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慧禅修法 3-2 入出息念經的解釋▪P8

  ..續本文上一頁服內心的遲鈍。當進入更高的禅那時,必須學會一點一點地細細調整練習。熟悉這些覺支後,一個人最後將學到如何平衡所有的覺支。這將直接導致涅槃的出世境界。

  在禅修中,最重要的成功之鑰是第一個念覺支。沒有正念,任何人不可能到達任何一個禅修階段。正念是克服昏沈、睡眠與掉舉的主要鑰匙。要記住,這些蓋障在任何時候都會生起並且使禅修者從禅修階段退出,甚至到了非想非非想也例外。因此,要小心地認識這些覺支,並且善巧學習如何在恰當時機運用它們。對于掉舉的克服,剩下的叁個覺支則是重要的。

  

  34. 彼喜者,身寂、心亦寂。

   諸比丘!何時,比丘喜者,身寂、心亦寂時,比丘精勤于輕安覺支,其時,比丘修習輕安覺支,由此,比丘修習圓滿輕安覺支。

  

  說明:當內心生起喜悅時,在身與心上會感覺到非常愉悅的感受。甚至在像無色無禅那的這些較高的禅修階段也是如此。過些時侯,喜悅消減一些而內心變得無比地甯靜與安詳。這種境界稱做輕安覺支。此時,一個人的身與心變得格外安詳與甯靜。《念住經》如此描寫著:

  「比丘有輕安覺支時,彼了知:『我有輕安覺支。』比丘無輕安覺支時,彼了知:『我無輕安覺支。』彼了知未生之輕安覺支生起,彼了知已生之輕安覺支修習圓滿。」

  實際上,輕安覺支的最強烈部分是身上的感受,它非常安好、甯靜並且有強烈的安詳感。當一個人正經驗空無邊處、識無邊處及無所有處這叁個無色界的禅那(禅修階段)時,格外可以注意到這種安詳感。

  

  35. 彼身輕安、愉快而心定。

   諸比丘!何時,比丘身輕安、愉快而心定時,比丘精勤于定覺支,其時,比丘修習定覺支,由此,比丘修習圓滿定覺支。

  

  說明:當一個人的身心變得更平靜、安適,心更自然地停留在呼吸上並且心胸開闊而沒有任何妄念。在每一入息出息,心更容易敞開並放松。內心確實平靜,任何外在或內在的妄念都不能幹擾。有一個時刻,內心甯願靜靜停留在禅修的對象上,而不過分用力或專注。它停在呼吸上有一段長時間。當然,此時具有敏銳的正念和正知。即使到達無所有處,仍具有正知。甚至聽到聲音或知道蚊子停在身上,他也不會從呼吸移開或移動。此時對呼吸的正念與定力非常明銳于觀察。處在無所有處時,他可以探索並觀察到內心的許多不同面貌。即使處在較低一點的禅修階段,內心也是非常明晰。由于內心平靜,也可以很清楚地觀察事情。這個可以稱做「沈默的活動」。當內心絕對沈默時,它就是每人所找的幸福。在這種沈默中,每一沈默的品質都是當下圓滿。《念住經》如此描述著:

  「比丘有定覺支時,彼了知:『我有定覺支。』比丘無定覺支時,彼了知:『我無定覺支。』彼了知未生之定覺支生起,彼了知已生之定覺支修習圓滿。」

  

  36. 彼如是以舍觀察定心。

   諸比丘!何時,比丘如是以舍觀察定心時,比丘精勤于舍覺支,其時,比丘修習舍覺支,由此,比丘修習圓滿舍覺支。

  

  說明:舍覺支也是一個須要培養的重要一支。當內心不平時,它使心平衡。舍覺支是允許內心去歡喜接受眼前當下所發生的一支。例如,任何身心上的痛苦産生了,它使禅修者不分心。舍覺支幫助一個人客觀地看事情而不陷入對妄念的自我認同。它是看清當下所發生的,而後以平衡的心超越它。看清「無我」是使人沿著佛陀的正道快速前進的關鍵。但是,要對「平等心」略加留意,因爲它有時被誤解爲「漠不關心」。「漠不關心」具有某些苦以及瞋恨在內,「平等心」則不如此。平等心(舍)只具有開放以及完全接受眼前當下所發生的任何事情。平等心將心完全敞開。漠不關心則封閉它,並且試著忽略當下正發生的。《念住經》描寫著:

  「比丘有舍覺支時,彼了知:『我有舍覺支』比丘無舍覺支時,彼了知:『我無舍覺支。』彼了知未生之舍覺支生起,彼了知已生之舍覺支修習圓滿。」

  最後的輕安、定、舍叁個覺支,對內心生起掉舉的人有大的幫助。掉舉使心想很多事並且在身上生起許多不愉悅的感受,結果,使人想中止禅修並且以不同方式來分心。至少,它是一種使痛苦更顯著的頑強的心。克服掉舉的唯一方法是培養內心的定力和身體的輕安。若心中有掉舉存在,就沒有內心的平衡;反而會對這極差的感覺存在著很多自我認同。因此,想要克服這個蓋障,必須允許它存在在那兒並且定下心來。藉由提起定、輕安、舍覺支,並且將心聚集于這些不同的覺支,將克服掉舉。

  困擾禅修者的二個主要蓋障一直是昏沈與掉舉。最好和這兩個蓋障做朋友,因爲一個人一直到成爲完全覺悟者之前它們都一直徘徊在左右。因此,當它們生起時,我們愈早放棄對它們的排斥並且以喜悅的情趣去探究它們,我們就愈快能認識它們。結果,我們將愈快放下它們而回到禅那(禅修階段)。

  

  37. 諸比丘!何時,比丘于受隨觀受…

  38. 諸比丘!何時,比丘于心隨觀心…

  39. 諸比丘!何時,比丘于諸法隨觀諸法…

  

  說明:一個人必須體會到當任何蓋障或妄念生起時,就必須用到這些覺支,不管這蓋障是在禅坐時或日常活動時生起。每當內心被妄念撞擊時,這些覺支使心處于平衡。

  而這些持續貫穿所有四念住。這顯示在練習入出息念時,如何時時用這七覺支。這些覺支的生起是一個接著一個,而不是同時全部生起。這也顯示禅那(禅修階段)對內心增長的重要,以及當我們跟隨這些簡單的指導,就有大果、大功德如何可被享用。

  當七覺支處于完美的平衡,證得出世涅槃就可能發生。當一個人逐步進入更高的禅那(禅修階段),諸覺支的平衡就愈來愈精細。內心的微細。內心的微細調整變得如此有趣,以致于自然想坐得久一點。到目前爲止,這種禅修是市內最精彩的節目。

  有些禅修者一大早起來,爲了有足夠的時間來觀察並學習內心的平衡,而後照常去上班。這種禅修變成個人活動中所曾經驗到的最令人滿意和有趣的探索。

  

  40. 諸比丘!如是修習、廣修習四念住而令圓滿七覺支。

  

  五、圓滿明與解脫

  41. 然諸比丘!如何修習、廣修習七覺支而令圓滿明與解脫?

  42. 于此,

   (1) 諸比丘!比丘由離、由離貪、由滅、向于舍離,以修習念覺支。

   (2) 諸比丘!比丘由離、由離貪、由滅、向于舍離,以修習擇法覺支。

   (3) 諸比丘!比丘由離、由離貪、由滅、向于舍離,以修習精進覺支。

   (4) 諸比丘!比丘由離、由離貪、由滅、向于舍離,以修習喜覺支。

   (5) 諸比丘!比丘由離、由離貪、由滅、向于舍離,以修習輕安覺支。

   (6) 諸比丘!比丘由離、由離貪、由滅、向于舍離,以修習定覺支。

   (7) 諸比丘!比丘由離、由離貪、由滅、向于舍離,以修習舍覺支。

  

  說明:「離」表示一個人必須獲得最低的禅那(禅修階段)。如前面所述,初禅的描寫開始于「離諸愛欲、離惡不善法」。此時,內心警覺並且清晰地停留在禅修的對象上而沒有妄念。如果妄念開始生起,以正念認識它並且放下它。而後,初禅的描寫是「由離生喜樂」這就是一個人的念覺支如何依于「離」。

  「離貪」表示內心免于執著與執取,也就是沒有思念或分析。達到第四禅那(禅修階段)表示達到擁有不動的心,或擁有強烈的平等以致于離貪的心。這就是一個人的念覺支如何依于「離貪」。

  「滅」在此表示煩惱的熄滅以及滅除對所生起的現象自我認同。

  「念」這個字一直意義有一點含糊,它不是很多人所想的那個樣子。把它視爲觀察的心、注意、警覺,它的意義就很簡單明確。正念的意義就很簡單明確。正念的意思是,看著內心任何時刻在做什麼,而後放下使頭部緊張的事情,使身心兩者放松、平靜。它包含觀察這整個過程如何進行並且允許事情的存在而不獲入那事情的劇中。不卷入那事情的劇中,表示對這個無我的過程不要自我認同或想去控製眼前這一刻。

  「念」意味著高興地敞開心胸,放下對妄念的認同,而後放松頭部與心中的緊張,如此可以靜靜地看清事情。當一個人試著反抗或控製眼前正發生的,在這一刻他就是與「法」或「當下的真理」相搏鬥。

  與當下的實相搏鬥只會産生大量的不滿足和痛苦。但是,當他能夠正念並且看清這只是一個生滅的現象,就能敞開而接受它,而不會使內心緊張或以任何方式來抗拒。在這時侯,喜悅的興致變得很重要,因爲內心有某種喜悅時,就沒有瞋心、嫉妒、厭惡、恐懼、激惱等等。喜悅的興致可以幫助禅修者客觀地以正確的角度看清此刻發生什麼。當內心高昂時,他看到所發生的只是一個連續過程的部分,由此可以學到東西。「喜」使得內心上揚,這就是爲什麼它是一個覺支而是對個人的練習非常重要。又,當人心喜悅時,他覺得到處愉悅。記住:不要抗拒或推走,要微笑。讓心柔和並且接受發生的任何事情。因爲它是「當下的法」。

  當一個人持續練習,內心終將獲得較高而且更精致的禅修階段「無色界的禅那」。此時,他的心體驗「無所有處」。這是這兒所說的「滅」。它被這麼稱呼是因爲心外沒有東西可看到。當他經驗到無所有處時,他的心看不到什麼東西。但是心在那兒處于平靜,不同的覺支仍會生起,伴隨著執著所影響五蘊。同時,一些蓋障也會生起並使人從這高的狀態退出。所以,心外沒有東西可攪。但是仍有很多東西在心內看到。這就是一個人的念覺支如何依于「滅」。

  當一個人經驗到「非想非非想處」,繼續保持內心的開放與松弛,終將體驗到「想受滅」。在這發生的期間,他不知道心識停止了,因爲他沒有一點點的想或受。這是這個禅修階段所發生的現象。這個禅修階段仍然屬于世俗,還不是出世的涅槃。一個人沒有想或受如何能知道正發生什麼?只有當想和受回複後,並且正念足夠敏銳,他將直接緣起的每一環,一個順著一個往下發生。即使這樣,還不是涅槃的出世狀態。這些環結是: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當這些生起的現象結束後,他將經驗到緣起的還滅如下:

  「老死滅則生滅,生滅則有滅,有滅則取滅,取滅則愛滅,愛滅則受滅,受滅則解滅,觸滅則六處滅,六處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識滅,識滅則行滅,行滅則無明滅。」

  順逆緣起的親見,可導致內心證得出世涅槃。在這兒,一個人的見解有大的改變。此時,他的心遠離了「恒存的自我」的信仰。從親身體驗的直觀智慧,他自到:人只是一個沒有自我的過程並且沒有人掌控現象的生起。這些現象的生起是由于條件俱足而生起。在佛法的術語,這稱作「無我」。他也體會到:只是唱誦詞句或經文,以及經由別人或自己來舉辦典禮或儀式,並不能使人成爲聖者。他對于什麼是正道,由此正道導致內心淨化的高階段並走向完全覺悟,沒有懷疑。這是一個人如何成爲預流果並且證得清淨的正道。沒有其他的方法可證得這高尚的階段。只有經由親見緣起,體認聖谛。若只是看到叁個特征(無常、苦、無我),尚不足以導致出世涅槃。這就是爲什麼諸佛出現世間示出體證聖谛的方法。

  由于本經描寫四念住以及七覺支,作者將以《今住經》的最後部分作結。上經在「中部經」第十篇,它說:

  「比丘們!任何人,依這個方式正確地修四念住七年,就可以期望有兩種果報中的一種:現生得最上智慧,或者如果余蘊仍然存在,則得不還果。」

  「比丘們!不用說七年,如果有任何人,依這個方式正確地修四念住六年….五年….四年….叁年….兩年….一年就可以期望得到兩種果位中的一種:現在得最上智慧,或者如果余蘊仍然存在,則得不還果。」

  「比丘們!不用說一年,如果有任何人,依這個方式正確地修四念住七個月…六個月…五個月…四個月…叁個月…二個月…一個月…半個月,就可以期望得到兩種果位中的一種:現生得最上智慧,或者如果余蘊仍然存在,則得不還果。」

  「比丘們!不用說半個月,如果有人依這個方式正確地修念住七天,就可以期望得到兩種果位中的一種:現生得最上智慧,或者如果余蘊仍然存在,則得不還果。」

  「這就是爲什麼說:『比丘們!只有一條道路可以使衆生清淨、克服愁歎、滅除苦憂、實踐真理、體證涅槃』,這條道路就是四念住。」

  

  43. 諸比丘!如是修習、廣修習七覺支而令圓滿明與解脫。

  

  六、受持分

  44. 世尊如是說已,彼諸比丘歡喜、隨喜世尊之所說。

  

  說明:這是一個大的聲明,而不是作者所虛構。他只是報導經上所說的。當一個人依據「入出息念」的定慧法認真練習增長內心,將達到最後的目標。當他到達第一個禅那並且繼續練習,就有能力證得不還果或阿羅漢的階段。這是佛陀所說的。如果一個人精進、持續而沒有改變或停止練習,那麼一定會到達經上所描寫的目標。

  還要記得獲得出世涅槃的惟一道路是體證順逆的緣起。沒有其他的道路,因爲這是親見並體認佛陀主要教導的四聖谛。這些依照佛陀指導來練習的人,將得到大的成果和利益。

  

  

  善哉 善哉 善哉

  

  

  本書如果有任何錯誤,作者完全負責,並且請求指出錯誤之處,作者祈願所有禅修者持續努力用功,一直到達最高、最好的究竟解脫,證得出世涅槃。願所有誠摰、知道並了解四聖谛的人,以直觀的智慧證得最高目標。願所有佛陀正道的實踐者迅速而容易地體認緣起的所有環結,如此可早日脫離痛苦。

  作者願將著書的功德分享給父母、親戚、幫助者以及一切衆生,使他們終可獲得無上的快樂並從所有痛苦中脫離出來。

  

  願痛苦者免于痛苦,恐懼者免于恐懼。

  願悲傷者免于悲傷,願衆生得到解脫。

  願衆生分享我們所獲得的功德,去獲得的功德,去獲得所有的快樂。

  願處在虛空與地面的具有威力的天龍分享我們的功德。願他們長期護持佛法。

  

  

  

  善哉 善哉 善哉

  

  

《定慧禅修法 3-2 入出息念經的解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