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慧禅修法 3-2 入出息念經的解釋▪P3

  ..續本文上一頁進修習不淨觀,精進而住之比丘。諸比丘!如是類之比丘,亦有在此比丘衆中。

   (6)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精進修習無常想,精進而住之比丘。諸比丘!如是類之比丘,亦在此比衆中。

   (7) 諸比丘!于此比丘衆中,有精進修習入出息念,精進而住之比丘。諸比丘!如是類之比丘,亦有在此比丘衆中。

  

  說明:慈、悲、喜、舍合稱作「四梵住」、「四無邊心」或「四無量心」,因爲處在這種禅修狀態時,「四無邊心」或「四無量心」,因爲處在這種禅修狀態時,內心沒有邊界、沒有限量。

  不淨觀的禅修適合于那些心中生起強烈貪欲的人。它是藉由審察自己身體內部的四大以及可厭的性質。例如,看到美麗的人並生起貪欲的念頭時,就想想如果這個人的身體內部各部分都翻到反面,會有多麼可愛?難道會想:「哦!多麼可愛的腸、肝!」「哇!這人有多麼美麗的膽汁、膿、痰!」此時內心會存有多少貪欲?因此,這種禅修有助于貪欲重的人變得更爲平衡。

  「無常想」實際上並不是指坐著去想一切事物都在變化。要記得,「定慧禅修」是以沈默而開闊的心來觀看。無常想是指,空無邊處和識無邊處的禅修狀態,此時內心如實地觀看身心現象如何快速變遷。

  我們現在繼續進行有觀「入出息念」的經文。

  

  二、入出息念

  15. 諸比丘!修習、廣修習入出息念者,有大果、有大功德。

   諸比丘!修習、廣修習入出息念者,令圓滿四念住。

   修習、廣修習四念住者,令圓七覺支。

   修習、廣修習七覺支者,令圓滿明與解脫。

  

  說明:由此可以看到「四念住」是含在本經之內,它們是經由禅那或定慧禅修的心態來圓滿。這確實不同于今日的禅修理論:認爲體驗禅那(禅修階段)時,不能證得四念住。佛陀只教導一種禅修,就是奢摩他寂止禅那;或者說,他教導「叁摩地」---定慧禅修。

  

  16. 然諸比丘!如何修習、廣修習入出息念耶?如何有大果、有大功德耶?

  17. 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赴森林,或住樹下,或住空屋,盤腿而坐,端正身體,系念在前。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

  

  說明:「往赴森林,或住樹下,或住空屋」這句話表示到一個安靜理想的地方,那兒很少幹擾,使人不會分心。一個合適的地點是遠離車馬聲,沒有太大而持續的音樂或聲音,沒有人們與動物。

  在佛陀時期,大多數的人都坐在地上,因此,經文說:「盤腿而坐,端正身體」。但是,今日人們大都坐在椅子、凳子、或沙發,因此,至在地上,是一種非常難以忍受而且痛苦的經驗。如果他想坐在地上,他可以用坐墊。事實上,觀察在心中正發生什麼,是遠比坐得不舒服或痛苦的感受來得重要。要記住:坐在地上並沒有什麼奇迹,奇迹是來自一個盡可能清楚、安靜、安詳的心。因此,如果坐在地上是一個很痛苦的經驗,那麼就坐在凳子或椅子上。但是禅修者坐在椅子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要點:坐時不可靠在椅背上,睡覺時靠著很好,但不是在禅修的時侯。經文說:「端正身體」意思是說坐時背部挻直而不僵硬或不舒服。正確的背部挻直,是使脊椎骨節一個個上疊,這樣可使氣在背部上下流動,沒有阻礙。靠在椅背會阻止氣的流動,而且容易生起困意。因此請勿背靠任何東西。當一個人剛學習時,並不習慣于背部挻直,有些肌肉會感到不適及不快。但是以耐心和精進,這些未適應的肌肉會逐漸得到調整而有力。

  禅坐有另一要點:坐時不管任何理由都不要移動身體。一直到禅坐完,不要動腳趾或手趾,不要移動手去摩擦或搔抓身體,不要改變任何身體的姿式。任何的移動會打斷練習的持續性,這使得禅修者又要重新開始。有的禅修老師教導他們的學生,只要他們保持「覺知」移動身體就無所謂。但是如果學生真正地保持覺知,他們一定能夠觀照內心以及內心對(痛苦的)感受的不喜歡,而後對它們放松心情,如此,就沒有理由去移動身體。所謂「覺知」是指喜悅地接受眼前當下所發生的,不想去控製、反抗或改變它。「真正的覺知」意味著開放並允許眼前當下任何東西的呈現。坐時移動身體,表示禅修者一點也不「覺知」,禅修者生起移動的欲望,正與這個欲望認同。因此一個人准備開始禅修,當分心時,必須保持固定,保持內心的平靜。能坐得像佛像一樣的固定最好。事實上,在禅坐中只有在背部彎曲或傾下時才可以移動身體使它挻直,而這也不要常常做。

  「緊念在前」這句話的意思是他拋下所有世俗的事物以及感官享受的涉入。他輕輕地閉上眼睛,一旦有使人分心的聲音、氣味、味道、感受或思想時,只要覺察它們、不管它們,然後放松頭部的緊張,將注意力移回到禅修的對象。

  「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這句話告訴我們練習覺知呼吸的方法。覺知呼吸,表示知道他正在體驗入息、知道他正在體驗出息。這只簡單地表示:盡量開放他的覺知力,以及注意呼吸,並且在同時放松頭部的緊張(後面不久將有仔細的解說)。

  

  18. (1) 彼長入息,了知『我長入息。』或長出息,了知『我長出息。』

   (2) 或短入息,了知『我短入息。』或短出息,了知『我短出息。』

   (3) 『我學覺了全身正在入息。』『我學覺了全身正在出息。』

   (4) 『我學寂止身行正在入息。』『我學寂止身行正在出息。』

  

  說明:「了知」這個辭強調出,不要「強力聚焦在呼吸上而排除其他任何東西」。他只是了知眼前當下呼吸正在做什麼。所要的就是這些。他只是知道呼吸進來長或短!任何時侯都不控製呼吸,而只是了知眼前當下它正在做什麼,如果他過分聚焦或專注在呼吸而排斥其他任何東西,將會由于「錯誤的專注」而頭痛。當一位禅修者緊緊抓住禅修的對象,強迫心去專注,或撞走任何分心,頭部會非常緊而有痛苦的壓力。當禅修者想控製禅坐,藉由拋棄妄想、感覺,並立刻拉回到禅修的對象時,頭部的緊張或壓力也會産生,這個現象會發生在「剎那定」以及其他任何「專注」的技巧上。

  許多禅修老師告訴他們禅修的學生,將他們的注意力擺在感受的中央,來觀察它的真實性質。這將産生一些不同的事情。首先,學生們將生起較強的痛苦,而變成代之以分心。這是因爲這些禅修老師告訴他們的學生,要與痛苦同在,一直到它消失爲止。不幸的是這常要花難以相信的長時間。另外,學生們必須將心緊硬起來觀察這壓力(這痛苦的感受)。事實上,將心緊硬並不是覺知(正念)。學生們在痛苦生起時開始生起一個緊硬的心。這樣發生是自然的,因爲以這樣方式觀察痛苦,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毅力。此時,一種瞋恨會自然地生起,心的緊硬不會注意到無常、苦、無我。結果,甚至當他不再禅修時,這種壓抑會産生緊硬的個性,而這形成真正的問題了,他的心變一種批評和辨別的傾向,禅修的個性增長變得緊硬。許多人說他們在做過其他種的禅修過後,他們必須慈悲觀的功課,因爲他們發現他們會對別人說或做不好的事。當這種事發生時,就有一個疑問:「這是一個真正使我和別人快樂的禅修方法嗎?如果答案是『是』的話,那麼爲什麼要再練習其他形式的禅修來平衡我的心念?」

  最後,許多禅修老師所教的「正確方法」,藉由練習「專注」使人能夠壓抑他的瞋恨。但是佛陀所教的方法從未壓抑任何東西。他的方法是使心開放、擴大,並且允許任何東西在眼前當下生起。如此,當身上的疼痛生起時,他首先辨認出心已跑到這個感受,放下對這個感受的想法,放開心胸,放下圍繞在這感受的緊張心結,或者就讓感受存在在那兒,對它不要有任何心理的反抗或厭惡。這樣告訴自己:「不要緊,疼痛在那兒無所謂。」接著,放松頭部的緊張…感覺心胸擴大並且變得甯靜….而後將注意力移回到禅修的目標呼吸上。

  如果他一再想到感受或疼痛,那麼這感受會變得俞來愈大、愈來愈強。最後,不能忍受它而想要移動身體。這種對感受的想法或內在語言,以及希望它離開,就是對痛苦感受的自我認同。將自己卷入感受、想控製感受、與感奮鬥、反抗感受等等,只是與法(眼前當下的真理)博鬥。當任何人與眼前當下的法搏鬥,並且想控製或硬起自己的心,他們使自己過度痛苦。另一種與法搏鬥的方式是將感受當作自己,這使痛苦惡化,結果傷害更大。因此,必須要練習對眼前當下開放並且喜悅地接受,不要有那種自我認同、想法、內在語言,或者把它當做我,這是如何使人獲得內心的甯靜、平靜,以及平等心,全面的覺知和正念的方式。

  佛陀教導我們在禅修或日常活動中的叁種行爲,它們是:「喜愛我們在的地方、喜愛我們眼前當下正做的事,以及喜愛與我們自己。」這些簡單的解釋使人完全接受眼前當下。「喜愛我們在的地方」表示要接受在禅坐時不會稱心如意的事實。「喜愛我們正做的事」表示開放心胸允許眼前當下任何事的升起、呈現,而不使自己執著于它要放下,這意思是「不要反抗或強迫,要放松」。無論升起什麼不要反抗或強迫,只要對它放松,開放心胸並且接受它,也就是說,要喜愛我們正做的事。「喜愛我們自己」表示喜愛自己足夠看清並且放下所有的執著,這些執著會在自己的身心上産生痛苦。辨認出自己使自己痛苦,就是一個大的體認,當他們真正地愛自己,他們將看到痛苦與煩惱而喜悅地下它們,這要放下想法,如此,他們放下執著以及對它的自我認同。

  「我學覺了(呼吸之)全身正在入息。」

  「我學覺了呼吸之全身正在出息。」

  說明:「這段經文的意思是:禅修者知道在入息時氣息何時開始和停住,也知道出息時氣息何時開始和停住。禅修者不要心過份聚焦、對呼吸過份專注或將呼吸做爲極端專注的對象。他只…

《定慧禅修法 3-2 入出息念經的解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