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觀的法流
林崇安(2003,6)
約在西元前五叁一年的一天清晨,悉達多太子在印度的菩提樹下,看清了自己身心的實相,滅除無明而成佛了。從此,釋迦牟尼佛便在印度開始教導內觀的法門──往內觀察自己當下的身心實相,看清身心現象的無常、苦、空、無我,不再執著身心爲「我」而滅除煩惱和痛苦。在釋迦牟尼佛的指導下,成千上萬的弟子們依此內觀法門得道證果,滅除了煩惱,過著安詳自在的生活。
【南傳佛教】
佛陀入滅以後,到了西元前二五四年左右,阿育王派遣弘法者往印度四周的國家弘揚佛法,因而內觀法門也傳到了錫蘭(今斯裏蘭卡)、緬甸、迦濕彌羅(今喀什米爾)等地區,也利益了當地的群衆。此中,傳往錫蘭、緬甸以及寮國、泰國等地區的佛法,形成今日的「南傳佛教」。
至于印度本土,經過長期的變動,佛教內部也形成許多不同的部派,到了西元叁五○年左右,無著菩薩編集《瑜伽師地論》一百卷,此中保留了內觀法門的許多重要資料。從這一時期開始,唯識宗的觀修法門也開始興起,到了西元六○○年又有密宗的修行法門在印度傳播開來,相形之下,能指導原始的內觀法門的人就愈來愈少了。到了西元一二○○年,受到回教軍隊的侵入,整個印度佛教全面式微了。
【北傳佛教】
約西元一五○年起,佛教開始傳到中國,初期的譯師們也將內觀法門傳了進來,所修的以「觀呼吸」爲主要的入門方便,由于被誤解爲是「小乘」,因而在漢地難以盛行。到了西元六四八年,玄奘法師將《瑜伽師地論》從梵文翻譯成漢文,此中的〈聲聞地〉詳細敘述禅修者(瑜伽師)如何准備修行的資糧、如何安住所緣、如何達到心一境性、如何以六事(義、事、相、品、時、理)來修內觀(毗婆舍那)、如何去除禅修的障礙(五蓋等),這些都有完整而詳細的解說,但是能依照所述的內觀法門來指導的禅師畢竟不可得。因此,雖有很好的教材,但是長久以來都被束之高閣,到了民國初年,此論又被重視,但也只限于學術上的義理探討而已。
【內觀在臺灣】
另一方面,南傳到泰國、緬甸、錫蘭的內觀法門,在西元一九八九年起,透過翻譯和出版,在臺灣開始受到注意。最初出版的是南傳大師的法語和傳記,例如,阿姜查的《我們真正的歸宿》、《以法爲贈禮》、《森林裏的一棵樹》、《靜止的流水》,佛使比丘的《菩提樹的心木》、《人類手冊》,以及摩诃布瓦的《尊者阿迦曼傳》等等。這些譯著的通行,使國內學佛者發現竟有一種「新」而實用的禅修方法,可以使佛法與生活結合起來: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觀照自己當下的身心,在行住坐臥中時時保持正念正知,便可以過得安詳自在,而非采用一般習見的消災、拜忏、加持、求神保佑的方式。這些譯著促使不同背景的學佛者往泰國、緬甸等地區去參加內觀禅修營,並學習不同傳承下的內觀法門。
就我而言,我是看到葛印卡老師的英文內觀資料後,在一九九五年二月去尼泊爾參加十日內觀禅修營:禅修時,閉起眼睛,全神貫注于「觀察呼吸」而後「觀察感受」,十日下來,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靜態內觀法門,所以,當年八月便邀請老師,借用中坜圓光佛學院校本部舉辦了臺灣第一期的十日內觀課程,共有二二○位學員參加,此後一期接著一期,連續叁年借用不同的寺院舉辦了五十多期的內觀課程,一直到在臺中縣新社鄉有了穩定的場所,其後由其他熱心的學員接辦下去。
我個人則一方面回到阿含義理與各家內觀法門的研究,以厘清內觀的原始面貌,一方面學習動態的內觀法門(正念動中禅),期使視野廣些。此時,南傳大師們的法語、開示譯本更多了;不同傳承系統下的南傳內觀老師,例如帕奧禅師(1998)、戒谛臘禅師(2002)等也陸續接受不同單位的邀請來臺親自指導,參加的學員也非常踴躍。禅師們所指導的內容也呈現出靜態和動態內觀的多種方法,各有其特色,可以讓禅修的學員們在修行中看清自己的盲點並得到提升。
【靜態和動態的內觀】
什麼是靜態和動態的內觀呢?此處所說的靜態內觀,是指禅修時保持肢體不動,閉起眼睛,全神貫注于身上一點,進而觀察感受與心念。動態的內觀,則是眼耳自然地開放,內心輕松地一直覺知自己當下的肢體動作:以經行(或稱行禅)爲例,經行時輕松地來回行走,一直覺知自己當下腳的移動;以觀察呼吸爲例,則是輕松地一直覺知當下自己呼吸的進出而不專注于一點。如此訓練久了,在行住坐臥中,可以培養出持續不斷的正念,進而看清感受和念頭,不再卷入煩惱中。
【禅修的核心】
如果回到釋迦牟尼佛在《阿含經》中的教導,可以看出佛弟子們從早到晚都是以經行和晏坐來淨化內心,而整個禅修的核心基礎(資糧)是「戒律儀」、「根律儀」、「于食知量」、「初夜、後夜常勤修習覺寤瑜伽」、「正知而住」──這種核心的訓練便是使佛弟子們在動靜中,時時內觀,時時活在當下,使生活和禅修融合爲一。
今日所有內觀的法門,開始所用的技巧雖然有所不同,但是後面的階段必然是在行住坐臥中,內心輕松而開敞,保持正念正知,時時往內觀照,看清當下的自己,不再執著身心爲「我」,以覺醒而智慧的心去面對起伏的人生。能夠這樣,就和當年的佛弟子們走在相同的道路上,也唯有這樣才能抵達相同的涅槃城──進入苦的完全止息。
【德寶禅師的禅修法】
許多肺腑之言,可以從德寶禅師的《平靜的第一堂課──觀察呼吸》這本經驗之作中得到。德寶禅師的禅修法門,是從靜態內觀走向動態內觀的一個很好的方法,他提醒學員們:
禅修中最重要的時刻是你離開坐墊的那一瞬間。
禅修是正念的開發,以及對于所開發出來正念的運用。你不一定要坐著修禅,你可以在洗盤子的時候修禅,也可以在洗澡、溜冰或寫信時修禅。
願所有的人都能有內觀禅修的體驗,並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