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进修习不净观,精进而住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比丘,亦有在此比丘众中。
(6)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精进修习无常想,精进而住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比丘,亦在此比众中。
(7)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精进修习入出息念,精进而住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比丘,亦有在此比丘众中。
说明:慈、悲、喜、舍合称作「四梵住」、「四无边心」或「四无量心」,因为处在这种禅修状态时,「四无边心」或「四无量心」,因为处在这种禅修状态时,内心没有边界、没有限量。
不净观的禅修适合于那些心中生起强烈贪欲的人。它是藉由审察自己身体内部的四大以及可厌的性质。例如,看到美丽的人并生起贪欲的念头时,就想想如果这个人的身体内部各部分都翻到反面,会有多么可爱?难道会想:「哦!多么可爱的肠、肝!」「哇!这人有多么美丽的胆汁、脓、痰!」此时内心会存有多少贪欲?因此,这种禅修有助于贪欲重的人变得更为平衡。
「无常想」实际上并不是指坐着去想一切事物都在变化。要记得,「定慧禅修」是以沉默而开阔的心来观看。无常想是指,空无边处和识无边处的禅修状态,此时内心如实地观看身心现象如何快速变迁。
我们现在继续进行有观「入出息念」的经文。
二、入出息念
15. 诸比丘!修习、广修习入出息念者,有大果、有大功德。
诸比丘!修习、广修习入出息念者,令圆满四念住。
修习、广修习四念住者,令圆七觉支。
修习、广修习七觉支者,令圆满明与解脱。
说明:由此可以看到「四念住」是含在本经之内,它们是经由禅那或定慧禅修的心态来圆满。这确实不同于今日的禅修理论:认为体验禅那(禅修阶段)时,不能证得四念住。佛陀只教导一种禅修,就是奢摩他寂止禅那;或者说,他教导「三摩地」---定慧禅修。
16. 然诸比丘!如何修习、广修习入出息念耶?如何有大果、有大功德耶?
17.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赴森林,或住树下,或住空屋,盘腿而坐,端正身体,系念在前。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
说明:「往赴森林,或住树下,或住空屋」这句话表示到一个安静理想的地方,那儿很少干扰,使人不会分心。一个合适的地点是远离车马声,没有太大而持续的音乐或声音,没有人们与动物。
在佛陀时期,大多数的人都坐在地上,因此,经文说:「盘腿而坐,端正身体」。但是,今日人们大都坐在椅子、凳子、或沙发,因此,至在地上,是一种非常难以忍受而且痛苦的经验。如果他想坐在地上,他可以用坐垫。事实上,观察在心中正发生什么,是远比坐得不舒服或痛苦的感受来得重要。要记住:坐在地上并没有什么奇迹,奇迹是来自一个尽可能清楚、安静、安详的心。因此,如果坐在地上是一个很痛苦的经验,那么就坐在凳子或椅子上。但是禅修者坐在椅子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点:坐时不可靠在椅背上,睡觉时靠着很好,但不是在禅修的时侯。经文说:「端正身体」意思是说坐时背部挻直而不僵硬或不舒服。正确的背部挻直,是使脊椎骨节一个个上叠,这样可使气在背部上下流动,没有阻碍。靠在椅背会阻止气的流动,而且容易生起困意。因此请勿背靠任何东西。当一个人刚学习时,并不习惯于背部挻直,有些肌肉会感到不适及不快。但是以耐心和精进,这些未适应的肌肉会逐渐得到调整而有力。
禅坐有另一要点:坐时不管任何理由都不要移动身体。一直到禅坐完,不要动脚趾或手趾,不要移动手去摩擦或搔抓身体,不要改变任何身体的姿式。任何的移动会打断练习的持续性,这使得禅修者又要重新开始。有的禅修老师教导他们的学生,只要他们保持「觉知」移动身体就无所谓。但是如果学生真正地保持觉知,他们一定能够观照内心以及内心对(痛苦的)感受的不喜欢,而后对它们放松心情,如此,就没有理由去移动身体。所谓「觉知」是指喜悦地接受眼前当下所发生的,不想去控制、反抗或改变它。「真正的觉知」意味着开放并允许眼前当下任何东西的呈现。坐时移动身体,表示禅修者一点也不「觉知」,禅修者生起移动的欲望,正与这个欲望认同。因此一个人准备开始禅修,当分心时,必须保持固定,保持内心的平静。能坐得像佛像一样的固定最好。事实上,在禅坐中只有在背部弯曲或倾下时才可以移动身体使它挻直,而这也不要常常做。
「紧念在前」这句话的意思是他拋下所有世俗的事物以及感官享受的涉入。他轻轻地闭上眼睛,一旦有使人分心的声音、气味、味道、感受或思想时,只要觉察它们、不管它们,然后放松头部的紧张,将注意力移回到禅修的对象。
「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这句话告诉我们练习觉知呼吸的方法。觉知呼吸,表示知道他正在体验入息、知道他正在体验出息。这只简单地表示:尽量开放他的觉知力,以及注意呼吸,并且在同时放松头部的紧张(后面不久将有仔细的解说)。
18. (1) 彼长入息,了知『我长入息。』或长出息,了知『我长出息。』
(2) 或短入息,了知『我短入息。』或短出息,了知『我短出息。』
(3) 『我学觉了全身正在入息。』『我学觉了全身正在出息。』
(4) 『我学寂止身行正在入息。』『我学寂止身行正在出息。』
说明:「了知」这个辞强调出,不要「强力聚焦在呼吸上而排除其他任何东西」。他只是了知眼前当下呼吸正在做什么。所要的就是这些。他只是知道呼吸进来长或短!任何时侯都不控制呼吸,而只是了知眼前当下它正在做什么,如果他过分聚焦或专注在呼吸而排斥其他任何东西,将会由于「错误的专注」而头痛。当一位禅修者紧紧抓住禅修的对象,强迫心去专注,或撞走任何分心,头部会非常紧而有痛苦的压力。当禅修者想控制禅坐,藉由拋弃妄想、感觉,并立刻拉回到禅修的对象时,头部的紧张或压力也会产生,这个现象会发生在「剎那定」以及其他任何「专注」的技巧上。
许多禅修老师告诉他们禅修的学生,将他们的注意力摆在感受的中央,来观察它的真实性质。这将产生一些不同的事情。首先,学生们将生起较强的痛苦,而变成代之以分心。这是因为这些禅修老师告诉他们的学生,要与痛苦同在,一直到它消失为止。不幸的是这常要花难以相信的长时间。另外,学生们必须将心紧硬起来观察这压力(这痛苦的感受)。事实上,将心紧硬并不是觉知(正念)。学生们在痛苦生起时开始生起一个紧硬的心。这样发生是自然的,因为以这样方式观察痛苦,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毅力。此时,一种瞋恨会自然地生起,心的紧硬不会注意到无常、苦、无我。结果,甚至当他不再禅修时,这种压抑会产生紧硬的个性,而这形成真正的问题了,他的心变一种批评和辨别的倾向,禅修的个性增长变得紧硬。许多人说他们在做过其他种的禅修过后,他们必须慈悲观的功课,因为他们发现他们会对别人说或做不好的事。当这种事发生时,就有一个疑问:「这是一个真正使我和别人快乐的禅修方法吗?如果答案是『是』的话,那么为什么要再练习其他形式的禅修来平衡我的心念?」
最后,许多禅修老师所教的「正确方法」,藉由练习「专注」使人能够压抑他的瞋恨。但是佛陀所教的方法从未压抑任何东西。他的方法是使心开放、扩大,并且允许任何东西在眼前当下生起。如此,当身上的疼痛生起时,他首先辨认出心已跑到这个感受,放下对这个感受的想法,放开心胸,放下围绕在这感受的紧张心结,或者就让感受存在在那儿,对它不要有任何心理的反抗或厌恶。这样告诉自己:「不要紧,疼痛在那儿无所谓。」接着,放松头部的紧张…感觉心胸扩大并且变得宁静….而后将注意力移回到禅修的目标呼吸上。
如果他一再想到感受或疼痛,那么这感受会变得俞来愈大、愈来愈强。最后,不能忍受它而想要移动身体。这种对感受的想法或内在语言,以及希望它离开,就是对痛苦感受的自我认同。将自己卷入感受、想控制感受、与感奋斗、反抗感受等等,只是与法(眼前当下的真理)博斗。当任何人与眼前当下的法搏斗,并且想控制或硬起自己的心,他们使自己过度痛苦。另一种与法搏斗的方式是将感受当作自己,这使痛苦恶化,结果伤害更大。因此,必须要练习对眼前当下开放并且喜悦地接受,不要有那种自我认同、想法、内在语言,或者把它当做我,这是如何使人获得内心的宁静、平静,以及平等心,全面的觉知和正念的方式。
佛陀教导我们在禅修或日常活动中的三种行为,它们是:「喜爱我们在的地方、喜爱我们眼前当下正做的事,以及喜爱与我们自己。」这些简单的解释使人完全接受眼前当下。「喜爱我们在的地方」表示要接受在禅坐时不会称心如意的事实。「喜爱我们正做的事」表示开放心胸允许眼前当下任何事的升起、呈现,而不使自己执着于它要放下,这意思是「不要反抗或强迫,要放松」。无论升起什么不要反抗或强迫,只要对它放松,开放心胸并且接受它,也就是说,要喜爱我们正做的事。「喜爱我们自己」表示喜爱自己足够看清并且放下所有的执着,这些执着会在自己的身心上产生痛苦。辨认出自己使自己痛苦,就是一个大的体认,当他们真正地爱自己,他们将看到痛苦与烦恼而喜悦地下它们,这要放下想法,如此,他们放下执着以及对它的自我认同。
「我学觉了(呼吸之)全身正在入息。」
「我学觉了呼吸之全身正在出息。」
说明:「这段经文的意思是:禅修者知道在入息时气息何时开始和停住,也知道出息时气息何时开始和停住。禅修者不要心过份聚焦、对呼吸过份专注或将呼吸做为极端专注的对象。他只…
《定慧禅修法 3-2 入出息念经的解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