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緊張或有壓力,是容易知道。此時,要放松,將頭部的緊張松開,而後回到注意呼吸上,如果時間不能多做,就觀察一次或二次呼吸。要記得《法句經》的第一、二句是說:
「心是一切(善、惡)的先導。心是主導,一切是心所造。」
每一件事都跟隨著心,快樂或痛苦都是如此。如果走路時,試著去跟隨身體的動作,就不能看清由于動作和意識所産生的內心緊張。因此,直接覺知內心及其移動和傾向于緊張,這就是佛陀說「有時」所指的意思。
有關「覺了全身」及「寂止身行」的敘述,已在前面討論過,因此,這兒不再重複。「于身隨對身」是對呼吸本身的說明(于呼吸上觀察呼吸)。「精勤」表示努力用功,一直留心。「正知、正念」是當內心處在禅修狀態以及日常活動時內心的警覺。處在「寂止禅那」時,對周遭正發生的事非常覺知,並且覺察力敏銳而清晰。他對內心所生起的和種心態,例如,感覺、感受、妄念、甯靜、鎮靜以及喜、樂、舍等禅友,都能觀察到。
「于世間調伏貪、憂而住」表示此心已起越了對妄念的喜歡、不喜歡、情緒、苦受、喜受、樂受、想法等。它表示放下對事物的執取,執取事物會産生痛苦。此段剩下的文句只重複表示呼吸禅修法是入出息念的一部分,而且符合身念住。
25. 諸比丘!何時,
(1) 比丘『我學覺了喜正在入息。』『我學覺了喜正在出息。』
(2) 『我學覺了樂正在入息。』『我學覺了樂正在出息。』
(3) 『我學覺了心行正在入息。』『我學覺了心行正在出息。』
(4) 『我學寂止心行正在入息。』『我學寂止心行正在出息。』
如是于受隨觀受。
諸比丘!其時,比丘精勤、正知、正念,于世間調伏貪、憂而住。
諸比丘!我稱于入出息善作意爲受中之受也。
是故,諸比丘!于受隨觀受,其時,比丘精勤、正知、正念,于世間調伏貪、憂而住。
說明:這段經文描寫發生在最初的四個禅那(禅修階段)中的各種感受。又說最重要的「受中之受」就是入出息。這是因爲經由入出息經驗到了禅修的不同階段。如果不去注意「呼吸的感受」,那麼禅修的前進也就終止了。對于「呼吸的感受」的重要性,不能輕描淡寫,這就是如何圓滿受念住。
26. 諸比丘!何時,
(1) 比丘『我學覺了心正在入息。』『我學覺了心正在出息。』
(2) 『我學令心喜悅正在入息。』『我學令心喜悅正在出息。』
(3) 『我學令心平定正在入息。』『我學令心平定正在出息。』
(4) 『我學令心解脫正在入息。』『我學令心解脫正在出息。』
如是于心隨觀心。
諸比丘!其時,比丘精勤、正知、正念,于世間調伏、憂而住。
諸比丘!我稱不正念、不正知者非修習入出息念也。
是故,諸比丘!于心隨觀心,其時,比丘精勤、正知、正念,于世間調伏貪、憂而住。
說明:此中的陳述:「我稱不正念、不正知者非修習入出息念也。」是本經中最強的陳述之一。「念」的功用是去記得。記得什麼?記得要以喜悅興趣、清楚明白的心停留在禅修的對象上。當一個人處在「寂止禅那」時,內心變得非常明、亮、警覺。當沿著正道往上前進時,內心更深的心態自己會呈現出來。正念與正知變得如此精細,以致于心的一點點小移動都會被察覺到而放下它。內心變得放松、更爲擴大、包容,沒有壓力,而呼吸變得更清晰且易于觀察。注意力開始不動搖,內心比以往更爲鎮靜。這就是如何圓滿心念住。
27. 諸比丘!何時,
(1) 比丘『我學隨觀無常正在入息。』『我學隨觀無常正在出息。』
(2) 『我學隨觀離貪正在入息。』『我學隨觀離貪正在出息。』
(3) 『我學隨觀滅正在入息。』『我學隨觀滅正在出息。』
(4) 『我學隨觀出離正在入息。』『我學隨觀出離正在出息。』
如是于諸法隨觀諸法。
諸比丘!其時,比丘精勤、正知、正念,于世間調伏貪、憂而住。
彼斷其貪、憂,以慧見此,以舍善觀察也。
是故,諸比丘!于諸法隨觀諸法,其時,比丘精勤、正知、正念,于世間調伏貪、憂而住。
說明:此處也是言及無色界禅那以及如何證得出世涅槃。此經教導人們如何抵達所有的禅修階段,並經由見到四聖谛、經由圓滿四念住與七覺支來證得無上之樂。
當一個人經驗較高的禅那(禅修階段)時,內心增長細而又細的平衡,而後體驗到「斷其貪、憂、以慧見此,以舍善觀察」。他看清心是多麼滑溜而對之保持平等心,即使一些不愉快的事會發生,也要如此。當他處在無色界的心時,才學習到禅修的真正平衡心。這是發生在真正放下心理的概念與執著時,內心培養出如此美好的平等心,以致于最不愉悅的感覺生起,內心將接受它而不受幹擾。這就是如何圓滿法念住。
28. 諸比丘!如是修習、廣修習入出息念而令圓滿四念住。
四、圓滿七覺支
29. 然諸比丘!如何修習、廣修習四念住而令圓滿七覺支耶?
30. 諸比丘!何時,比丘于身隨觀身,精勤、正知、正念,于世間調伏貪、憂而住,其時,彼令念確立而不失念。諸比丘!有時,比丘令念確立而不失念時,比丘精勤于念覺支,其時,比丘修習念覺支,由此,比丘修習圓滿念覺支。
說明:此處,讓我們以《念住經》的經文來澄清,經上說:「比丘有念覺支時,彼了知:『我有念覺支。』比丘無念覺支時,彼了知:『我無念覺支。』彼了知未生之念覺支生起,彼了知已生之念覺支修習圓滿。」
這段相當直接了當。它簡單地說,他知道何時自己的內心是沈默、敏銳、清晰,並且喜悅、高興于觀察呼吸,以及心中生起了什麼。他也知道何時自己的正念遲鈍了、不敏銳了,以及內心變得有點厭煩或不感興趣。當這狀況發生時,他知道自己必須提起興趣並且看到生起的事情確實不同了。而後,他看到每一個呼吸是如何不同、從未完全相同。這就是如何修習圓滿念覺支。
31. 彼有如是念而住,乃以慧審察、審思其法,遍入思惟。
諸比丘!何時,比丘有如是念而住,乃以慧審察、審思其法,遍入思惟時,比丘精勤于擇法覺支,其時,比丘修習擇法覺支,由此,比丘修習圓滿擇法覺支。
說明:在個人的體驗中,熟悉擇法覺支是非常重要的。這意思是說,不管心中生起的是什麼法:任何五蓋、情緒、身體的感受,都要有興趣地、客觀地檢查它。這是不陷入思考它而只是觀察它,允許它存在在那兒,而後心理上放下它,將緊抓它的心結打開,放松、擴大,允許那個妄念自存在那兒而不去想它,松弛頭部與心的緊張,而後,將注意力移回到吸收上。每次心被拉走了,只要看看這個妄念的不同樣子,而後,放下它,放松心情並回到呼吸上。以這個方式,就變得愈來愈熟悉妄念,並且能夠很快認識它。這種擇法在《念住經》中描寫如下:
「比丘有擇法覺支時,彼了知:『我有擇法覺支。』比丘無擇法覺支時,彼了知:『我無擇法覺支。』彼了知未生之擇法覺支生起彼了知已生之擇法覺支修習圓滿。」
爲了使擇法覺支萌芽,一個人必須對每件事如何運作要有強烈的興趣。他愈檢查自己的體驗,愈容易認識由于疼痛或情緒沮喪産生的蓋障與妄念之不相同,不尋常樣子。當他看清這些,就更容易放下這些。培養正確的眼光也是重要的,知道這些是無我的過程,是苦而且一直在變化。這個眼光使人的練習有進步而沒有迷糊的時候。
32. 彼以慧審察、審思其法,遍入思惟,精勤不系著之精進。
諸比丘!何時,比丘以慧審察、審思其法,遍入思惟,精勤不系著之精進時,比丘精勤于精進覺支,其時,比丘修習精進覺支,由此,比丘修習圓滿精進覺支。
當一個人全心投入于眼前當下正發生的並且仔細檢查,這要很大的精進和努力。當他費力去做並且具有強烈喜悅的興趣,這將生起更大的精進。在《念住經》中如此描寫著:
「比丘有精進覺支時,彼了知:『我有精進覺支。』比丘無精進覺支時,彼了知:『我無精進覺支。』彼了知未生之精進覺支生起,彼了知已生之精進覺支修習圓滿。」
33. 彼精勤之精進,上揚之喜生。
諸比丘!何時,比丘以精勤之精進,上揚之喜生時,比丘精勤于喜覺支,其時,比丘修習喜覺支,由此,比丘修習圓滿喜覺支。
說明:當一個人更精進于注意停留于呼吸上,正念變得愈敏銳,精進也一點一點增加。當這個發生時,內心變得快樂並且樂于停留于呼吸上而且樂于敝開心胸。這種快樂的感受有某程度的激動,稱做「上揚之喜」。另有一種在較高的禅修階段所生起的喜悅,叫做「遍喜」,並沒有這麼激動,非常好而使心清涼。對這些心態不要害怕或排斥。當一個人在禅修的練習增長和前進時,這是自然的過程。如果以興趣停留在呼吸上並且敞開心胸而不卷入享受這喜悅,就不會有問題。但是,如果陷入喜悅,則它會很快消失。結果,這人將最可能經驗到昏沈與睡眠。《念住經》說:
「比丘有喜覺支時,彼了知:『我有喜覺支。』比丘無喜覺支時,彼了知:『我無喜覺支。』彼了知未生之喜覺支生起,彼了知已生之喜覺支修習圓滿。」
當一個人經驗到昏沈是內心遲鈍。當一個人進入第四禅或更上的禅那時,兩個主要會生起的蓋障就是掉舉與昏沈。但是,當一個人提起擇法覺支並且檢查昏沈時,必須用更多的精進來克…
《定慧禅修法 3-2 入出息念經的解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