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易地放下。首先,内心放下紧张,回到呼吸上;在入息时,开放、扩大、宁静。在出息时,放松、伸展、松弛内心。
「我学令心喜悦正在入息,我学令心喜悦正出息。」
当到达禅修的这个阶段,开始会体验到更细、更高型式的喜悦,这被称做「喜觉支」。内心变得前有未有的安详快乐和闲适,这称做喜悦心,因为它是如此地喜悦。此时,内心是无与伦比的振奋、清明,而正念也是前所未有的敏锐。平等心则更为平衡与镇静。
「我学令心平定正在入息,我学令心平定正在出息。」
此时,内心更细、更静、只有很少分心。分心时,马上就注意到,放下、静心后,回到呼吸上。自然而然地,呼吸及内心的宁静变得更容易、更恬静。它们同时自然地发生。
「我学令心解脱正在入息,我学令心解脱正在出息。」
「令心解脱」的意思是,他以喜悦的心情停留在呼吸上,以致于内心开始从呼吸移动或移开,就能觉察到,并且放下妄念而不与之认同。接着松弛内心,再回到呼吸上。当五盖生起,他很快就看到,立刻放下,不会迟疑。在这时期,昏沉、睡眠与掉举、悔恨是练习的最大障碍。当障碍一生起,将敲走禅那而产生各种扰动。「令心解脱」也表示放下较低层次的禅那以及禅支,无论如何对它们不执着也不与之认同。
21. (1) 『我学随观无常正在入息。』『我学随观无常正在出息。』
(2) 『我学随观离贪正在入息。』『我学随观离贪正在出息。』
(3) 『我学随观灭正在入息。』『我学随观灭正在出息。』
(4) 『我学随观出离正在入息。』『我学随观出离正在出息。』
说明:「我学随观无常正在入息,我学随观无常正在出息。」
当一个人持续他们的练习,观察呼吸,加上宁静并扩大心胸,最后,心变得甚深遂,而后开始觉得扩大并愈来愈大。心的沉静与空旷同时并进。沉静的无限,就是内心的无限,此中没有中心,此时实际没有中心也没有外沿。它持续增长扩大。他开始看到并没有边界,空间与心都是无限。「中部」的《不断经》说:
「超越一切种之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空无边,具足空无边处而住,而有空无边处之诸法:空无边想、心(境性;触、受、想、思、心。(彼仍具有执取所影响之五蕴。)」
「超越一切种之色想」是说,虽然他知道此时仍有身体,但是自己的觉知不将自己的心拉向它。在此禅那(禅修状态),非常觉知内心以及它在做什么。「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是说,虽然他知道身上有苦生起,但并不卷入这感受中。他感觉内心增长、变化并扩大,但是,不会从呼吸分心,而又松弛内心。禅修者的心不断变动而扩大,但其心接受此一事实。他看到了「无常」以及自己的心如何变化而扩大,他体验到了这一现象是一个自己不能掌控的不属个人过程的部分。
当他在入息及出息时,持续练习心开放与宁静,终将开始看到识的生起与灭去。它不断起伏、生灭,没有停顿。识在所有根门持续生起而后灭去。这在《不断经》描写如下:
「超越一切种之空无边处,入识无边,具足识无边处而住,有识无边处中之诸法:识无边处想、心一境性;触、受、想、思、心。(彼仍具有执取所影响之五蕴)」
一个人处在识无边处,那儿仍会生起一些盖障,如,昏沉或心的迟钝、浮燥。这些盖障的生起,是来自精进得不当。精进太小则心迟钝(此时,禅修者很少爱困)。另一方面,如果太用功或练习太精进,将生起浮燥。这三种盖障会将人从此刻内心的禅那敲走。一个人处在这状况,会看到变化发生得如此快速而持续,变得非常可厌。他开始看到苦伴随着每个识的生起。
如此,一个人直接亲身看到「无常」、「苦」,并且知道他不能控制这些事件,它们自己发生着。结果,他看到了这些身心过程的「无我」性质。这是他如何审察无常。这不是想想而已,而是透过个人自己的经验所体证的。
我们回到《入出息念经》的经文:
「我学随观离贪正在入息,我学随观离贪正在出息。」
当一个人持续练习,在入息上,放下并且宁静内心;在出息上,放下并且宁静内心。而今,内心自然放下前面已看的「识」。那么,心就进入「无所有处」。这时没有外在的东西给心去看。心看外在没有什么。《不断经》上说:
「超越一切种之识无边处,入无所有,具足无所有处而住,有无所有处之诸法:无所有处想、心一境性、触、受、想、思、心。(彼仍具有执取所影响之五蕴)」
这听起来很奇怪,但这是一个无比有趣的状态。虽然在心外及心所之外没有东西可看,但在内心仍有许多东西可看、可观察。一个人仍具有受执取所影响的五蕴,而且当他太松弛或太精进时,盖障仍可能出现。在这儿,七觉支变得很重要。它们发生起,可以一个个被看到。昏沉生起时,他要提起念、择去、精进及喜觉支,使心回到平衡。当掉举生起时,他要提起念、轻安、定及舍觉支。(下文会有多一点的讨论)。此刻,心变得非常微细而滑溜。它使人从禅修分心的微细方式非常有趣。但因此他的正念非常强,因而很容易看到这些滑溜的情况。
「我学随观灭正在入息,我学随观灭正在出息。」
一个人继续在入出息中宁静内心。此时,心开始变小而觉得似乎在收缩。心变得非常细而宁静。在《不断经》中如此描写着:
「超越一切种种之无所有处,具足非想非非想处而住。」
心变得如此微小而且如此少的移动,以致于有时难以知道心是否存在着。同时也难以知道心的「想」是否存在着。这种心的极端微细状态是不容易达到,但是只要知道心存在时,不断练习心的宁静与扩大,仍是可以达成。此时,不再感觉到呼吸,但仍有一些感受会生起。这是发生在坐得很久的时候,此时,禅修完全寂止而且放松所有精勤。并且没有时间观念,坐得愈久愈好,开始坐三、四或五个小时,在闭关或个人在家每日练习中,也可以延得正长的时间。因为这是非常有趣的一种禅修状态。此时,仍然偶而会体验到身上的感受。当持续练习并且保持开放、扩大宁静自己的心,将变得非常细而且心一点也不动,最后,将体验到灭尽定或想受灭。
「我学随观出离正在入息,我学随观出离正在出息。」
此一禅修状态还不是经验出世的涅槃,但此时己非常接近了。当禅修者看到顺道缘起时,体验到出世涅槃。这发生在从灭尽定回来,具有想与受之后并且注意到了。看到最后的无明,内心有所改变,变得不激情而且放下了那种永恒不变的自我或灵魂的信仰。经由直接看到十二缘起,这是唯一的方式一个人能经验到涅槃的出世境界。这就是为何它被称为「觉悟的法」。在《不断经》中如此描述着:
「超越一切种之非想非非想处,具足想受灭而住,以慧具已,彼之诸漏灭尽。」
当一个人处在想受灭的状态,将不知道自己处在其内。为什么?因为他没有了想、受。就像在非常暗的夜晚,将所有的灯光关掉一样。那时,看不到一点东西,即使将手放在面前也看不到。这情形就像没有想、受相似。一个人可以处在想受灭一段时间。当想与受回后,以足够敏锐的正念,他将直接看到第二圣谛,也就是集谛(苦的起因;缘起的因果关系)。看完这些后,他将直接看到第三圣谛,也就是灭谛(这些缘起如何此灭故彼灭)。这是禅修者自然看到的,这不须他是否曾学习过缘起。这是一种直接的智慧,而不是记忆或学习来的知识。「以慧见已,彼之诸漏灭尽」表示直接看到并且体验所有四圣谛。「如果看到了缘起,就看到了第二和第三圣谛。」但是为了看到苦的生起(第二圣谛),就必须知道什么是苦(第一圣谛)。如果看到了苦的灭息(第三圣谛),自然就看到第四圣谛。必须修行第四个圣谛:灭苦之道以看到其他三个圣谛。因此,直接看到缘起,表示看到并体认所有的四圣谛。这是一个人如何审察「出离」。
22.诸比丘!如是修入出息念,如是广修习者,有大果,大功德。
附注:此上总结了「入出息念」的十六胜行。
三、圆满四念住
23. 然诸比丘!如何修习、广修习入出息念而令圆满四念住耶?
24. 诸比丘!何时,
(1) 比丘长入息,了知『我长入息。』或长出息,了知『我长出息。』
(2) 或短入息,了知『我短入息。』或短出息,了知『我短出息。』
(3) 『我学觉了全身正在入息。』『我学觉了全身正在出息。』
(4) 『我学寂止身行正在入息。』『我学寂止身行正在出息。』
如是于身随观身。诸比丘!其时,比丘精勤、正知、正念,于世间调伏贪、忧而住。
诸比丘!我称入出息为身中之身也。
是故,诸比丘!于身随观身,其时,比丘精勤、正知、正念,于世间调伏贪、忧而住。
说明:「何时」这二个字很有趣并且有深的含意。「何时」并不只是坐着禅修时,而是任何时侯。在日常生活当中,一个人只要注意到心变得沉重且充满念头,这时只要放下念头,静下来并且放松内心的紧张,觉得心胸扩大、变得平静,然后回到注意呼吸一次或二次。这对内心的平静有很大的帮助,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增强我们的正念。这确实是练习日常活动的有效方法,并可增强心识状态的觉知。在日常生活中每次这样练习,将对生活带来觉知与透视。即使在工作或游戏中,变得较容易看清存在的三个特性:无常、苦、无我。
「何时」也包含走路时禅修。在走路时,有的禅修老师教导将注意力放在脚上,这儿则代之以保持注意力在心上,于入出息中放松心情。这是觉察身体(对整个呼吸的正念)并可延伸到其他的活动。觉察心的对象(法念住)是一个要觉知的重要面,这比观察身体较容易。当内心…
《定慧禅修法 3-2 入出息念经的解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