真的知識和內觀能力。

  (15)在學習與工作中更有正念與正知。

  (16)增進記憶力。

  (17)年老了也不會癡呆。

  (18)臨終心也不會顛倒。

  (19)無論做什麼都更細心。

  (20)警惕于造惡業。

  (21)使心免于落入四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的悲苦和損失。

  (22)逐漸清除業障。

  (23)既使今世不能完全消除業障,亦可培養功德。

  (24)如果功德具足,可完全清除今世的業障。

  (25)在任何地方,會受到尊重。

  

  回向

  願將我身語意所作的任何善行,

  分享給在叁十叁界的衆生,

  不管有想、無想,或經由宣揚而聽到,

  都來分享我所做的功德之果。

  願世間依賴四食的衆生,

  接受我內心喜悅的糧食。

  

  

《內觀禅修手冊 5-1 內觀禅修手冊》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