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慧禅修法 3-2 入出息念經的解釋▪P4

  ..續本文上一頁要簡單地了知眼前當下呼吸正在做什麼。他的覺知敏銳到足夠了知在任何時候呼吸正在做什麼,而不以任何方式控製呼吸。只讓呼吸和覺知自然進行。」

  「我學寂止行正在入息」

  「我學寂止行正在出息」

  說明:「這段簡短的經文是禅修指導中最重要的部份。它指導人們在入息及出息時要注意每一意識的生起中,生起在頭部的緊張,要讓這緊張放下。那麼,他們感覺到心胸開放、擴大、松弛,變得甯靜。每一次心從呼吸離開,只要不在意這個分心,放松頭部的緊張(放下緊張),將心胸開放、擴大、松弛、平靜而且清明。接著將心輕柔地擺回到呼吸上:入息時將頭部和心中的緊張松弛、擴大而平靜;出息時將頭部和心中的緊張松弛、擴大而平靜。譬如,一個念頭生起了,只要不要在意這個念頭,即使只想到半句話,也不要繼續想,只要輕柔地不管這個念頭。如果是由于感受而分心,首先,對這感受放開心胸,不起瞋心,而後,將注意力重新擺回呼吸前,開放並擴大心胸。」

  將頭部的緊張放開、擴大、消失,實際上是將微細的自我認同消失掉;微細的自我認同是對每一生起的事情生起執著。因此當一個人放松這個緊張的時候,實際上是使引起再生的無明消失。

  如果好好地遵守這種禅修指導,在心中就不會呈現「意相或禅相」,也就是在心中不會生起在「專注禅定」時所生起的光或其他由心所現的東西。心自然地變得平靜、甯靜。強力的專注會使頭部緊張或疼痛,你不需要以強力的專注迫使心在禅修的對象上,開始體驗所有現象的真實性質是無常、苦、無我。

  如此,當你練習「定慧禅修」在覺知入息的同時,放松頭部和心中的緊張。也在覺知出息的同時,放松頭部和心中的緊張。開始時,會發生漏失一個入息或一個出息,這是無所謂的。要對自己加上不需要的壓力,這會使人覺得這個練習那麼難「實際上這個練習是難以想象的容易,並且是發展心智的簡單方法。因此,如果你偶爾漏失了入息或出息,就不管他,而去抓住下一個入息或出息。簡單而容易,不是嗎?開始時,呼吸看來是太快而不容易被注意到,但是當你繼續練習,禅修就變得容易而不會那麼多次的漏失入息或出息。畢竟,這是一個逐步的訓練,不需要對自己加上太多的壓力,要簡單地松弛在禅修中」。

  當你練習「定慧禅修」時,呼吸不會變得太細而難以察覺。如果這現象發生了,那麼禅修者是太專注在呼吸上,同時,在頭部的緊張並沒有足夠松弛。如果再發生呼吸似乎消失時,則禅修者正專心于專注力而沒有足夠甯靜自己的心。當內心平靜而安詳時,禅那會自然地發生,禅修者不需要催促、強迫或以一個固定的心來專注。實際上,佛陀教導一種最自然的禅修方式對各種類型的個性或個人都可適用。

  

  19. (1) 『我學覺了喜正在入息。』『我學覺了喜正在出息。』

   (2) 『我學覺了樂正在入息。』『我學覺了樂正在出息。』

   (3) 『我學覺了心行正在入息。』『我學覺了心行正在出息。』

   (4) 『我學寂止心行正在入息。』『我學寂止心行正在出息。』

  

  說明:「這段經文涉及最初二個禅那的證得,這階段的描述,在經典中常以相同字句多次重複出現,我們現在檢查最初二禅的描述」。

  

  「離諸愛欲」

  當一個人開始禅修時,先閉上眼睛,如此從觀看的感官享受隔離出來。當聲音使心分心時,依據指導要讓聲音自生自滅,不要想到自己喜歡或不喜歡這個聲音。簡單地不管這個聲音,放松對這個聲音的心結,放松頭部的緊張,感覺內心變得平靜而安適,將注意力移回到呼吸這個禅修的對象上。放松頭部的緊張,感覺內心開放、擴大,並且在入息時變得甯靜;在出息時松弛頭部的緊張,感覺心胸開放、安詳而平靜。一直停留在呼吸上,松弛壓力與內心,一直到下一次分心的出現。

  同樣旳方式用在聞、嗅、嘗、身上的感受,以及思想或任何使心移開呼吸的感官享受。每當由于根門産生的分心生起時,必須不管他,松弛對這分心産生的心結,放松頭部的緊張,開放並擴大心胸,在將注意力移回到呼吸上,不管這種感官享受生起多少次,每次生起時,必須允許它在那兒。只要記得不管它,放松頭部的緊張,感覺心胸擴大而後回到呼吸上。

  

  「離諸不善法」

  當內心從呼吸跑開,開始想到生起的感受,心的習性會喜歡或不喜歡這個感受。經由思考它們,對感受的思考或者想去控製,使得感受變得愈大、愈強烈,因而,更多的痛苦生起了。身心的過程是由五蘊組成而這會受到執著的影響。禅修者具有一個肉身,感受(心理與身理二者)、想(辨別)、行(意願、思想、自由意志)以及識(認知)。由此可以明顯地觀察出來,感受是一回事而思想是另一回事,不幸的是我們已養成想要趕走感受的習性,這只會使得感受變得愈大、愈強。結果,更大的痛苦産生了。

  練習佛陀的禅修法時,要了解這個想法的舊習性,並且放下它,因此,當一個感受生起,不管它是身體上的或是情感上的,首先,放下對這感受的緊張心結,現在,放松頭部的緊張,感覺心胸擴大,變得平靜、甯靜,而後將注意力移回到呼吸上。當一個人這樣的時候,他正在觀察感受的真正性質,它本來不在那兒,現在它自己生起來了,這就是,變化無常。當然沒有人請求這個難以忍受的苦受生起,也沒有人在那時候要求去生氣、悲哀、恐懼、沮喪、懷疑。

  這些感受自己生出來而不需要別人的期盼就生起。它們要持續多久就多久。一個人對這些感受愈想要控製、搏鬥或推走,它們就愈停留,而起變得愈大、更強烈。這是由于當一個人想控製這感受,就與這感受或情緒認同是他們個人的。他傾向于思考:它有多大的傷害、它從那兒來、爲何它現在要打擾我,喔!我恨這個感受,我要它滾開。

  每一個對這個感受的思考,就是對這個感受的自我認同。每一次一個人想去扺抗眼前當下正在發生的,就與眼前當下的法搏鬥。當一個痛苦的或者一個快樂的感受生起,此時的真理是:它存在那兒,任何對這個感受的扺抗、想去控製、希望它走開或者搏鬥,只使得更多的痛苦生起。實際上,當一個感受生起,要開放心胸,放下控製的期盼,喜悅地接受存在那兒的事實,並且准許它自己在那兒存在。不要扺抗或推走、要輕柔,這是擁有一顆接受而開放的心的要點,這導致平等心的增長。任何一絲一毫的扺抗或緊張,意味著仍有一些自我認同對它執著著。

  例如一早你去工作,一位朋友出現並且責備你。那麼,你的內心發了什麼?如果你像很多人一樣罵回去,因爲你很生氣而且好戰。當朋友走了,你想什麼、你所說的、你朋友所說的、你硬這麼說,我感覺我做的方式和我所說的是對的、他所說的或所做的是錯的、….。這個生氣的感覺很強烈而且有對這感覺執著的念頭。

  過了一個會兒,你忙于一些其它的活動,但是生你仍然存在那兒,如果有人來跟你聊天,一有機會,你就抱怨那罵你的人,因而,在那個時侯,你將你的不滿和氣憤送給別人,並且對他們産生負面的影響。在這天的其他時間,你執著的這個感受和念頭也會生起,事實上,這些念頭,就像被錄音在錄音帶上一樣,它們以同樣的次序,完全同樣的字句出現,整天下來,你忙于他事,這個感受不再常出現,而後,到了禅坐來淨化內心的時候,會生起什麼,這個生你的感受以及相關的念頭!結果,又重演了一遍。但是,現在這次你不再卷入這些感受和念頭,你開始不管它們。察覺到這些念頭時,感受增長,禅修者開始放松內心:「不要在意,那不是那麼重要」放松內心:「讓它去」,開放心胸,不管圍繞這些念頭的緊張心結,不管對這感受的瞋恨,感覺心胸開始擴大而放松,現在放松頭部的緊張、覺得內心變得平靜,真是釋放!現在,輕柔地回到呼吸上,入息時,放松頭部的緊張,出息時,放松頭部的緊張,永遠覺得內心開放、擴大、而變得甯靜。

  而後,生氣又生起了,你再做同樣的處理方式:讓它自己存在在那兒,不要將念頭卷入,開放並松弛內心對它的執取,放松頭部的緊張,輕柔地再將注意力移回到呼吸上,不管有多少次心跑到生氣的感覺上,這都無所謂,每次都用相同的方式處理。讓這感受自己存在那兒時,你就不是將那感受當做自己的,如此,對這個感受就沒有自我認同。這就看到這個感受的真實性質,不是嗎?最感受不在那兒而現在存在著,這就是看到無常。當這感受生起時,甯靜與安詳消失了,這當然是痛苦、一種真正苦的形式。當你允許感受自己在那裏存在,而不涉入或想到它,開放心胸,並且松緊張,在這時刻,正體驗著無我的性質。因此,在練習「定慧禅修」時,確實體驗到存在的叁個特征:無常、苦、及無我。

  當一個人繼續放松心胸並且不管任何分心、執著就變得愈來愈小、愈弱,最後它不再有足夠的力量生起了。當這個發生時,內心充滿輕松和喜悅。放下執著,就是「離諸不善法」。當一個人放下,喜悅就生起,它將維持一段時間,結果,內心變得非常甯靜而安詳,禅修者體驗到一個很容易停留在禅修目標的心。一再這樣地做,內心自然變得平靜、鎮定。此時,他開始增長一些內心的平等和平衡。

  

  「(比丘)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具足初禅而住。」

  所有這些不同的五支(尋、伺、喜、樂、心一境性)構成普通所說的初禅,那時仍會存在一些非常細微的遊動念頭。如果心從呼吸跑掉,禅修者放松心情,這遊動的念頭很快被注意到。簡單地放下,在回到呼吸前,松弛緊張。有的禅修老師稱這個做「近行定」,但事實上,它們是從「專注禅修」的眼光來看,而不是從「定慧禅修」的觀點來看。

  「尋」和「伺」是描寫思考的心和非常細微的遊動念頭,有的翻澤作「思考」和「深思」。在每一種禅那(禅修狀態)…

《定慧禅修法 3-2 入出息念經的解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