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慧禅修法 3-2 入出息念經的解釋▪P6

  ..續本文上一頁易地放下。首先,內心放下緊張,回到呼吸上;在入息時,開放、擴大、甯靜。在出息時,放松、伸展、松弛內心。

  「我學令心喜悅正在入息,我學令心喜悅正出息。」

  當到達禅修的這個階段,開始會體驗到更細、更高型式的喜悅,這被稱做「喜覺支」。內心變得前有未有的安詳快樂和閑適,這稱做喜悅心,因爲它是如此地喜悅。此時,內心是無與倫比的振奮、清明,而正念也是前所未有的敏銳。平等心則更爲平衡與鎮靜。

  「我學令心平定正在入息,我學令心平定正在出息。」

  此時,內心更細、更靜、只有很少分心。分心時,馬上就注意到,放下、靜心後,回到呼吸上。自然而然地,呼吸及內心的甯靜變得更容易、更恬靜。它們同時自然地發生。

  「我學令心解脫正在入息,我學令心解脫正在出息。」

  「令心解脫」的意思是,他以喜悅的心情停留在呼吸上,以致于內心開始從呼吸移動或移開,就能覺察到,並且放下妄念而不與之認同。接著松弛內心,再回到呼吸上。當五蓋生起,他很快就看到,立刻放下,不會遲疑。在這時期,昏沈、睡眠與掉舉、悔恨是練習的最大障礙。當障礙一生起,將敲走禅那而産生各種擾動。「令心解脫」也表示放下較低層次的禅那以及禅支,無論如何對它們不執著也不與之認同。

  

  21. (1) 『我學隨觀無常正在入息。』『我學隨觀無常正在出息。』

   (2) 『我學隨觀離貪正在入息。』『我學隨觀離貪正在出息。』

   (3) 『我學隨觀滅正在入息。』『我學隨觀滅正在出息。』

   (4) 『我學隨觀出離正在入息。』『我學隨觀出離正在出息。』

  

  說明:「我學隨觀無常正在入息,我學隨觀無常正在出息。」

  當一個人持續他們的練習,觀察呼吸,加上甯靜並擴大心胸,最後,心變得甚深遂,而後開始覺得擴大並愈來愈大。心的沈靜與空曠同時並進。沈靜的無限,就是內心的無限,此中沒有中心,此時實際沒有中心也沒有外沿。它持續增長擴大。他開始看到並沒有邊界,空間與心都是無限。「中部」的《不斷經》說:

  「超越一切種之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空無邊,具足空無邊處而住,而有空無邊處之諸法:空無邊想、心(境性;觸、受、想、思、心。(彼仍具有執取所影響之五蘊。)」

  「超越一切種之色想」是說,雖然他知道此時仍有身體,但是自己的覺知不將自己的心拉向它。在此禅那(禅修狀態),非常覺知內心以及它在做什麼。「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是說,雖然他知道身上有苦生起,但並不卷入這感受中。他感覺內心增長、變化並擴大,但是,不會從呼吸分心,而又松弛內心。禅修者的心不斷變動而擴大,但其心接受此一事實。他看到了「無常」以及自己的心如何變化而擴大,他體驗到了這一現象是一個自己不能掌控的不屬個人過程的部分。

  當他在入息及出息時,持續練習心開放與甯靜,終將開始看到識的生起與滅去。它不斷起伏、生滅,沒有停頓。識在所有根門持續生起而後滅去。這在《不斷經》描寫如下:

  「超越一切種之空無邊處,入識無邊,具足識無邊處而住,有識無邊處中之諸法:識無邊處想、心一境性;觸、受、想、思、心。(彼仍具有執取所影響之五蘊)」

  一個人處在識無邊處,那兒仍會生起一些蓋障,如,昏沈或心的遲鈍、浮燥。這些蓋障的生起,是來自精進得不當。精進太小則心遲鈍(此時,禅修者很少愛困)。另一方面,如果太用功或練習太精進,將生起浮燥。這叁種蓋障會將人從此刻內心的禅那敲走。一個人處在這狀況,會看到變化發生得如此快速而持續,變得非常可厭。他開始看到苦伴隨著每個識的生起。

  如此,一個人直接親身看到「無常」、「苦」,並且知道他不能控製這些事件,它們自己發生著。結果,他看到了這些身心過程的「無我」性質。這是他如何審察無常。這不是想想而已,而是透過個人自己的經驗所體證的。

  我們回到《入出息念經》的經文:

  「我學隨觀離貪正在入息,我學隨觀離貪正在出息。」

  當一個人持續練習,在入息上,放下並且甯靜內心;在出息上,放下並且甯靜內心。而今,內心自然放下前面已看的「識」。那麼,心就進入「無所有處」。這時沒有外在的東西給心去看。心看外在沒有什麼。《不斷經》上說:

  「超越一切種之識無邊處,入無所有,具足無所有處而住,有無所有處之諸法:無所有處想、心一境性、觸、受、想、思、心。(彼仍具有執取所影響之五蘊)」

  這聽起來很奇怪,但這是一個無比有趣的狀態。雖然在心外及心所之外沒有東西可看,但在內心仍有許多東西可看、可觀察。一個人仍具有受執取所影響的五蘊,而且當他太松弛或太精進時,蓋障仍可能出現。在這兒,七覺支變得很重要。它們發生起,可以一個個被看到。昏沈生起時,他要提起念、擇去、精進及喜覺支,使心回到平衡。當掉舉生起時,他要提起念、輕安、定及舍覺支。(下文會有多一點的討論)。此刻,心變得非常微細而滑溜。它使人從禅修分心的微細方式非常有趣。但因此他的正念非常強,因而很容易看到這些滑溜的情況。

  「我學隨觀滅正在入息,我學隨觀滅正在出息。」

  一個人繼續在入出息中甯靜內心。此時,心開始變小而覺得似乎在收縮。心變得非常細而甯靜。在《不斷經》中如此描寫著:

  「超越一切種種之無所有處,具足非想非非想處而住。」

  心變得如此微小而且如此少的移動,以致于有時難以知道心是否存在著。同時也難以知道心的「想」是否存在著。這種心的極端微細狀態是不容易達到,但是只要知道心存在時,不斷練習心的甯靜與擴大,仍是可以達成。此時,不再感覺到呼吸,但仍有一些感受會生起。這是發生在坐得很久的時候,此時,禅修完全寂止而且放松所有精勤。並且沒有時間觀念,坐得愈久愈好,開始坐叁、四或五個小時,在閉關或個人在家每日練習中,也可以延得正長的時間。因爲這是非常有趣的一種禅修狀態。此時,仍然偶而會體驗到身上的感受。當持續練習並且保持開放、擴大甯靜自己的心,將變得非常細而且心一點也不動,最後,將體驗到滅盡定或想受滅。

  「我學隨觀出離正在入息,我學隨觀出離正在出息。」

  此一禅修狀態還不是經驗出世的涅槃,但此時己非常接近了。當禅修者看到順道緣起時,體驗到出世涅槃。這發生在從滅盡定回來,具有想與受之後並且注意到了。看到最後的無明,內心有所改變,變得不激情而且放下了那種永恒不變的自我或靈魂的信仰。經由直接看到十二緣起,這是唯一的方式一個人能經驗到涅槃的出世境界。這就是爲何它被稱爲「覺悟的法」。在《不斷經》中如此描述著:

  「超越一切種之非想非非想處,具足想受滅而住,以慧具已,彼之諸漏滅盡。」

  當一個人處在想受滅的狀態,將不知道自己處在其內。爲什麼?因爲他沒有了想、受。就像在非常暗的夜晚,將所有的燈光關掉一樣。那時,看不到一點東西,即使將手放在面前也看不到。這情形就像沒有想、受相似。一個人可以處在想受滅一段時間。當想與受回後,以足夠敏銳的正念,他將直接看到第二聖谛,也就是集谛(苦的起因;緣起的因果關系)。看完這些後,他將直接看到第叁聖谛,也就是滅谛(這些緣起如何此滅故彼滅)。這是禅修者自然看到的,這不須他是否曾學習過緣起。這是一種直接的智慧,而不是記憶或學習來的知識。「以慧見已,彼之諸漏滅盡」表示直接看到並且體驗所有四聖谛。「如果看到了緣起,就看到了第二和第叁聖谛。」但是爲了看到苦的生起(第二聖谛),就必須知道什麼是苦(第一聖谛)。如果看到了苦的滅息(第叁聖谛),自然就看到第四聖谛。必須修行第四個聖谛:滅苦之道以看到其他叁個聖谛。因此,直接看到緣起,表示看到並體認所有的四聖谛。這是一個人如何審察「出離」。

  

  22.諸比丘!如是修入出息念,如是廣修習者,有大果,大功德。

  

  附注:此上總結了「入出息念」的十六勝行。

  

  叁、圓滿四念住

  23. 然諸比丘!如何修習、廣修習入出息念而令圓滿四念住耶?

  24. 諸比丘!何時,

   (1) 比丘長入息,了知『我長入息。』或長出息,了知『我長出息。』

   (2) 或短入息,了知『我短入息。』或短出息,了知『我短出息。』

   (3) 『我學覺了全身正在入息。』『我學覺了全身正在出息。』

   (4) 『我學寂止身行正在入息。』『我學寂止身行正在出息。』

   如是于身隨觀身。諸比丘!其時,比丘精勤、正知、正念,于世間調伏貪、憂而住。

   諸比丘!我稱入出息爲身中之身也。

   是故,諸比丘!于身隨觀身,其時,比丘精勤、正知、正念,于世間調伏貪、憂而住。

  

  說明:「何時」這二個字很有趣並且有深的含意。「何時」並不只是坐著禅修時,而是任何時侯。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個人只要注意到心變得沈重且充滿念頭,這時只要放下念頭,靜下來並且放松內心的緊張,覺得心胸擴大、變得平靜,然後回到注意呼吸一次或二次。這對內心的平靜有很大的幫助,並且在日常生活中增強我們的正念。這確實是練習日常活動的有效方法,並可增強心識狀態的覺知。在日常生活中每次這樣練習,將對生活帶來覺知與透視。即使在工作或遊戲中,變得較容易看清存在的叁個特性:無常、苦、無我。

  「何時」也包含走路時禅修。在走路時,有的禅修老師教導將注意力放在腳上,這兒則代之以保持注意力在心上,于入出息中放松心情。這是覺察身體(對整個呼吸的正念)並可延伸到其他的活動。覺察心的對象(法念住)是一個要覺知的重要面,這比觀察身體較容易。當內心…

《定慧禅修法 3-2 入出息念經的解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