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慧禅修法 3-2 入出息念經的解釋▪P2

  ..續本文上一頁談及要努力認知在自己心是緊張而有壓力時,要努力放下妄念並且松弛頭部和內心的緊張後將注意力移到呼吸上。

  

  「(比丘)修習心叁摩地勤行成就神足。」

  

  第叁種神足(心神足)是有關內心的清淨,它是經由盡可能地停留在禅修對象而培養出來。每當蓋障(妄念)生起並使人從禅修退出,那麼只要允許這蓋障存在,不要卷入妄念之中,放松由于蓋障所引起的頭部緊張,而後輕柔地將自己的注意力移回到禅修的對象呼吸上,將心寂止,擴大。不管有多少次心跑到妄念或蓋障上,只要重複地允許(妄念的存在)、放松並回到呼吸上。這就是淨化煩惱和蓋障之心的方法。要記得,禅修與思考無關,而是擴展自己的心並且覺知眼前當下,由此超越到真正喜悅的接受的這種神情。禅修是一種沈默,思想以及所有的意像及言辭完全止息。但是,禅修並不是「專注」。「專注」使心收縮而且是一種排斥的形式,一種割除的劣刑,一種對蓋障的壓抑,一種扺抗。它也是一種沖突。禅修的心態是非常甯靜、鎮靜而沒有排斥、壓抑或扺抗在內。以專注的心來禅修不能符合佛法的練習。

  

  「(比丘)修習觀叁摩地勤行成就神足。」

  

  養成觀察個人體驗的習慣是個人精神成長中很重要的一環,當一個人被蓋障、疼痛或任何分心所左右時,必須能夠看清內心如何對這特別的情形起反應。譬如,當一個人正在禅修時,困意生起了。克服困意的方法是對禅修的對象要以喜悅的興趣更加注意。它必須試著直接觀看自己的心如何跑到睡意去。換言之,他必須更努力,更精進地練習。當他注意到心如何開始被這蓋障左右時,將愈快放下它,並且不會被左右太長的時間。然而當他完全被困意左右時,要克服這蓋障需要一會兒,因爲這是心所想做的最後一件事。因此,心會在禅修的對象和睡意之間來來回回,對內心的運作愈能輕柔和充滿喜悅的興趣,就能愈快放下這蓋障,並且重新開始禅修。

  同理,當疼痛生起時,不要直接將心移到疼痛上。只有當他的心被拉向疼痛時,他可以觀看心如何對這感受生起扺抗。如果他開始想到疼痛,疼痛就會變大變強。因此,他先要放下思考的心,這心會言語表達妄念(如疼痛、障礙、強烈的情緒等)。而後,放松內心,松弛對這感受的緊張情節,松弛頭部的緊張,將心甯靜後,將自己的注意力重新移到禅修的對象上。如此連續地做到疼痛不再能將心拉向它。

  這完全不同于它一些禅修的指導,這些禅修者將注意力放在疼痛的中央,並且注意它是「痛、痛、痛」。他們一直試著去觀看它的真實性質並且注視它的變化。但是,疼痛本身的性質是令人厭惡的,因此,禅修者內心會有變緊和變硬的傾向以便于能夠繼續注視疼痛。禅修者從未注意到內心的變硬,也從未看清它的生起。最後,禅修者培養出足夠的專注來克服疼痛。然而,這是經由壓抑、弄緊內心來達成的。

  很明顯地可以看到,觀察個人體驗的精神基礎是允許任何事情在眼前當下發生而不以任何方式去對抗、控製或其至幹擾它,以淨化內心。喜悅地接受和包容眼前當下,就是獲得涅槃的方法。它不是由專注、緊張、壓抑、抑製來獲得。

  

  五根

  「複次,優陀夷!我爲諸弟子說行道,如是實行,我諸弟子修習五根。于此,比丘修習八寂靜,至等覺之信根。」

  

  當一個人有心于放下生活的痛苦,他的求知欲也愈強。因此,開始去尋找禅修老師。如果他幸運地從一位勝任的老師學習,他將開始看到對世間的看法有些改變。當他經由直接的練習開始看到這些,信心就開始增長。結果,熱衷于練習,期望自己練習得更多。

  

  「(比丘)修習入寂靜,至等覺之精進根。」

  

  當一個人信根增長時,自然會更精進于練習,他開始坐得較長久,並且內心變得較清明。對初學者而言,建議每次靜坐不要少于四十五分鍾。坐的好時,那一坐能多久就多久。坐的好時,更持續一小時,七十分鍾或更久。最好逐漸增長坐的時間,不要擔心對坐執著。唯一會變成執著的是沒有以正確的方式來禅修。只要他沒有傷害到自己的身體並有足夠的運動,坐得久並沒有錯。他能夠舒適坐上一式二小時這麼長時間是好的,如果他同樣坐著。每次都生起疼痛,那麼只使自己生起不需要的肉體不適。這就不是聰明的作法,因爲做姿必須舒適。禅者只要不依靠在其他東西,坐在板凳或椅子是可以的。做靠容易生起愛困或昏沈。不適于禅修。

  因此,越有信心就越能精進練習。熱忱自然也會增加。

  

  「(比丘)修習入寂靜,至等覺之念根。」

  

  當一個人的精進增強時,覺知和正念也自然變強。這是一種非常自然而不費力的過程。讓我們看看一個像我們平凡人的心,我們將發現它是一顆像蚱蝠,蝴蝶或猴子不斷跳來跳去的心,它一直移動、一直到處跳躍。與一刻它變化它的想象和情緒的沖動,必成爲刺激和自己情緒反應的犧牲品。當某種刺激生起時,一個人做出行動,對這習性又做出大致相同的反應。這是一個相關的鏈結,始于外在世界的記憶,內心不斷流過希望,恐懼、記憶、相像、懊悔。內心追求快樂和滿足是盲目的,永不停止的,永不滿足的。毫無疑問內心會變得如此瘋狂並且充滿不滿,可以被描寫在無邊的森林內一只在樹皮間尋找滿意果實的不晃動的瘋狂猴子。

  因此當一人開始學習禅修,心自然會跑到各地方,長時間從禅修的對象跑開,有時甚至要兩叁份鍾後才察覺到,此時就要輕松地于下妄想,松弛頭部的緊張,使心甯靜,在將注意力移回到呼吸上。這是很正常的,因爲心是習慣于東跑西跑。但是當他的練習進步時,就能夠覺察妄念並很快放下,正念逐漸變的敏銳。心將察覺到它未停留在呼吸上不過一分鍾。就于下妄念、放松內心並且回到呼吸上。此時心開始以較長的時間停留在呼吸上,也許叁十秒後心才跑開,但是他現在較能看清心的跑開。正念變得更爲敏銳,他能覺察心在做什麼。因此,當他的信心增加、精進增多,結果內心的警覺也自然地增長。

  

  「(比丘)修習入寂靜,至等覺之定根。」

  

  當一個人增強眼前當下的正念心自然將停留在禅修的對象有較長的時間。大多數的人描寫此爲「專注」,但是這並不是正確的描寫。心並不是全神貫注或固定在禅修的對象上,而是心非常不靜、放松、鎮定並且非常安適停留在呼吸上。此時,生起強烈的喜悅,身體變得非常輕,像在飄浮一樣。喜悅消失後,會生起一種寂止、平等而舒服的強烈感覺。由于敏銳的覺知,他不會陷入這感覺之中。但是如果他開始思考或用內在語言想,這狀況多麼好、他多麼喜歡它,那麼這狀態就會消失,而且內心時常生起困意。這是由于他執著于這些感覺而未回到呼吸上。當他開始思考或以內心語言來想事情並且陷入想要控製這些事情和想法,正念就消失了。當他貪求生起喜悅和寂止的經驗時,這也會如此。貪求使得內心過份用力結果掉舉和不滿足生起了。這些篕障的組合將阻止精神練習的前進,因爲期待事情以某方式呈現,將使精神的增長消失掉,因此,他必須對這些快樂處境的想法更要具足正念。如此,信心增加時,精進也增加,這將增進正念,使內心的定力變得越強並且持續越久。

  

  「(比丘)修習入寂靜,至等覺之慧根。于此,我衆多諸弟子達于通智圓滿究意而住。」

  

  當一個人心變得越甯靜而安定,將能夠看到事情的真正性質。這種智慧的增長是經由看清事物自身的生滅而獲得,甚至當他處在禅那(禅修狀態)將看到喜悅如何生起,過了一會兒,它在那兒滅去。他看到寂止和快樂如何生起。過了一會兒它們在那兒滅去。他能看到無常的真實性質,甚至在練習初階時因觀察念頭的生起和滅去,可看到無常的真實性質。他觀察感覺和情緒生起並滅去,他也將注意到這些生滅的事情情是令人不滿意,這些感覺和情緒是一種苦,特別是當這些感覺和情緒並不如他所預期時。當他看到這過程是如何令人不滿意,他將看清這是一個「無我」的過程。沒有一個人能夠控製這些事情的出現和消失。即使在禅那(禅修狀態)時,他也不能真正控製喜悅的生起,因爲只有當條件具足時,喜悅才生起。同時他也不能強迫喜悅的停留,因爲條件具足時它將消失。而這將産生更大的不滿意(失望、痛苦),因爲喜悅是多麼的感覺!所以他能非常清楚地看到存在的特性,也就是無常,苦和無我。

  這是增長智慧的方法,使人逐步看到順逆的緣起(也就是,看到並且體會四聖谛)。一個有趣的觀點是,一個人可以看到存在的叁個特性而未看到緣起,但是若未看到存在的叁個特征就不能同時看到緣起。關于這一點,我們將在後面詳述之。

  

  五力

  「複次,優陀夷!我爲諸弟子說行道,如是實行,我諸弟子們習五力。優陀夷!于此,比丘修習入寂靜、至等覺之信力。

  比丘修習入寂靜、至等覺之精進力。

  比丘修習入寂靜、至等覺之念力。

  比丘修習入寂靜、至等覺之慧力。

  于此,我衆多諸弟子達于通智圓滿究意而住。」

  

  這些和前面所說的五根相同,它們被稱作「力」,因爲它們有淨化內心使之變善、變明的能力。

  接下來我們將繼續討論《入出息念經》。

  

  14. (1)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精進修習慈,精進而住之比丘。諸比丘!如是類之比丘,亦有在此比丘衆中。

   (2)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精進修習悲,精進而住之比丘。諸比丘!如是類之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衆中。

   (3)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精進修習喜,精進而住之比丘。比丘!如是類之諸比丘,亦有在此比丘衆中。

   (4)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精進修習舍,精進而住之比丘。諸比丘!如是類之比丘,亦有在此比丘衆中。

   (5) 諸比丘!于此諸比丘衆中,有精…

《定慧禅修法 3-2 入出息念經的解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