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慧禅修法 3-2 入出息念经的解释▪P4

  ..续本文上一页要简单地了知眼前当下呼吸正在做什么。他的觉知敏锐到足够了知在任何时候呼吸正在做什么,而不以任何方式控制呼吸。只让呼吸和觉知自然进行。」

  「我学寂止行正在入息」

  「我学寂止行正在出息」

  说明:「这段简短的经文是禅修指导中最重要的部份。它指导人们在入息及出息时要注意每一意识的生起中,生起在头部的紧张,要让这紧张放下。那么,他们感觉到心胸开放、扩大、松弛,变得宁静。每一次心从呼吸离开,只要不在意这个分心,放松头部的紧张(放下紧张),将心胸开放、扩大、松弛、平静而且清明。接着将心轻柔地摆回到呼吸上:入息时将头部和心中的紧张松弛、扩大而平静;出息时将头部和心中的紧张松弛、扩大而平静。譬如,一个念头生起了,只要不要在意这个念头,即使只想到半句话,也不要继续想,只要轻柔地不管这个念头。如果是由于感受而分心,首先,对这感受放开心胸,不起瞋心,而后,将注意力重新摆回呼吸前,开放并扩大心胸。」

  将头部的紧张放开、扩大、消失,实际上是将微细的自我认同消失掉;微细的自我认同是对每一生起的事情生起执着。因此当一个人放松这个紧张的时候,实际上是使引起再生的无明消失。

  如果好好地遵守这种禅修指导,在心中就不会呈现「意相或禅相」,也就是在心中不会生起在「专注禅定」时所生起的光或其他由心所现的东西。心自然地变得平静、宁静。强力的专注会使头部紧张或疼痛,你不需要以强力的专注迫使心在禅修的对象上,开始体验所有现象的真实性质是无常、苦、无我。

  如此,当你练习「定慧禅修」在觉知入息的同时,放松头部和心中的紧张。也在觉知出息的同时,放松头部和心中的紧张。开始时,会发生漏失一个入息或一个出息,这是无所谓的。要对自己加上不需要的压力,这会使人觉得这个练习那么难「实际上这个练习是难以想象的容易,并且是发展心智的简单方法。因此,如果你偶尔漏失了入息或出息,就不管他,而去抓住下一个入息或出息。简单而容易,不是吗?开始时,呼吸看来是太快而不容易被注意到,但是当你继续练习,禅修就变得容易而不会那么多次的漏失入息或出息。毕竟,这是一个逐步的训练,不需要对自己加上太多的压力,要简单地松弛在禅修中」。

  当你练习「定慧禅修」时,呼吸不会变得太细而难以察觉。如果这现象发生了,那么禅修者是太专注在呼吸上,同时,在头部的紧张并没有足够松弛。如果再发生呼吸似乎消失时,则禅修者正专心于专注力而没有足够宁静自己的心。当内心平静而安详时,禅那会自然地发生,禅修者不需要催促、强迫或以一个固定的心来专注。实际上,佛陀教导一种最自然的禅修方式对各种类型的个性或个人都可适用。

  

  19. (1) 『我学觉了喜正在入息。』『我学觉了喜正在出息。』

   (2) 『我学觉了乐正在入息。』『我学觉了乐正在出息。』

   (3) 『我学觉了心行正在入息。』『我学觉了心行正在出息。』

   (4) 『我学寂止心行正在入息。』『我学寂止心行正在出息。』

  

  说明:「这段经文涉及最初二个禅那的证得,这阶段的描述,在经典中常以相同字句多次重复出现,我们现在检查最初二禅的描述」。

  

  「离诸爱欲」

  当一个人开始禅修时,先闭上眼睛,如此从观看的感官享受隔离出来。当声音使心分心时,依据指导要让声音自生自灭,不要想到自己喜欢或不喜欢这个声音。简单地不管这个声音,放松对这个声音的心结,放松头部的紧张,感觉内心变得平静而安适,将注意力移回到呼吸这个禅修的对象上。放松头部的紧张,感觉内心开放、扩大,并且在入息时变得宁静;在出息时松弛头部的紧张,感觉心胸开放、安详而平静。一直停留在呼吸上,松弛压力与内心,一直到下一次分心的出现。

  同样旳方式用在闻、嗅、尝、身上的感受,以及思想或任何使心移开呼吸的感官享受。每当由于根门产生的分心生起时,必须不管他,松弛对这分心产生的心结,放松头部的紧张,开放并扩大心胸,在将注意力移回到呼吸上,不管这种感官享受生起多少次,每次生起时,必须允许它在那儿。只要记得不管它,放松头部的紧张,感觉心胸扩大而后回到呼吸上。

  

  「离诸不善法」

  当内心从呼吸跑开,开始想到生起的感受,心的习性会喜欢或不喜欢这个感受。经由思考它们,对感受的思考或者想去控制,使得感受变得愈大、愈强烈,因而,更多的痛苦生起了。身心的过程是由五蕴组成而这会受到执着的影响。禅修者具有一个肉身,感受(心理与身理二者)、想(辨别)、行(意愿、思想、自由意志)以及识(认知)。由此可以明显地观察出来,感受是一回事而思想是另一回事,不幸的是我们已养成想要赶走感受的习性,这只会使得感受变得愈大、愈强。结果,更大的痛苦产生了。

  练习佛陀的禅修法时,要了解这个想法的旧习性,并且放下它,因此,当一个感受生起,不管它是身体上的或是情感上的,首先,放下对这感受的紧张心结,现在,放松头部的紧张,感觉心胸扩大,变得平静、宁静,而后将注意力移回到呼吸上。当一个人这样的时候,他正在观察感受的真正性质,它本来不在那儿,现在它自己生起来了,这就是,变化无常。当然没有人请求这个难以忍受的苦受生起,也没有人在那时候要求去生气、悲哀、恐惧、沮丧、怀疑。

  这些感受自己生出来而不需要别人的期盼就生起。它们要持续多久就多久。一个人对这些感受愈想要控制、搏斗或推走,它们就愈停留,而起变得愈大、更强烈。这是由于当一个人想控制这感受,就与这感受或情绪认同是他们个人的。他倾向于思考:它有多大的伤害、它从那儿来、为何它现在要打扰我,喔!我恨这个感受,我要它滚开。

  每一个对这个感受的思考,就是对这个感受的自我认同。每一次一个人想去扺抗眼前当下正在发生的,就与眼前当下的法搏斗。当一个痛苦的或者一个快乐的感受生起,此时的真理是:它存在那儿,任何对这个感受的扺抗、想去控制、希望它走开或者搏斗,只使得更多的痛苦生起。实际上,当一个感受生起,要开放心胸,放下控制的期盼,喜悦地接受存在那儿的事实,并且准许它自己在那儿存在。不要扺抗或推走、要轻柔,这是拥有一颗接受而开放的心的要点,这导致平等心的增长。任何一丝一毫的扺抗或紧张,意味着仍有一些自我认同对它执着着。

  例如一早你去工作,一位朋友出现并且责备你。那么,你的内心发了什么?如果你像很多人一样骂回去,因为你很生气而且好战。当朋友走了,你想什么、你所说的、你朋友所说的、你硬这么说,我感觉我做的方式和我所说的是对的、他所说的或所做的是错的、….。这个生气的感觉很强烈而且有对这感觉执着的念头。

  过了一个会儿,你忙于一些其它的活动,但是生你仍然存在那儿,如果有人来跟你聊天,一有机会,你就抱怨那骂你的人,因而,在那个时侯,你将你的不满和气愤送给别人,并且对他们产生负面的影响。在这天的其他时间,你执着的这个感受和念头也会生起,事实上,这些念头,就像被录音在录音带上一样,它们以同样的次序,完全同样的字句出现,整天下来,你忙于他事,这个感受不再常出现,而后,到了禅坐来净化内心的时候,会生起什么,这个生你的感受以及相关的念头!结果,又重演了一遍。但是,现在这次你不再卷入这些感受和念头,你开始不管它们。察觉到这些念头时,感受增长,禅修者开始放松内心:「不要在意,那不是那么重要」放松内心:「让它去」,开放心胸,不管围绕这些念头的紧张心结,不管对这感受的瞋恨,感觉心胸开始扩大而放松,现在放松头部的紧张、觉得内心变得平静,真是释放!现在,轻柔地回到呼吸上,入息时,放松头部的紧张,出息时,放松头部的紧张,永远觉得内心开放、扩大、而变得宁静。

  而后,生气又生起了,你再做同样的处理方式:让它自己存在在那儿,不要将念头卷入,开放并松弛内心对它的执取,放松头部的紧张,轻柔地再将注意力移回到呼吸上,不管有多少次心跑到生气的感觉上,这都无所谓,每次都用相同的方式处理。让这感受自己存在那儿时,你就不是将那感受当做自己的,如此,对这个感受就没有自我认同。这就看到这个感受的真实性质,不是吗?最感受不在那儿而现在存在着,这就是看到无常。当这感受生起时,宁静与安详消失了,这当然是痛苦、一种真正苦的形式。当你允许感受自己在那里存在,而不涉入或想到它,开放心胸,并且松紧张,在这时刻,正体验着无我的性质。因此,在练习「定慧禅修」时,确实体验到存在的三个特征:无常、苦、及无我。

  当一个人继续放松心胸并且不管任何分心、执着就变得愈来愈小、愈弱,最后它不再有足够的力量生起了。当这个发生时,内心充满轻松和喜悦。放下执着,就是「离诸不善法」。当一个人放下,喜悦就生起,它将维持一段时间,结果,内心变得非常宁静而安详,禅修者体验到一个很容易停留在禅修目标的心。一再这样地做,内心自然变得平静、镇定。此时,他开始增长一些内心的平等和平衡。

  

  「(比丘)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具足初禅而住。」

  所有这些不同的五支(寻、伺、喜、乐、心一境性)构成普通所说的初禅,那时仍会存在一些非常细微的游动念头。如果心从呼吸跑掉,禅修者放松心情,这游动的念头很快被注意到。简单地放下,在回到呼吸前,松弛紧张。有的禅修老师称这个做「近行定」,但事实上,它们是从「专注禅修」的眼光来看,而不是从「定慧禅修」的观点来看。

  「寻」和「伺」是描写思考的心和非常细微的游动念头,有的翻泽作「思考」和「深思」。在每一种禅那(禅修状态)…

《定慧禅修法 3-2 入出息念经的解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