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内观禅修手册 5-1 内观禅修手册▪P2

  ..续本文上一页躺卧时的内观(卧禅)

  

  禅修者练习躺卧的禅修时,要依据佛陀的指示:在中夜时分,向右侧卧,如同狮子的卧态,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上,如此内摄而宁静,想着要再起来。

  

  在躺卧时要有正知,禅修者可专心观察太阳穴接触枕头的感觉、臂部或身侧与床接触的感觉;或者小心地正念于呼吸的进出,直到觉知一些刺痛,在所观察的地方时时刻刻生起和灭去,而后继续观察这感觉并且同时觉察心中生起的念头。有些念头支持禅修的练习,有些则会破坏禅修的练习。

  

  当觉知到任何念头会破坏禅修时,他要立刻放下念头,专注于禅修对象上,不要追随妄念或扩延妄想,因为:

  「敌人伤害敌人,仇人伤害仇人,恶心则使自己受更大的伤害。」(法句42)

  「不是父母、亲友能使你更好,而是善心使你能更好。」(法句43)

  

  有的禅修者右卧有困难,那就以适合他的姿势来躺,但要保持如同前述的正念与正知。

  

  五.其他动作

  

  

  就像佛陀所说的,时时都要:

   复次,诸比丘!比丘不论行往归来,正知而作;

   彼观前、顾后,正知而作;

   彼屈身伸身,正知而作;

   彼着搭衣持钵,正知而作;

   彼食、饮、咀嚼、尝味,正知而作;

   彼大小便利,正知而作;

   彼行、住、坐、卧、醒、语、默,亦正知而作。

  

  

  坐、住、行、屈身伸身以及卧时,如何正知而作,已在前面说过。现在,我们将讨论在其他的动作,如何正知而作。

  

  如果要正知于吃、咀嚼、喝、尝味的话,禅修者应观察舌头与食物或水接触的感觉,然后观察嘴或舌头的移动。有关进食,佛陀的训示是:「谨慎而小心地进食,不是为了娱乐或耽溺,不是为了漂亮和装饰,而是足以支持和滋养身体和减轻痛,以助于过着正确的生活,并想着:我检查那已生起的感觉,而不再起新的感觉。我无愧而安宁地活着,就如一个照顾伤口的人,只希望早日康复,又如一个在车轴上加油的人只求足够运送该批货而已。如是谨慎而小心地进食,不是为了娱乐,…并想着:我要安宁地活着。」

  

  观前顾后时,要观察眼或转头的感觉,并且觉知心中的感觉。虽然佛陀所说的正念正知于搭衣持钵是对出家人来说,但是在家人也要将这个指导应用于穿衣、携物或其他日常杂务上,对所做的任何事保持正念与正知。

  

  往昔一个人所作所为都已收藏在心识或潜意识中,当修习内观禅修时,这些过去的行为(业)就会以快乐或不快乐的感受呈现在身体不同的部位上。它们都是过去行为产生的结果。在你修习内观禅修时所产生的任何不适的感觉都是过去坏行为的结果。你必须忍受它直到这些不适的感觉消失而不再出现。但是,过去其他坏行为的果报仍会出现。这些已出现的,你再也不必受苦果了。正如一个欠债者一点一滴付清他的债务一直到付完一样,又如犯了法的人,依案子的轻重,有的被罚长期徒刑,有的短期徒刑。若一个人犯了多件案子,就必先服了重的徒刑,然后才受其他轻的徒刑。

  

  人们经常乐意接受善报,而不愿接受恶报。当往昔所造的恶报将出现时,他们就觉得不高兴而想要逃避,就如一个人想要逃债一样。

  

  这种例子来比喻内观禅修的人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内观禅修的目的就是使一个人脱离生死轮回或是脱离过去行为的果报。脱离生死轮回之前,一个人必须承受他的果报,除非内观禅修的力量强过这些果报。

  

  人们经不起禅修时所受的苦,不敢面对这些苦而停止禅修,他们就像那些不愿还钱给债主的人或是想逃避司法的凶手一般。

  

  佛陀在初转*轮时所说的四圣谛中,第一圣谛就是知苦。有各种层次的苦,无论是那一层次的苦,一个人首先必须了知它,只有在面对苦之后才能解脱。而后,他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诸行无常,智者见之,

  厌于苦恼,往清净道。(法句277)

  诸行是苦,智者见之,

  厌于苦恼,往清净道。(法句278)

  诸法无我,智者见之。

  厌于苦恼,往清净道。(法句279)

  

  六. 引经说明

  

  上述阿姜达磨多罗比丘的培养正知的禅修方法是完全符合佛陀在《念住经》中的开示:

   诸比丘!为净众、为度愁叹、为灭苦忧、为得真谛、为证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住。

   云何为四念住?

   诸比丘!于此,

   比丘于身观身而住,精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

   于受观受而住,精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

   于心观心而住,精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

   于法观法而住,精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中略﹞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

   于外身,观身而住;

   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

   或于身,观生法而住;

   于身,观灭法而住;

   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

   于是觉知:「唯有身」,如是唯有正智,唯有正念。彼无所依而住,不再执着世间任何事物。

   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如同于身,于受、心、法亦如是﹞

  

  那些依照上述方法来修习内观禅修的人,可以从身体体验身体,从感受体验感受,从心体验心,从法(心态)体验法(心态)。此这方式,他将体验到:

  眼识怎样运作,它怎样和心联络,

  耳识怎样运作,它怎样和心联络,

  鼻识怎样运作,它怎样和心联络,

  舌识怎样运作,它怎样和心联络,

  身识怎样运作,它怎样和心联络以及

  心怎样和其他根门联络。。

  

  这样,一个人便可以如实地知道感受,是苦还是乐,或是不苦不乐,最后把心从欲望中解脱出来。

  何足欢笑,何足高兴,当世间正在焚烧?全被无明遮蔽,还不寻求光明?(法句146)

  

  这条道路是要自己去亲见,不受时节限制,可邀请人们来看,值得体验,而且是智者能直接证知的。

  这是唯一净化内心的道路,应步上此路,它使魔王困迷惑。(法句274)

  

  亲爱的读者,希望你们能遵守这些戒律:不杀害生命,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及不饮用造成放逸的酒和麻醉品。也不要造下列六种毁灭之因:

  (1)沉溺于麻醉品

  (2)半夜还在街上游荡

  (3)沉迷观看表演

  (4)沉迷于赌博

  (5)勾结坏友伴

  (6)懒惰的恶习

  不放逸是不死之道,放逸是死亡之路;不放逸者不死,放逸者像死人。(法句21)

  人若昔放逸,今后不放逸,如月出云端,照耀这世间。(法句172)

  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可贵,他应好好照顾自己,夜间三分中,智者应觉察自己。(法句157)

  自己就是自己的归依处,还有什么归依处?好好训练自己,一个人可获得难得的皈依处。(法句160)

  自己作恶,自己污染了自己,自己不作恶,自己就清净,清净污染靠自己,没人能净化他人。(法句165)

  

  

  最后还有五项必须牢记胸中的观点:

  (1)我必会衰老而无法逃避。

  (2)我必会生病而无法逃避。

  (3)我必会死亡也一定不能逃避。

  (4)终将会与我所珍惜与心爱的人分开。

  (5)我是我的业的主人,无论我造什么业,不论好或坏,我得承受它。

  诸位亲爱的读者,希望这美丽的字眼永远留在你心中,并依据前面讲过的禅修方法看清自己的内在,因为:「世界布满无明,很少人看得透,就如网中鸟儿,很少逃向天空。」(法句174)

  

  七.以正知来修习内观法能获得下列的益处

  (1)在日常生活中心情轻松。

  (2)缓和紧张和高血压等毛病。

  (3)体力变好。

  (4)身与心变得轻快、灵活。

  (5)睡眠安稳并醒来清晰。

  (6)疾病较快痊愈。

  (7)在疾病或工作的约束中更加有耐心。

  (8)不易发脾气。

  (9)更加勤快。

  (10)不易受邪术或恶业所影响。

  (11)若已受恶业影响,则可早日复原。

  (12)行为良好并可靠。

  (13)对人慈祥。

  (14)可获得真的知识和内观能力。

  (15)在学习与工作中更有正念与正知。

  (16)增进记忆力。

  (17)年老了也不会痴呆。

  (18)临终心也不会颠倒。

  (19)无论做什么都更细心。

  (20)警惕于造恶业。

  (21)使心免于落入四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及阿修罗的悲苦和损失。

  (22)逐渐清除业障。

  (23)既使今世不能完全消除业障,亦可培养功德。

  (24)如果功德具足,可完全清除今世的业障。

  (25)在任何地方,会受到尊重。

  

  回向

  愿将我身语意所作的任何善行,

  分享给在三十三界的众生,

  不管有想、无想,或经由宣扬而听到,

  都来分享我所做的功德之果。

  愿世间依赖四食的众生,

  接受我内心喜悦的粮食。

  

  

《内观禅修手册 5-1 内观禅修手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