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禅修
林崇安(講于法光佛研所2000,3)
二十多年前,我從(格魯派)歐陽無畏喇嘛學習藏傳佛教的理論,實踐方面是從紅教(甯瑪派)劉銳之上師學習,由于根器的緣故,在生活上總覺得未能得力。五年前思考有何方式突破,開始參加禅七,也接觸到內觀(毗婆奢那)的不同禅修方法。從葛印卡老師所學的內觀方法是較靜態的,覺得在生活中尚需有所加強。兩年前接觸到動態的內觀禅法,簡稱爲動中禅,其方式不是閉著眼睛、不是身體固定不動,而是在生活中直接訓練覺知力。我一方面從理論研究,另一方面也從實踐來學習,體驗雖然不是很深,但從最近所辦的禅修活動,從一期一期中,可以看出學員的轉變,以客觀方式評估效果,覺得動中禅確實可以與一般的生活結合。
一、因果的原則
禅修有一基本的原則,即任何的禅修開始的「因」若不同,後面的「果」當然不同。所訓練的方式,其「因」若掌握正確,正確的「果」自然呈現。一開始,心怎麼擺在所觀察的對象上,必須掌握住正確的要領。傳統的禅修是強調專注,切掉外面的訊號;一開始若是種下此「因」,後來的「果」一定偏向于一種安靜,排斥外面的訊號。這樣就如世尊時代早期外道修定的方法,只專注于一境,身心上産生一些喜悅,但「果」也只能停留在這裏。只專注于一境,應用在生活上就有一距離。要前進的話,一定要有所轉變,故一般的修法是到一階段,又要改變另一種方式、方法。用前面的修法爲基礎,後面改變另一方法。密宗也是如此,一開始修生起次第,觀想一尊佛的形相,令心專注,接下來修圓滿次第,觀身體的氣脈等,轉變另一方式來修;最後到大手印、大圓滿,就舍棄心的專注,走入心的覺性本身。因不同,果不同,必須改變一下因,才能呈現另一結果。以上先介紹第一個基本的觀念:因不同,果就不同。
二、專注行與覺知行的不同
第二要分辨專注式的修行(簡稱專注行)以及覺知式的修行(簡稱覺知行)的不同。專注(concentration)與覺知(awareness)不同,以走路爲例子,專注行是走時內心專注一點,未覺知路旁。覺知行是心仍是開放的,可覺知旁邊的狀況。此二者有一共通點,都是要求沒有妄念,但是覺知行可同時覺知外在狀況。同樣是沒有妄念,但一種是專注一點,忘記旁邊;一種是心是開放的,看到房子只是看到房子,但心沒有妄想。
專注的譬喻:如握緊拳頭,有緊張、壓力,也不能握久,握緊拳頭十分鍾就會不舒服。以這類專注的方式禅修,禅修者容易頭痛、身體不舒服,而且不能持久,久了容易有多種副作用。
覺知行的譬喻:如輕輕的握著拳,不費力,很舒服,要握多久就能握多久。
二者方式不一樣,專注會使內心有壓力,易出狀況的是專注行,而且專注一點,多少有排斥心理,例如,在禅修時有聲音傳來,心就不舒服,不喜歡聲音,心是處在緊的狀態。而覺知行是接受聲音的出現、經過、消失,心只覺知而不受其幹擾。分清楚二者的不同很重要,因爲一開始所修的因不同,果就會不同。
又如,在禅修訓練「經行」時,來回走來走去。同樣是經行,因不同,果也有不同。有一種走的很慢,每一動作皆非常慢,不知不覺即走入專注,結果變成一種專注行,身心有一種壓力在;另一種雖正常地走,但很注意腳接觸地面,或注意腳動作時的感受,無形中心也走入專注了。這些專注行的方法,身心容易産生變化,也容易看到光、影等禅相。覺知行則只是輕松地一直知道腳的肢體在位移,不是固定在腳的一小位置上,因而較不易産生禅相。
叁、生活中的禅修與覺知行
由于生活中五根皆在起作用,因此生活中的禅修要運用開放式的覺知。「因」對的話,「果」自然會在生活中呈現出來。此一重要觀念即是,禅修需與生活結合,生活即禅修,如此才能時時禅修而不間斷。訓練生活中的的覺知並不是很難,所謂心的覺知或「覺性」,是對自己動作的清楚覺知,此相當于密宗大手印、大圓滿所說的「明體」,也相當于禅宗的「佛性」。動中禅便是強調覺性,一開始的重點是訓練覺性及覺知力,使在生活中能成片、貫穿,一天一天增加覺性,這是第叁個重要的觀念:要使禅修與生活結合,以覺知行的訓練最易達成。
四、動中禅修
接下來說明動中禅修的訓練方式。如世尊所說:「行時知行,住時知住,坐時知坐,臥時知臥。」表面看是很簡單,其實是很奧妙的。走時要知道正在走,停住時知道停住,坐下知道正坐下,躺時知道正在躺。這是一種很單純的覺知,走時單純知道正在走,過程中無妄念。一伸、一舉,每一動作皆要知道,只是單純的覺知當下的狀況。
我們在動的過程中,覺性就在裏面。要使禅修結合生活很簡單,因爲整天人們皆在活動,因此可以時時訓練覺性。在禅修訓練活動中,需要比較科學式的訓練,開始只知身上一部位在動、在停。例如,經行時只要一直持續知道左右腳在來回走動。第一天妄念很快跑進來,不理會它,仍只知道肢體在動。持續下來,覺知的時間就漸漸加長,妄念就愈來愈少。來回的走時,眼睛仍自然的張開著。如果前面有人經過,眼睛看到而內心仍然覺知肢體的動作,但心不與外境斷絕。知道外境而心仍保持覺知。
第一天妄念多,覺知少。第二天知道妄念漸少了,覺知增長了。第叁天妄念更少了,覺性更強。這種開放式的覺知,在生活中慢慢用得上。重點是持續、再持續的練習,覺性能持續愈長,就是覺性強。可以自己檢驗一星期中覺性的增加與妄念的減少。經行時,若不知不覺想一件事想很久,表示妄念的時間長。訓練久了,想到旁事就會愈來愈少、打妄想的時間愈來愈短。這是由于警覺到肢體仍在動,心很快就拉回來。覺性穩定的前進,妄念相對就愈來愈少。對待妄念的來臨是:不排斥妄念,知道妄念升起,但心仍要一直擺在覺知動作上,不壓製念頭,也不隨念頭跑。禅修到第四、五天,覺性自然提高,妄念自然減少,覺性愈來愈能成片。經行時覺知腳在動,日常生活時手、腳皆在動,仍只選一部位覺知它。早上眼一張開,覺知眼皮在動,起床知道身體在動,走路知道左腳與右腳在動,刷牙知道手在動,從早到入睡一直訓練覺性。使覺性與日常生活一體,從早到晚訓練,如世尊所說,行、住、坐、臥都知道身體的狀況。故生活即禅修,禅修即生活,這是開放式的覺性的訓練。
五、處在中道
先舉一例子:阿難尊者想參加五百結集,但大迦葉不允許,因爲當時阿難尚非阿羅漢。阿難尊者想早點證得阿羅漢,便整晚經行,但是心有所求,經行時未能放松心情,覺性還不夠強,走了整晚,又累又不能證得阿羅漢,就想休息,此時心沒有期待要證得阿羅漢,正在躺下的那一剎那,處在放松而保持覺知的狀態,由于心無所求,不松也不急,于此狀態下就證得阿羅漢了。那一剎那,果成熟了,從初果證得阿羅漢。由于覺知的持續,果自然成熟,該來就來,不要先有期望,只要心一直覺知動作即可。正確的因是,心不要太專注于一點,才不會偏離了中道,若太懶散也偏離了中道。故禅修中的中道是心不要太緊,也不可太松散,要一直貫穿單純的覺知,這是實踐中的中道。一開始要將正確的因就擺在中道上,一直維持它,果要來就來,如同種樹一樣,種子要對,播種下去,一直灌溉它,成熟時果就來了。生活中的禅修,也是同樣的道理,分分秒秒知道身體的動作,這就是灌溉,依據自然的法則,果該成熟就成熟。這是一種簡單而合乎中道的原理,只單純的灌溉,而不要把心弄緊,或散亂掉,果就來了。最初的覺性,未經訓練就如一棵小的苗,慢慢灌溉它,就會變成一棵大樹。同樣,從早到晚覺知自己的動作,漸漸能成片,最後達到圓滿。
六、覺性與看念頭
經由覺知一個部位,進而清楚知道身體的走動、起身、坐下,覺知力更強之後,強的覺性自然會去看心的活動,即去看心中的念頭。不是我要去看念頭,是強的覺性去看念頭。此時即禅宗的看話頭,念頭正要起,能覺照它。一切所有的貪、瞋、癡皆來自念頭,一般人在煩惱升起的一剎那,往往不能覺知它,不知道自己正在生氣,過一陣子才知道在生別人的氣,這是由于覺性弱。必須有強的覺性,如光明一樣,馬上覺照念頭。強的覺性是「明」,相對于無明、無知,「明」是強的覺性,這是訓練出來的。一步一步覺性提高之後,自然會去看念頭,最後才能拔除無明的根源。整個生活中的禅修過程是一直培養覺性,是在根、塵接觸中訓練。惑、業、苦是在根、塵接觸後産生。覺性弱的人,心會被外在好吃、好看的對象所牽引而不自知。禅修的訓練在于覺性。內心若有很強的覺性,在根、塵接觸時,就能夠看只是看,聽只是聽,對外境不産生排斥或被吸引。從早到晚,不斷覺知肢體的動作,培養到高層次的覺性,就如儲錢多了,就不必工作,覺性也如此,一直培養到最後,覺性即能一直存在著。以上指出一個重點:當覺性強時才能看念頭,否則會卷入念頭中。
七、喜悅與禅相
生活中的禅修是采用覺知行,知道外在的訊號,而不爲訊號拉跑,其技巧是一直覺知自己的動作,培養覺知力,禅修幾天後,雜念少了,當覺性成片後會産生身心輕安。一般坐著不動的靜態禅修,此時極容易掉入輕安喜悅中,跳不出來。如世尊之前,有很多人修到四禅八定不能開悟,因爲卷入喜悅中,生起對禅定的貪著,覺性顯現不出來。覺知行則不同,喜悅同樣産生,當下繼續覺知肢體仍在動,故此時喜悅只是喜悅,內心一直保持覺性。以此方法能突破修行上的障礙,不管狂喜、光明、菩薩等禅相出現時,當下把這些視同路旁的景象,仍然一直覺知自己當下肢體的動作,這些禅相自然消失,禅修者內心一直清楚而穩定而不被拉跑。
八、自歸依與平等心
生活中要以覺性爲依靠,即佛陀所說:自己是自己的歸依處,稱作自歸依,也就是依靠自性佛。死亡時最可依賴的也是覺性,臨終時只要輕松地覺知呼吸的進與出,便是與覺性同在。故覺知行是很踏實的修行方法。衆生皆有佛性,動物因爲條件不足,無法訓練覺性,身爲人則機會難得,可以在覺知身體的動作中來培養覺性。只要持續的練習,覺性漸漸提高,喜悅自然會産生。覺知力強後,就能看清楚身體、感受、心意、念頭(法),此時不會被感受及念頭牽著走,也就是說,此時具有真正的平等心與平常心。覺性高時,智慧也自然會産生。
九、修行的次第
修行成聖的過程要經過五根、五力的加行道,進入見道、修道。五根的內容:第一是信,要相信佛法、相信因果,要相信佛陀的方法,要相信正確的因就會有正確的果。第二是精進,對于方法要不斷的去訓練,世尊說:行、住、坐、臥要能正念正知,要相信這是佛陀的教導,精進地練習能致滅苦的目標。第叁是念,念就是覺知,在行、住、坐、臥中要覺知,選擇一個部位的動作來覺知。人整天在動,因此可訓練出無間斷的覺知,能持續時即是定。這不是專注式的定,而是覺知式的定,這是正定,也是日常生活的定。覺知動作而無雜念,這是真正的叁摩地,覺性是全面開展、持續的,持續時就是第四定根。定中包含前面的信、進、念,包含覺性。定中有覺性,第五慧根自然生起。信、進、念、定、慧的次第是一種自然的過程,慧是來自于根塵接觸中,以強大的覺性來觀察實相。此即是佛法的理論與實踐。無明在那裏?在根塵接觸中,沒有覺性而被妄念牽走。無明如何斷除?在根塵接觸中,以強大的覺性,看清實相。慧如何産生?在日常生活中,以具有覺性的定來觀照,因緣成熟時,慧即産生。此慧是修所成慧,非聞、思慧。念與定必須平穩、持續,慧才能成熟。五根更成熟時是五力,五力更加強後,進入七覺支,進入見道位,體證身心的實相,呈現般若而成爲聖者,此慧是修所成慧,是真正的般若。七覺支仍以念覺支開始,以覺性來貫穿,再來是擇法覺支,觀察身心的實相。精進覺支便是不斷培養覺性。喜與輕安覺支,是由于覺性而自然産生的身心喜悅與輕安,現在處在強的覺性下,不會被喜悅拉著跑。覺性成片時,便是定覺支。在很強的覺性下,便有真正的平等心,這就是舍覺支,此時不粘著任何外境或現象,不被感受、念頭拉著跑。例如,身體病痛時能不生氣,因爲有很強的覺性,習氣不再産生。七覺支之後是修道位的八聖道。八聖道是中道,是生活中的一種實踐。第一正見,要有正確的因果觀念,正確的原因得到正確的結果。在生活中,一開始只要訓練覺知即可,不要急著進入專注中。心有正確的位置之後,只要一直灌溉它。正思惟不是妄想,是在生活中的正確思考。種種日常行爲要在覺性下來思考、規劃。正語、正業、正命是指日常的言行要伴隨著強有力的覺性。正精進是在覺性中不斷的努力提升。正念是單純地覺知自己的身心行爲,覺性成片後是正定。所以佛法的訓練是以覺性來貫穿整個修行的過程。
十、歸結到覺性
佛法修行的核心在于覺性的培養,各宗各派不同的只是技巧,但在這兒所推薦的最簡單方法是:走的時候知道在走,站著、坐著、臥著、舉伸時,當下要知道身體的動作,把覺性一直貫穿並培養起來。這種方式在任何時候皆可以訓練。人是動物,整天在動,利用這種自然的現象來訓練覺性,可說是一種最簡單、最自然的方法。這便是生活中的禅修。
《生活中的禅修》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