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慧禅修法 3-2 入出息念经的解释▪P2

  ..续本文上一页谈及要努力认知在自己心是紧张而有压力时,要努力放下妄念并且松弛头部和内心的紧张后将注意力移到呼吸上。

  

  「(比丘)修习心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

  

  第三种神足(心神足)是有关内心的清净,它是经由尽可能地停留在禅修对象而培养出来。每当盖障(妄念)生起并使人从禅修退出,那么只要允许这盖障存在,不要卷入妄念之中,放松由于盖障所引起的头部紧张,而后轻柔地将自己的注意力移回到禅修的对象呼吸上,将心寂止,扩大。不管有多少次心跑到妄念或盖障上,只要重复地允许(妄念的存在)、放松并回到呼吸上。这就是净化烦恼和盖障之心的方法。要记得,禅修与思考无关,而是扩展自己的心并且觉知眼前当下,由此超越到真正喜悦的接受的这种神情。禅修是一种沉默,思想以及所有的意像及言辞完全止息。但是,禅修并不是「专注」。「专注」使心收缩而且是一种排斥的形式,一种割除的劣刑,一种对盖障的压抑,一种扺抗。它也是一种冲突。禅修的心态是非常宁静、镇静而没有排斥、压抑或扺抗在内。以专注的心来禅修不能符合佛法的练习。

  

  「(比丘)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

  

  养成观察个人体验的习惯是个人精神成长中很重要的一环,当一个人被盖障、疼痛或任何分心所左右时,必须能够看清内心如何对这特别的情形起反应。譬如,当一个人正在禅修时,困意生起了。克服困意的方法是对禅修的对象要以喜悦的兴趣更加注意。它必须试着直接观看自己的心如何跑到睡意去。换言之,他必须更努力,更精进地练习。当他注意到心如何开始被这盖障左右时,将愈快放下它,并且不会被左右太长的时间。然而当他完全被困意左右时,要克服这盖障需要一会儿,因为这是心所想做的最后一件事。因此,心会在禅修的对象和睡意之间来来回回,对内心的运作愈能轻柔和充满喜悦的兴趣,就能愈快放下这盖障,并且重新开始禅修。

  同理,当疼痛生起时,不要直接将心移到疼痛上。只有当他的心被拉向疼痛时,他可以观看心如何对这感受生起扺抗。如果他开始想到疼痛,疼痛就会变大变强。因此,他先要放下思考的心,这心会言语表达妄念(如疼痛、障碍、强烈的情绪等)。而后,放松内心,松弛对这感受的紧张情节,松弛头部的紧张,将心宁静后,将自己的注意力重新移到禅修的对象上。如此连续地做到疼痛不再能将心拉向它。

  这完全不同于它一些禅修的指导,这些禅修者将注意力放在疼痛的中央,并且注意它是「痛、痛、痛」。他们一直试着去观看它的真实性质并且注视它的变化。但是,疼痛本身的性质是令人厌恶的,因此,禅修者内心会有变紧和变硬的倾向以便于能够继续注视疼痛。禅修者从未注意到内心的变硬,也从未看清它的生起。最后,禅修者培养出足够的专注来克服疼痛。然而,这是经由压抑、弄紧内心来达成的。

  很明显地可以看到,观察个人体验的精神基础是允许任何事情在眼前当下发生而不以任何方式去对抗、控制或其至干扰它,以净化内心。喜悦地接受和包容眼前当下,就是获得涅槃的方法。它不是由专注、紧张、压抑、抑制来获得。

  

  五根

  「复次,优陀夷!我为诸弟子说行道,如是实行,我诸弟子修习五根。于此,比丘修习八寂静,至等觉之信根。」

  

  当一个人有心于放下生活的痛苦,他的求知欲也愈强。因此,开始去寻找禅修老师。如果他幸运地从一位胜任的老师学习,他将开始看到对世间的看法有些改变。当他经由直接的练习开始看到这些,信心就开始增长。结果,热衷于练习,期望自己练习得更多。

  

  「(比丘)修习入寂静,至等觉之精进根。」

  

  当一个人信根增长时,自然会更精进于练习,他开始坐得较长久,并且内心变得较清明。对初学者而言,建议每次静坐不要少于四十五分钟。坐的好时,那一坐能多久就多久。坐的好时,更持续一小时,七十分钟或更久。最好逐渐增长坐的时间,不要担心对坐执着。唯一会变成执着的是没有以正确的方式来禅修。只要他没有伤害到自己的身体并有足够的运动,坐得久并没有错。他能够舒适坐上一式二小时这么长时间是好的,如果他同样坐着。每次都生起疼痛,那么只使自己生起不需要的肉体不适。这就不是聪明的作法,因为做姿必须舒适。禅者只要不依靠在其他东西,坐在板凳或椅子是可以的。做靠容易生起爱困或昏沉。不适于禅修。

  因此,越有信心就越能精进练习。热忱自然也会增加。

  

  「(比丘)修习入寂静,至等觉之念根。」

  

  当一个人的精进增强时,觉知和正念也自然变强。这是一种非常自然而不费力的过程。让我们看看一个像我们平凡人的心,我们将发现它是一颗像蚱蝠,蝴蝶或猴子不断跳来跳去的心,它一直移动、一直到处跳跃。与一刻它变化它的想象和情绪的冲动,必成为刺激和自己情绪反应的牺牲品。当某种刺激生起时,一个人做出行动,对这习性又做出大致相同的反应。这是一个相关的链结,始于外在世界的记忆,内心不断流过希望,恐惧、记忆、相像、懊悔。内心追求快乐和满足是盲目的,永不停止的,永不满足的。毫无疑问内心会变得如此疯狂并且充满不满,可以被描写在无边的森林内一只在树皮间寻找满意果实的不晃动的疯狂猴子。

  因此当一人开始学习禅修,心自然会跑到各地方,长时间从禅修的对象跑开,有时甚至要两三份钟后才察觉到,此时就要轻松地于下妄想,松弛头部的紧张,使心宁静,在将注意力移回到呼吸上。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心是习惯于东跑西跑。但是当他的练习进步时,就能够觉察妄念并很快放下,正念逐渐变的敏锐。心将察觉到它未停留在呼吸上不过一分钟。就于下妄念、放松内心并且回到呼吸上。此时心开始以较长的时间停留在呼吸上,也许三十秒后心才跑开,但是他现在较能看清心的跑开。正念变得更为敏锐,他能觉察心在做什么。因此,当他的信心增加、精进增多,结果内心的警觉也自然地增长。

  

  「(比丘)修习入寂静,至等觉之定根。」

  

  当一个人增强眼前当下的正念心自然将停留在禅修的对象有较长的时间。大多数的人描写此为「专注」,但是这并不是正确的描写。心并不是全神贯注或固定在禅修的对象上,而是心非常不静、放松、镇定并且非常安适停留在呼吸上。此时,生起强烈的喜悦,身体变得非常轻,像在飘浮一样。喜悦消失后,会生起一种寂止、平等而舒服的强烈感觉。由于敏锐的觉知,他不会陷入这感觉之中。但是如果他开始思考或用内在语言想,这状况多么好、他多么喜欢它,那么这状态就会消失,而且内心时常生起困意。这是由于他执着于这些感觉而未回到呼吸上。当他开始思考或以内心语言来想事情并且陷入想要控制这些事情和想法,正念就消失了。当他贪求生起喜悦和寂止的经验时,这也会如此。贪求使得内心过份用力结果掉举和不满足生起了。这些篕障的组合将阻止精神练习的前进,因为期待事情以某方式呈现,将使精神的增长消失掉,因此,他必须对这些快乐处境的想法更要具足正念。如此,信心增加时,精进也增加,这将增进正念,使内心的定力变得越强并且持续越久。

  

  「(比丘)修习入寂静,至等觉之慧根。于此,我众多诸弟子达于通智圆满究意而住。」

  

  当一个人心变得越宁静而安定,将能够看到事情的真正性质。这种智慧的增长是经由看清事物自身的生灭而获得,甚至当他处在禅那(禅修状态)将看到喜悦如何生起,过了一会儿,它在那儿灭去。他看到寂止和快乐如何生起。过了一会儿它们在那儿灭去。他能看到无常的真实性质,甚至在练习初阶时因观察念头的生起和灭去,可看到无常的真实性质。他观察感觉和情绪生起并灭去,他也将注意到这些生灭的事情情是令人不满意,这些感觉和情绪是一种苦,特别是当这些感觉和情绪并不如他所预期时。当他看到这过程是如何令人不满意,他将看清这是一个「无我」的过程。没有一个人能够控制这些事情的出现和消失。即使在禅那(禅修状态)时,他也不能真正控制喜悦的生起,因为只有当条件具足时,喜悦才生起。同时他也不能强迫喜悦的停留,因为条件具足时它将消失。而这将产生更大的不满意(失望、痛苦),因为喜悦是多么的感觉!所以他能非常清楚地看到存在的特性,也就是无常,苦和无我。

  这是增长智慧的方法,使人逐步看到顺逆的缘起(也就是,看到并且体会四圣谛)。一个有趣的观点是,一个人可以看到存在的三个特性而未看到缘起,但是若未看到存在的三个特征就不能同时看到缘起。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后面详述之。

  

  五力

  「复次,优陀夷!我为诸弟子说行道,如是实行,我诸弟子们习五力。优陀夷!于此,比丘修习入寂静、至等觉之信力。

  比丘修习入寂静、至等觉之精进力。

  比丘修习入寂静、至等觉之念力。

  比丘修习入寂静、至等觉之慧力。

  于此,我众多诸弟子达于通智圆满究意而住。」

  

  这些和前面所说的五根相同,它们被称作「力」,因为它们有净化内心使之变善、变明的能力。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讨论《入出息念经》。

  

  14. (1)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精进修习慈,精进而住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比丘,亦有在此比丘众中。

   (2)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精进修习悲,精进而住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众中。

   (3)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精进修习喜,精进而住之比丘。比丘!如是类之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众中。

   (4)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精进修习舍,精进而住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比丘,亦有在此比丘众中。

   (5) 诸比丘!于此诸比丘众中,有精…

《定慧禅修法 3-2 入出息念经的解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