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慧禅修法 3-2 入出息念经的解释▪P7

  ..续本文上一页紧张或有压力,是容易知道。此时,要放松,将头部的紧张松开,而后回到注意呼吸上,如果时间不能多做,就观察一次或二次呼吸。要记得《法句经》的第一、二句是说:

  「心是一切(善、恶)的先导。心是主导,一切是心所造。」

  每一件事都跟随着心,快乐或痛苦都是如此。如果走路时,试着去跟随身体的动作,就不能看清由于动作和意识所产生的内心紧张。因此,直接觉知内心及其移动和倾向于紧张,这就是佛陀说「有时」所指的意思。

  有关「觉了全身」及「寂止身行」的叙述,已在前面讨论过,因此,这儿不再重复。「于身随对身」是对呼吸本身的说明(于呼吸上观察呼吸)。「精勤」表示努力用功,一直留心。「正知、正念」是当内心处在禅修状态以及日常活动时内心的警觉。处在「寂止禅那」时,对周遭正发生的事非常觉知,并且觉察力敏锐而清晰。他对内心所生起的和种心态,例如,感觉、感受、妄念、宁静、镇静以及喜、乐、舍等禅友,都能观察到。

  「于世间调伏贪、忧而住」表示此心已起越了对妄念的喜欢、不喜欢、情绪、苦受、喜受、乐受、想法等。它表示放下对事物的执取,执取事物会产生痛苦。此段剩下的文句只重复表示呼吸禅修法是入出息念的一部分,而且符合身念住。

  

  25. 诸比丘!何时,

   (1) 比丘『我学觉了喜正在入息。』『我学觉了喜正在出息。』

   (2) 『我学觉了乐正在入息。』『我学觉了乐正在出息。』

   (3) 『我学觉了心行正在入息。』『我学觉了心行正在出息。』

   (4) 『我学寂止心行正在入息。』『我学寂止心行正在出息。』

   如是于受随观受。

   诸比丘!其时,比丘精勤、正知、正念,于世间调伏贪、忧而住。

   诸比丘!我称于入出息善作意为受中之受也。

   是故,诸比丘!于受随观受,其时,比丘精勤、正知、正念,于世间调伏贪、忧而住。

  

  说明:这段经文描写发生在最初的四个禅那(禅修阶段)中的各种感受。又说最重要的「受中之受」就是入出息。这是因为经由入出息经验到了禅修的不同阶段。如果不去注意「呼吸的感受」,那么禅修的前进也就终止了。对于「呼吸的感受」的重要性,不能轻描淡写,这就是如何圆满受念住。

  

  26. 诸比丘!何时,

   (1) 比丘『我学觉了心正在入息。』『我学觉了心正在出息。』

   (2) 『我学令心喜悦正在入息。』『我学令心喜悦正在出息。』

   (3) 『我学令心平定正在入息。』『我学令心平定正在出息。』

   (4) 『我学令心解脱正在入息。』『我学令心解脱正在出息。』

   如是于心随观心。

   诸比丘!其时,比丘精勤、正知、正念,于世间调伏、忧而住。

   诸比丘!我称不正念、不正知者非修习入出息念也。

   是故,诸比丘!于心随观心,其时,比丘精勤、正知、正念,于世间调伏贪、忧而住。

  

  说明:此中的陈述:「我称不正念、不正知者非修习入出息念也。」是本经中最强的陈述之一。「念」的功用是去记得。记得什么?记得要以喜悦兴趣、清楚明白的心停留在禅修的对象上。当一个人处在「寂止禅那」时,内心变得非常明、亮、警觉。当沿着正道往上前进时,内心更深的心态自己会呈现出来。正念与正知变得如此精细,以致于心的一点点小移动都会被察觉到而放下它。内心变得放松、更为扩大、包容,没有压力,而呼吸变得更清晰且易于观察。注意力开始不动摇,内心比以往更为镇静。这就是如何圆满心念住。

  

  27. 诸比丘!何时,

   (1) 比丘『我学随观无常正在入息。』『我学随观无常正在出息。』

   (2) 『我学随观离贪正在入息。』『我学随观离贪正在出息。』

   (3) 『我学随观灭正在入息。』『我学随观灭正在出息。』

   (4) 『我学随观出离正在入息。』『我学随观出离正在出息。』

   如是于诸法随观诸法。

   诸比丘!其时,比丘精勤、正知、正念,于世间调伏贪、忧而住。

   彼断其贪、忧,以慧见此,以舍善观察也。

   是故,诸比丘!于诸法随观诸法,其时,比丘精勤、正知、正念,于世间调伏贪、忧而住。

  

  说明:此处也是言及无色界禅那以及如何证得出世涅槃。此经教导人们如何抵达所有的禅修阶段,并经由见到四圣谛、经由圆满四念住与七觉支来证得无上之乐。

  当一个人经验较高的禅那(禅修阶段)时,内心增长细而又细的平衡,而后体验到「断其贪、忧、以慧见此,以舍善观察」。他看清心是多么滑溜而对之保持平等心,即使一些不愉快的事会发生,也要如此。当他处在无色界的心时,才学习到禅修的真正平衡心。这是发生在真正放下心理的概念与执着时,内心培养出如此美好的平等心,以致于最不愉悦的感觉生起,内心将接受它而不受干扰。这就是如何圆满法念住。

  

  28. 诸比丘!如是修习、广修习入出息念而令圆满四念住。

  

  四、圆满七觉支

  29. 然诸比丘!如何修习、广修习四念住而令圆满七觉支耶?

  30. 诸比丘!何时,比丘于身随观身,精勤、正知、正念,于世间调伏贪、忧而住,其时,彼令念确立而不失念。诸比丘!有时,比丘令念确立而不失念时,比丘精勤于念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念觉支,由此,比丘修习圆满念觉支。

  

  说明:此处,让我们以《念住经》的经文来澄清,经上说:「比丘有念觉支时,彼了知:『我有念觉支。』比丘无念觉支时,彼了知:『我无念觉支。』彼了知未生之念觉支生起,彼了知已生之念觉支修习圆满。」

  这段相当直接了当。它简单地说,他知道何时自己的内心是沉默、敏锐、清晰,并且喜悦、高兴于观察呼吸,以及心中生起了什么。他也知道何时自己的正念迟钝了、不敏锐了,以及内心变得有点厌烦或不感兴趣。当这状况发生时,他知道自己必须提起兴趣并且看到生起的事情确实不同了。而后,他看到每一个呼吸是如何不同、从未完全相同。这就是如何修习圆满念觉支。

  

  31. 彼有如是念而住,乃以慧审察、审思其法,遍入思惟。

   诸比丘!何时,比丘有如是念而住,乃以慧审察、审思其法,遍入思惟时,比丘精勤于择法觉支,其时,比丘修习择法觉支,由此,比丘修习圆满择法觉支。

  

  说明:在个人的体验中,熟悉择法觉支是非常重要的。这意思是说,不管心中生起的是什么法:任何五盖、情绪、身体的感受,都要有兴趣地、客观地检查它。这是不陷入思考它而只是观察它,允许它存在在那儿,而后心理上放下它,将紧抓它的心结打开,放松、扩大,允许那个妄念自存在那儿而不去想它,松弛头部与心的紧张,而后,将注意力移回到吸收上。每次心被拉走了,只要看看这个妄念的不同样子,而后,放下它,放松心情并回到呼吸上。以这个方式,就变得愈来愈熟悉妄念,并且能够很快认识它。这种择法在《念住经》中描写如下:

  「比丘有择法觉支时,彼了知:『我有择法觉支。』比丘无择法觉支时,彼了知:『我无择法觉支。』彼了知未生之择法觉支生起彼了知已生之择法觉支修习圆满。」

  为了使择法觉支萌芽,一个人必须对每件事如何运作要有强烈的兴趣。他愈检查自己的体验,愈容易认识由于疼痛或情绪沮丧产生的盖障与妄念之不相同,不寻常样子。当他看清这些,就更容易放下这些。培养正确的眼光也是重要的,知道这些是无我的过程,是苦而且一直在变化。这个眼光使人的练习有进步而没有迷糊的时候。

  

  32. 彼以慧审察、审思其法,遍入思惟,精勤不系着之精进。

   诸比丘!何时,比丘以慧审察、审思其法,遍入思惟,精勤不系着之精进时,比丘精勤于精进觉支,其时,比丘修习精进觉支,由此,比丘修习圆满精进觉支。

  

  当一个人全心投入于眼前当下正发生的并且仔细检查,这要很大的精进和努力。当他费力去做并且具有强烈喜悦的兴趣,这将生起更大的精进。在《念住经》中如此描写着:

  「比丘有精进觉支时,彼了知:『我有精进觉支。』比丘无精进觉支时,彼了知:『我无精进觉支。』彼了知未生之精进觉支生起,彼了知已生之精进觉支修习圆满。」

  

  33. 彼精勤之精进,上扬之喜生。

   诸比丘!何时,比丘以精勤之精进,上扬之喜生时,比丘精勤于喜觉支,其时,比丘修习喜觉支,由此,比丘修习圆满喜觉支。

  

  说明:当一个人更精进于注意停留于呼吸上,正念变得愈敏锐,精进也一点一点增加。当这个发生时,内心变得快乐并且乐于停留于呼吸上而且乐于敝开心胸。这种快乐的感受有某程度的激动,称做「上扬之喜」。另有一种在较高的禅修阶段所生起的喜悦,叫做「遍喜」,并没有这么激动,非常好而使心清凉。对这些心态不要害怕或排斥。当一个人在禅修的练习增长和前进时,这是自然的过程。如果以兴趣停留在呼吸上并且敞开心胸而不卷入享受这喜悦,就不会有问题。但是,如果陷入喜悦,则它会很快消失。结果,这人将最可能经验到昏沉与睡眠。《念住经》说:

  「比丘有喜觉支时,彼了知:『我有喜觉支。』比丘无喜觉支时,彼了知:『我无喜觉支。』彼了知未生之喜觉支生起,彼了知已生之喜觉支修习圆满。」

  当一个人经验到昏沉是内心迟钝。当一个人进入第四禅或更上的禅那时,两个主要会生起的盖障就是掉举与昏沉。但是,当一个人提起择法觉支并且检查昏沉时,必须用更多的精进来克…

《定慧禅修法 3-2 入出息念经的解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