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慧禅修法 3-2 入出息念经的解释▪P5

  ..续本文上一页中,仍然可以有「寻」。寻和伺的差别是:伺是想及过去己发生的、未来将发生的,或梦想所想要看到的。寻是想到当下正发生的。这是观察的思考,也就是,内心此刻感到非常快乐或非常平静,以及身体此刻感到非常宁静、安详等等。另外一种对寻和伺的看法是,寻是注意到心跑开并将注意力带回到呼吸上的心。伺是心停留在呼吸上而不再跑开。

  心一旦开始停留在禅修的对象有够长的时间,释放感和喜悦就会变得很强。一个人自然觉得像在微笑,因为这喜悦是在身、心上如此快乐的感受。此时,身、心感觉非常的轻,几乎就像飘空中。这是非常美妙而快乐的经验。有的禅修老师告诉他们的学生,当喜悦生起时,「不可执着!」结果,学生们变成对喜悦有所恐惧而试着志推走它,如此他们才不会有机会变成执着。但是,这不是正确的做法,因为不管任何种感受的生起,苦受、乐受或不苦不乐受,他们的工作是使心停留在呼吸上,并且开放,而后松弛他们的心。

  如果心被感觉拉去时,只要让感觉停在原地,放松头部的紧张,感觉心胸开放、扩大、而后注意力回到呼吸上。执着或贪爱,来自于对眼前当下所生起的现象喜欢与否,而执取是来自一再的想它。如果允许所生起的存在于它那儿,一个人就不会变得执着,而后将注意力移到禅修的对象。当喜悦消失后,心会变得非常宁静、安详与舒适。这种舒适和宁静的感受被称为「由离生喜乐」首先,一个人可以坐在这种禅修阶段约十或十五分钟,练习后就能更久些。这是初禅(禅修阶段);当一个人放下感官的快乐一段时间,并且放下恶的习性以及阻碍禅修者免于分心的心态,初禅将会生起。

  当一个人体验到这种宁静的状态,将开始体会到禅修的理由。在此时,内心非常镇静而且快乐,很少分心。这种的心的安详以前未曾体验过。因此,经过这个体验后,他变得热切并希望再次禅坐时它都能发生。但是,这种对内心宁静状态的渴求是阻止它产生的根本要素。结果,他更努力地尝试,投下更多的心力。不幸地,内心只变得越来越不安定、不宁静。这是由于渴求某事要以特别的方式发生。当它不以那方式发生时,他就更用力推动并且强迫事情变成宁静和镇定。

  结果,由于执着于期望的事能发生,他不能经验到禅修的宁静阶段。这种渴求使人倾向于脱离眼前当下,而试着使下一时刻能如他们所愿。当眼前这一片刻不对时,他就更努力去尝试。然而,这种内心宁静状态的发生,是自然发生的。只要放松并且放下那强烈的渴求、安静下来并且停止期待事情依照自己的贪求与执着来进行。初次体验到初禅之后,下一次禅坐时,内心可能变得非常活跃。但是,他的正念变得敏锐,一旦心跑开了,能够快速察觉。而后放下,敝开心胸并且将注意力移回到呼吸上;在入息时,宁静而开放;在出息时,内心宁静而放松,不久,内心将再安定下来而且喜悦又再升起。当它消失时,他将再经验到舒适而快乐的感受,以及一个静止而安闲的心。

  在此时,他仍会经验到被执取所影响的身心五蕴。他仍然能够听到东西,或者有感受在身上生起。例如,当一只蚊子停在身上,他将知道。他可能对这只蚊子产生一些念头,但很快认识到这是一个分心,因而放下它,放松头部和内心的紧张,接着轻柔地将注意力移回到呼吸上。

  

  当一个人在入出息时连续将心开放、宁静,最后将到达一个不再有移动的念头的阶段。喜悦增强些,并且持久一点。当它消失时,舒适而快乐的感受也较强并且这宁静的心更为深入至呼吸上。这个阶段被描写为:

  「寻、伺止息,内心宁净,心一趣性,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而住。」

  「寻伺止息」的意义是,内心变得非常平静而且非常安稳地停在禅修的对象上。不会散漫地想到过去或未来。但是,仍然可以有观察念头。要记得,真正的禅修是沉默而开放的观察。所有感官仍在运作,在身上仍有感受,但是,譬如有声音产生,它不会使心动摇。他知道他在那儿并了解正在做什么。经上提及的自信,是来自自己看清禅修进行得如何好而获得。这种自信不只是在禅坐时生起且在日常活动中也生起。「心一趣性」的意思是内心非宁静而不跑开。它满足于停留在呼吸上并且对入出息保持开放且放松。这是最初两个禅那(禅修状态)的描述。

  我们现在回到《入出息念经》:

  「我学觉了乐正在入息。」

  「我学觉了心正在出息。」

  当一个人持续向前练习并且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开放,最后将到达一个觉得喜悦太粗的阶段,因而喜悦不再生起。对禅修老师而言,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阶段,因而禅修者来到老师跟前问答如下。

  学生:我的禅修有些不对。

  老师:为何你如此说呢?

  学生:我不再感觉任何喜悦。

  老师:这不好吗?

  学生:不!当然没有不好,但是我不再感觉到任何的喜悦,为什么?

  老师:你感觉比以前更舒适和宁静吗?你的心有强烈的平衡感吗?你感觉非常安适吗?

  学生:是,我感觉到所有这些,但是我不再感觉任何的喜悦。

  老师:好,继续做,每一件事进行得很好。放松并且放弃要求你所想要的喜悦生起。

  

  喜悦自己会消失掉,一种强烈的平衡感和宁静度变得非常明显。一个人仍然可以听到声音,甚至觉得身体似乎消失了,在禅坐时如果有人接触他的身体,他将知道,但是,他不会因此而分心。这就会经上所说的禅修者是有完全的觉知(正知)。它描写如下:

  〔「复次,诸比丘!离喜住舍,正念,正知,身乐受,体验诸圣者宣说之『以舍,念而住之乐』具是第三禅而住。」

  由上述可以看出,在第三禅(禅修状态),内心非常清楚。觉知且平衡。他觉知发生在他周围的一切,但是内心舒适地停留在禅修的对象上。内心处于正念和平等(舍)是一个不平常的体验,因为这个禅修状态是他此生所曾经验过的最高和最好的感觉。再者,由于强烈的平等心(舍)他不执着于它。

  在此同时,身心足处于无以伦比的松放和安适。多么好的一种状态!这就是为何此状态为圣者所称赞。除了头部紧张的松弛之外,身体没有压力,感受也开始消失。这是由于内心的紧张会产生身上的压力,而现在,内心是如此的舒适并且没有压力,以致于身上感受的压力也消失了。当此发生时,身体变得如此柔软和舒适,以致于觉得那儿没东西。但是,如果有人碰触他,他会察觉到。这是正念和正知的意思。内心知道发生在周围的一切,但它不动提、扰动。

  这就是所谓的「觉了乐正在入息、出息」有的「专注禅修法」的老师们说,当一个人处在这个禅修状态,禅修者不再体验到身体或者任何根门(感官)。他们说,如果有人杖打他们或者有人改变禅修者手和脚的位置,禅修者将不知道。这是由于他们的内心如此深地贯注在对象上,以致于他们不能完全觉知(正知)。如果一个人阅经或练习了「定慧禅修法」,将清楚知道那不是真的。

  「我学觉了心行正入息。」

  「我学觉了心行正在出息。」

  「我学寂心行正在入息。」

  「我学寂心行正在出息。」

  当一个人持续平静、扩大并且放松内心,自然开始深入,最后,身心的乐受变的太粗而内心体验无与伦比的平等和平衡。经上如此地描述着:

  「离乐、离苦,断以前所有之喜、忧,不苦不乐,舍念清静,具足等四释而住。」

  当内心变得非常宁静,他体验内心深刻的寂止和平等。他仍然可以听到音并且感觉到身上的感受,但是,这些事丝毫也不可动摇他的心。对此种禅修状态的另一种描写是:

  「予心等持、清净、皎洁、无秽、无垢、柔软、堪任而心得确立、下动」

  当一个人达此阶段,上述所言一个预期可见的观念给认真的禅修者。心是无与伦比的清明,皎洁和觉知。当一妄念开始升起,心就知道并且放下它,再将心开放扩大。宁静下来,再回到呼吸上。「无苦无乐」并不意谓着苦乐而不生起。它们将升起但是内心是处在如此平衡的状态以致于不被分心所动摇或卷入。当苦或乐生起的时候,内心非常警觉,但是平等心和正念是如此地强,以致于不在意它。

  「断以前所有之喜、忧」表示内心已放下喜欢或不喜欢的较低情绪状态。较低的禅那(禅修状态)包涵内心情绪状态的放下。首先,当一个人开始学习禅修,他放下时常跑到内心的非常低而粗的状态。他开始学会如何平静内心之后,能坐较长的时间而没有妄念生起。而后他体验到寻、伺以及其他的禅支。当内心更平静,寻和伺就消失了。喜悦有一阵子变得较强,而后逐渐觉得太粗,心有太多的活动。因此,心自然移到禅修的对象而更深入,此时喜悦本身就消失了。此时在内心充满平等、快乐、正念和正知,所有这些心态是非常愉悦的体验。但是后来觉得快乐的感受太粗,因此内心再深入到呼吸上同时持续内心的开放、扩大和松弛。在此点,呼吸和内心的松弛开始同时升起。而后快乐消失,保留在内心的是强烈的平等、无与伦比的正念和心的镇静。这就是一个人如何体验并且「寂止心行」。就像克里斯纳穆帝所描写的真正禅修状态。「禅修的心是沉默的。它不是思想所能察知的沉默;它不是宁静夜晚的沉默;它是思想、以及所有影像、语言、想法完全停止时的沉默。此种禅修的心是宗教的心,而此种宗教不是教堂、寺庙或唱诵所触及的。」

  

  20. (1) 『我学觉了心正在入息。』『我学觉了心正在出息。』

   (2) 『我学令心喜悦正在入息。』『我学令心喜悦正在出息。』

   (3) 『我学令心平定正在入息。』『我学令心平定正在出息。』

   (4) 『我学令心解脱正在入息。』『我学令心解脱正在出息。』

  

  说明:

  「我学觉了心正在入息,我学觉了心正在出息。」

  此时,内心变得非常宁静,任何微小的波动都会被注意到,并能够很快速、很容…

《定慧禅修法 3-2 入出息念经的解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