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入出息念经的解释
一、序分
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于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与甚多众所认识之长老弟子共住,即: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大迦叶、尊者大迦旃延、尊者大拘絺罗、尊者大劫宾那、尊者大纯陀、尊者阿那律、尊者离婆多、尊者阿难,乃至其他众所认识之长老弟子。
2. 尔时,诸长老比丘,正教导、教诫诸新学比丘。
有长老比丘等,教导、教诫二十比丘。
有长老比丘等,教导、教诫三十比丘。
有长老比丘等,教导、教诫四十比丘。
彼等新学比丘,受诸长老比丘之教导、教诫,渐次获得更殊胜之智。
3. 此时,是十五布萨日,当自恣,满月夜中,世尊为比丘众所围绕,露地而坐。
其时,世尊环视一座默然之比丘众,告诸比丘言:
4. 诸比丘!我赞许于此正行,我心赞许于此正行。
是故诸比丘!汝等更为得未得,为到未到,为证未证而以精勤精进。
我于第四月迦剌底迦月之满月,仍留于此舍卫城。
说明:在这特别一个月,比丘们仍然可以自己练习禅修、制新衣、出外行脚或对其他比丘及在家居士教导正法。这是在家居士布施衣服及其他必须品给僧众以培养福德的时期。
5. 郊区之诸比丘等,闻「世尊于第四月之满月,仍留于此舍卫城。」郊区之诸比丘,即赴舍卫城来见世尊。
6. 彼等诸长老比丘,即更盛行教导、教诫新学比丘。
有长老比丘等,教导、教诫十比丘。
有长老比丘等,教导、教诫二十比丘。
有长老比丘等,教导、教诫三十比丘。
有长老比丘等,教导、教诫四十比丘。
而彼等新学比丘,受诸长老比丘之教导、教诫,渐次获得更殊胜之智。
7. 时,又是十五日当布萨,于第四月迦剌月之满月夜,世尊为比丘众所围绕,露地而坐。
其时,世尊环视一座默然之比丘众,告诸比丘言:
8. 诸比丘!此众不闲谈。
(1) 诸比丘!此众不闲谈,安立于清净之真谛,如是比丘众!如是大众!
(2) 此众,对之少施亦成多果,多施更多,如是比丘众!如是大众!
(3) 此众,于世间不易见,如是比丘众!如是大众!
(4) 此众,诚值负笈行数由旬以见,如是比丘众!如是大众!
附注:这段经文指出,这些僧众积极修行而证果,故值得称赞、值得供养。
9.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阿罗汉,漏尽,得究竟,应作所作,舍弃重担,获得真利,遍尽有结,以正慧而解脱之比丘。 诸比丘!如是类之比丘,亦有在此比丘众中。
说明:这是证得阿罗汉的阶段,所有的烦恼(十结)都已摧毁而不再生起了。十结是:一身见,二疑,三戒禁取(误认唱诵、典礼、仪式会导致涅槃),四欲贪,五瞋,六色贪,七无色贪,八慢,九掉举,十无明。阿罗汉的究竟阶段被描述成:「梵行己立、所作已作、舍离重担、逮得已利、有结灭尽、正智解脱……精进、不放逸」(《中部》第七十径)。
10.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遍尽五下分结,将化生(彼世界)而善般涅槃,由彼世界不还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比丘,亦有在此比丘众中。
说明:此阶段的圣者称做不还果,在他的心中已没有贪和瞋的生起。已灭除下五分结,但仍需继续修行。(五下分结是:一身见,二疑,三戒禁取,四欲贪,五瞋)。
11.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遍尽三结,微薄贪、瞋、痴,为一来,唯一次还来此世间,以尽苦际之比丘。 诸比丘!如是类之比丘,亦有在此比丘众中。
说明:此阶段的圣者称做一来果,已灭除身见(身见是认为有一个永恒的自我)、戒禁取见(戒禁取见是认为经由唱诵、举行典礼、仪式等就可以得到解脱),以及对道的怀疑。又达到这阶段的人,贪瞋已非常薄弱,其它的结(烦恼)也薄弱。
12.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遍尽三结,为预流不堕恶趣者,决定者,可趣正觉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比丘,亦有在此比丘众中。
说明:到达此觉醒阶段的人称做预流果,他们已经灭除前述的三结(身见、戒禁取见、疑),他们不会再投生到恶趣。他们最少会投生为人,并且最多七世就证得最后的涅槃。
13. (1)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精进修习四念住,精进而住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比丘,亦有在此比丘众中。
(2)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精进修习四正勤,精进而住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比丘,亦有在此比丘众中。
(3)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精进修习四神足,精进而住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比丘,亦有在此比丘众中。
(4)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精进修习五根,精进而住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比丘,亦有在此比丘众中。
(5)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精进修习五力,精进而住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比丘,亦有在此比丘众中。
(6)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精进修习七觉支,精进而住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比丘,亦有在此比丘众中。
(7) 诸比丘!于此比丘众中,有精进修习八支圣道,精进而住之比丘。诸比丘!如是类之比丘,亦有在此比丘众中。
说明: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以及八支圣道,在「中部」第七十七经《善生优陀夷大经》描写为增善的方法(此经描写佛陀品德,由此弟子们、、、他,并且共住一起)。我们现在将讨论这些术语的意义。其中,四念处、七觉支和八支圣道将在本经后段讨论。
四正勤
「复次,优陀夷!我为诸弟子说行道,如是实行,我诸弟子修习四正勤。优陀夷!于此,比丘为对来生之恶不善法令不生,起志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
「志欲」在巴利文还有「喜悦的兴趣」、「热心」的意义,内心对善事喜悦,就具有喜悦的兴趣这种品质。因此,第一个正勤就是培养一种喜悦的兴趣与热诚的心,使得内心变得清明而且免于不善的心态。在日常生活以及禅修中,内心微笑而快乐,喜悦就会生起。结果,那个时候心将上扬而善良。对于四正勤,今日有些禅修老师要求禅修者用力注意于眼前当下正发生什么。但是此处的经文明显示出并不是这种专念。
喜悦的兴趣和热诚的正念,是具有一种微笑的心,可使心轻盈,开放,接受并且没有一点压力。这是正勤的正确定义,并且合乎经文,它实际上与「注意现象一直到消失」完全无关。
「为对已生之恶不善法令断,起志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
第二个正勤教导一个人放弃向生气、悲伤、嫉妒、气恼、紧张、沮丧、恐惧等出众的情绪状态,而代之以微笑的心,由此最微小的紧张也可以松弛掉。这是喜悦的兴趣和热心的善良心态。经由培养这种微笑的心可克服将这心态自我执着认为是「我的」。走在精神的道路上对我的幽默感是上进的一个好工具。
「为对来生之善法令生、起志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
这意思是当内心没有善法时,心中要生起喜悦的兴趣和热心,换言之,培养正念表示培养喜悦和微笑的心,即使只有忠信的心,只想这个或那个,此时就是练习内心微笑并且体验喜悦的兴和热心的时机。
「为对已生之善法令住、不忘失、信修习、广修习、令成满、起志欲、精进、发动、策心而持。于此,我众多弟子达于通智圆满完意而住。」
第四个正勤指持续地练习,不只是在正式禅修练习时而且在日常活动当中。有一次,一些学生问作者:「经由练习微笑和喜悦的兴趣,一个人如何能证得涅槃?」他们以为这是一个很深奥的描叙,因为他们认为涅槃是经由时时观察痛苦而获得。这些学生并没有如同佛陀所教的来练习,如何轻盈与快乐。作者严密地问他们:「内心没有微笑和喜悦的兴趣,你如何能证得涅槃?喜悦不是觉知之一吗?佛陀不是说我们是快乐的人吗?」
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出内心微笑必有喜悦的兴趣的重要性。拥有喜悦的兴趣微笑时,在内心会生起一种真正的改变,当事情变得困难时,内心不会沉重和暴躁。这是由于没有太多的自我执着并且禅修者能看清状况,内心没有微笑和喜悦的兴趣时,每一件事变得沉重而且心态和想法变得沮丧。心情变得过份严肃而且负面地看待事情。
譬如你很快乐时,我给你一朵玫瑰、赞美它的颜色、形状和香味。你想着:「多么美的一朵花!看它使我更快乐。」但是,如果你在沮丧或生气时,我给你相同的玫瑰,你可能反而看到像刺一样,甚至想着:「鸣!这玫瑰如此丑,我讨厌它!那时所看到的都是刺,但是事实上这玫瑰如此丑,我讨厌它!」那时所看到的都是刺,但是事实上这玫瑰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你的情绪。喜悦的兴趣和微笑有助于你周遭的世界变成一个较好生活的地方。然而这并不是说不会经历余波和麻烦。我们会!但是内心具有喜悦将改变大问题成为小问题。
四神足
「复次,优陀夷!我为诸弟子说行道,如是实行,我诸弟子修习四神足。优陀夷!于此,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
第一个神足是「欲(喜悦)神足」,喜悦的兴趣已经在前面解释过。
「(比丘)修习精进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
这是第二个神足(勤神定)。当一个人走在佛陀的正道上,不可以懈怠、变懒。这需要很多的力气来走这条正道,特别是当一个人体会到这是一个终生的练习,此处…
《定慧禅修法 3-2 入出息念经的解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