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慧禅修法 3-2 入出息念經的解釋

  3-2 入出息念經的解釋

  

  一、序分

  1.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于舍衛城東園鹿母講堂,與甚多衆所認識之長老弟子共住,即: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大迦葉、尊者大迦旃延、尊者大拘絺羅、尊者大劫賓那、尊者大純陀、尊者阿那律、尊者離婆多、尊者阿難,乃至其他衆所認識之長老弟子。

  2. 爾時,諸長老比丘,正教導、教誡諸新學比丘。

   有長老比丘等,教導、教誡二十比丘。

   有長老比丘等,教導、教誡叁十比丘。

   有長老比丘等,教導、教誡四十比丘。

   彼等新學比丘,受諸長老比丘之教導、教誡,漸次獲得更殊勝之智。

  3. 此時,是十五布薩日,當自恣,滿月夜中,世尊爲比丘衆所圍繞,露地而坐。

   其時,世尊環視一座默然之比丘衆,告諸比丘言:

  4. 諸比丘!我贊許于此正行,我心贊許于此正行。

   是故諸比丘!汝等更爲得未得,爲到未到,爲證未證而以精勤精進。

   我于第四月迦剌底迦月之滿月,仍留于此舍衛城。

  

  說明:在這特別一個月,比丘們仍然可以自己練習禅修、製新衣、出外行腳或對其他比丘及在家居士教導正法。這是在家居士布施衣服及其他必須品給僧衆以培養福德的時期。

  

  5. 郊區之諸比丘等,聞「世尊于第四月之滿月,仍留于此舍衛城。」郊區之諸比丘,即赴舍衛城來見世尊。

  6. 彼等諸長老比丘,即更盛行教導、教誡新學比丘。

   有長老比丘等,教導、教誡十比丘。

   有長老比丘等,教導、教誡二十比丘。

   有長老比丘等,教導、教誡叁十比丘。

   有長老比丘等,教導、教誡四十比丘。

   而彼等新學比丘,受諸長老比丘之教導、教誡,漸次獲得更殊勝之智。

  7. 時,又是十五日當布薩,于第四月迦剌月之滿月夜,世尊爲比丘衆所圍繞,露地而坐。

   其時,世尊環視一座默然之比丘衆,告諸比丘言:

  8. 諸比丘!此衆不閑談。

   (1) 諸比丘!此衆不閑談,安立于清淨之真谛,如是比丘衆!如是大衆!

   (2) 此衆,對之少施亦成多果,多施更多,如是比丘衆!如是大衆!

   (3) 此衆,于世間不易見,如是比丘衆!如是大衆!

   (4) 此衆,誠值負笈行數由旬以見,如是比丘衆!如是大衆!

  

  附注:這段經文指出,這些僧衆積極修行而證果,故值得稱贊、值得供養。

  

  9.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阿羅漢,漏盡,得究竟,應作所作,舍棄重擔,獲得真利,遍盡有結,以正慧而解脫之比丘。 諸比丘!如是類之比丘,亦有在此比丘衆中。

  

  說明:這是證得阿羅漢的階段,所有的煩惱(十結)都已摧毀而不再生起了。十結是:一身見,二疑,叁戒禁取(誤認唱誦、典禮、儀式會導致涅槃),四欲貪,五瞋,六色貪,七無色貪,八慢,九掉舉,十無明。阿羅漢的究竟階段被描述成:「梵行己立、所作已作、舍離重擔、逮得已利、有結滅盡、正智解脫……精進、不放逸」(《中部》第七十徑)。

  

  10.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遍盡五下分結,將化生(彼世界)而善般涅槃,由彼世界不還之比丘。諸比丘!如是類之比丘,亦有在此比丘衆中。

  

  說明:此階段的聖者稱做不還果,在他的心中已沒有貪和瞋的生起。已滅除下五分結,但仍需繼續修行。(五下分結是:一身見,二疑,叁戒禁取,四欲貪,五瞋)。

  

  11.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遍盡叁結,微薄貪、瞋、癡,爲一來,唯一次還來此世間,以盡苦際之比丘。 諸比丘!如是類之比丘,亦有在此比丘衆中。

  

  說明:此階段的聖者稱做一來果,已滅除身見(身見是認爲有一個永恒的自我)、戒禁取見(戒禁取見是認爲經由唱誦、舉行典禮、儀式等就可以得到解脫),以及對道的懷疑。又達到這階段的人,貪瞋已非常薄弱,其它的結(煩惱)也薄弱。

  

  12.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遍盡叁結,爲預流不墮惡趣者,決定者,可趣正覺之比丘。諸比丘!如是類之比丘,亦有在此比丘衆中。

  

  說明:到達此覺醒階段的人稱做預流果,他們已經滅除前述的叁結(身見、戒禁取見、疑),他們不會再投生到惡趣。他們最少會投生爲人,並且最多七世就證得最後的涅槃。

  

  13. (1)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精進修習四念住,精進而住之比丘。諸比丘!如是類之比丘,亦有在此比丘衆中。

   (2)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精進修習四正勤,精進而住之比丘。諸比丘!如是類之比丘,亦有在此比丘衆中。

   (3)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精進修習四神足,精進而住之比丘。諸比丘!如是類之比丘,亦有在此比丘衆中。

   (4)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精進修習五根,精進而住之比丘。諸比丘!如是類之比丘,亦有在此比丘衆中。

   (5)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精進修習五力,精進而住之比丘。諸比丘!如是類之比丘,亦有在此比丘衆中。

   (6)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精進修習七覺支,精進而住之比丘。諸比丘!如是類之比丘,亦有在此比丘衆中。

   (7)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精進修習八支聖道,精進而住之比丘。諸比丘!如是類之比丘,亦有在此比丘衆中。

  

  說明: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以及八支聖道,在「中部」第七十七經《善生優陀夷大經》描寫爲增善的方法(此經描寫佛陀品德,由此弟子們、、、他,並且共住一起)。我們現在將討論這些術語的意義。其中,四念處、七覺支和八支聖道將在本經後段討論。

  

  四正勤

  「複次,優陀夷!我爲諸弟子說行道,如是實行,我諸弟子修習四正勤。優陀夷!于此,比丘爲對來生之惡不善法令不生,起志欲,精進,發勤,策心而持。」

  

  「志欲」在巴利文還有「喜悅的興趣」、「熱心」的意義,內心對善事喜悅,就具有喜悅的興趣這種品質。因此,第一個正勤就是培養一種喜悅的興趣與熱誠的心,使得內心變得清明而且免于不善的心態。在日常生活以及禅修中,內心微笑而快樂,喜悅就會生起。結果,那個時候心將上揚而善良。對于四正勤,今日有些禅修老師要求禅修者用力注意于眼前當下正發生什麼。但是此處的經文明顯示出並不是這種專念。

  喜悅的興趣和熱誠的正念,是具有一種微笑的心,可使心輕盈,開放,接受並且沒有一點壓力。這是正勤的正確定義,並且合乎經文,它實際上與「注意現象一直到消失」完全無關。

  

  「爲對已生之惡不善法令斷,起志欲、精進、發勤、策心而持。」

  

  第二個正勤教導一個人放棄向生氣、悲傷、嫉妒、氣惱、緊張、沮喪、恐懼等出衆的情緒狀態,而代之以微笑的心,由此最微小的緊張也可以松弛掉。這是喜悅的興趣和熱心的善良心態。經由培養這種微笑的心可克服將這心態自我執著認爲是「我的」。走在精神的道路上對我的幽默感是上進的一個好工具。

  

  「爲對來生之善法令生、起志欲、精進、發勤、策心而持。」

  

  這意思是當內心沒有善法時,心中要生起喜悅的興趣和熱心,換言之,培養正念表示培養喜悅和微笑的心,即使只有忠信的心,只想這個或那個,此時就是練習內心微笑並且體驗喜悅的興和熱心的時機。

  

  「爲對已生之善法令住、不忘失、信修習、廣修習、令成滿、起志欲、精進、發動、策心而持。于此,我衆多弟子達于通智圓滿完意而住。」

  

  第四個正勤指持續地練習,不只是在正式禅修練習時而且在日常活動當中。有一次,一些學生問作者:「經由練習微笑和喜悅的興趣,一個人如何能證得涅槃?」他們以爲這是一個很深奧的描敘,因爲他們認爲涅槃是經由時時觀察痛苦而獲得。這些學生並沒有如同佛陀所教的來練習,如何輕盈與快樂。作者嚴密地問他們:「內心沒有微笑和喜悅的興趣,你如何能證得涅槃?喜悅不是覺知之一嗎?佛陀不是說我們是快樂的人嗎?」

  由此可以看出培養出內心微笑必有喜悅的興趣的重要性。擁有喜悅的興趣微笑時,在內心會生起一種真正的改變,當事情變得困難時,內心不會沈重和暴躁。這是由于沒有太多的自我執著並且禅修者能看清狀況,內心沒有微笑和喜悅的興趣時,每一件事變得沈重而且心態和想法變得沮喪。心情變得過份嚴肅而且負面地看待事情。

  譬如你很快樂時,我給你一朵玫瑰、贊美它的顔色、形狀和香味。你想著:「多麼美的一朵花!看它使我更快樂。」但是,如果你在沮喪或生氣時,我給你相同的玫瑰,你可能反而看到像刺一樣,甚至想著:「鳴!這玫瑰如此醜,我討厭它!那時所看到的都是刺,但是事實上這玫瑰如此醜,我討厭它!」那時所看到的都是刺,但是事實上這玫瑰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你的情緒。喜悅的興趣和微笑有助于你周遭的世界變成一個較好生活的地方。然而這並不是說不會經曆余波和麻煩。我們會!但是內心具有喜悅將改變大問題成爲小問題。

  

  四神足

  「複次,優陀夷!我爲諸弟子說行道,如是實行,我諸弟子修習四神足。優陀夷!于此,比丘修習欲叁摩地勤行成就神足。」

  

  第一個神足是「欲(喜悅)神足」,喜悅的興趣已經在前面解釋過。

  

  「(比丘)修習精進叁摩地勤行成就神足。」

  

  這是第二個神足(勤神定)。當一個人走在佛陀的正道上,不可以懈怠、變懶。這需要很多的力氣來走這條正道,特別是當一個人體會到這是一個終生的練習,此處…

《定慧禅修法 3-2 入出息念經的解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