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句經》的要義

  《法句經》的要義

  

  林崇安

  

  一、前言

  

  《法句經》是釋尊時期在印度各地流傳的佛法偈頌,支謙(西元225年頃)說:「其在天竺始進業者,不學《法句》,謂之越敘。此乃始進者之洪漸,深入者之奧藏也。可以啓曚、辯惑,誘人自立,學之功微,而所苞者廣。」爲了使大衆能正確地了解佛法,《法句經》便是一個重要的入門。釋尊時期的教導歸入十二分教:1契經(修多羅),2應頌,3記說,4諷誦(伽他),5自說(憂陀那),6因緣,7譬喻,8本事,9本生,10方廣,11希法,12論議。《法句經》便是屬于此中的「自說」(憂陀那)。以下先厘清《法句經》的形成以及佛滅後的編集。

  

  二、《法句經》的形成

  

  釋尊成佛後,先對五比丘傳《轉*輪經》,而後度化了六十賢部等人。這些證得阿羅漢聖位的弟子們也往印度各地弘法,爲了便于傳法,便開始編集佛陀的教法,將佛陀所教導的經典傳誦出去。最初所傳誦的第一類經典是偈頌型的自說和諷誦。另一類經典是散文型的契經,有時在契經的結尾配上應頌。《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記載著,輸波勒迦城的商主圓滿(富樓那)與商人共入大海時,商人們常誦佛陀所說的偈、經:

  

  彼諸商人,晝夜常誦《嗢拖南頌》、《諸上座頌》、《世羅尼頌》、《牟尼之頌》、《衆義》、《經》等,以妙音聲,清朗而誦。圓滿聞已,而問言曰:汝等善能歌詠。諸商答曰:商主!此非歌詠。圓滿問曰:是何言辭?商人報曰:是佛所說。(T24, p11b)

  

  此處商人們日夜所常誦的《嗢拖南頌=憂陀那》就是偈頌型的「自說」。《諸上座頌》、《世羅尼頌》、《牟尼之頌》、《衆義》則是偈頌型的「諷誦」。《別譯雜阿含經》也記載著:

  

  爾時,尊者阿那律從佛遊行,至彼摩竭提國鬼子母宮。時阿那律中夜早起,正身端坐,誦《法句偈》及《波羅延》、《大德之偈》,又複高聲誦習其義及《修多羅》等。(T2, p480c)

  

  此處指出,釋尊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那律尊者,一早起來就誦《法句偈》等,《法句偈》是屬于偈頌型的「自說」,所誦的《波羅延》、《大德之偈=諸上座頌》是屬于偈頌型的「諷誦」。由上可知,釋尊時期的佛弟子們,包括在家的商人以及出家衆,早上以誦《自說=嗢拖南=憂陀那》等作功課,且以《法句偈》爲先。所謂「自說」(憂陀那)是釋尊生活中感興的偈頌;法句偈是釋尊傳法時即興的偈頌,歸屬「自說」這一分教。《大毗婆沙論》說:

  

  自說雲何?謂諸經中,因憂喜事世尊自說。因喜事者,如佛一時見野象王,便自頌曰:「象王居曠野,放暢心無憂,智士處閑林,逍遙志恬寂。」因憂事者,如佛一時見老夫妻,便自頌曰:「少不修梵行,喪失聖財寶,今如二老鶴,共守一枯池。」(T27, p660a)

  

  這些「自說」很早就已傳出,《雜阿含經》記載著釋尊說《優陀那偈》之事:

  

  一時,佛住毗舍離耆婆拘摩羅藥師庵羅園。爾時,世尊說一切《優陀那偈》已,告尊者阿難:眼無常、苦、變易、異分法。(T2,p52b)

  

  釋尊時期所編集的《法句偈》,由今日南北傳所保存的《法句偈》之原始共通部分,可以推知其內容從〈雙要品〉到〈婆羅門品〉,共計26品,在釋尊晚期已傳誦于印度各地(其情形猶如漢地唐詩叁百首之普受社會大衆歡迎)。

  

  小結:《法句偈》26品本=初期集本【A】,是釋尊在世時即開始編集,在釋尊入滅時已初步成型。

  

  叁、佛滅後的編集

  

  佛滅當年的第一結集,先結集經藏,後結集律藏。結集經藏時,會中五百阿羅漢致力于編集四阿含,對于小品的《法句偈》、《大德之偈=諸上座頌》等,則不歸入此次的會內結集,因爲這些偈頌早已傳誦印度各地,衆所周知。

  佛滅百年時的第二結集,先結集律藏,後結集經藏。結集經藏時,一方面將四阿含略加調整,一方面將第一結集未編入的自說、諷誦、本事等短篇的偈、經,編成《雜藏》,稱之爲《小部》,如此共成五部或五阿含。所以,《法句偈》是在第二結集時,才正式納入會內結集。第二結集參與者下傳後,形成上座系。未參與第二結集者(說有系、大衆系、犢子系)則大致維持原狀。西元前251年頃,阿育王時期有上座系的第叁結集,會後摩哂陀等人將五部或五阿含往南傳到錫蘭等國,因而歸屬在《小部》中的《法句偈》也就傳到這些國家了。現存南傳《法句經》,共計26品,423頌,編于南傳大藏經《小部》。

  第叁結集時,在印度本土的《法句偈》,內容仍維持《法句偈》26品本=初期集本【A】。到了西元50年頃,說有系的法救尊者,在印度北部另外編集出新的《法句經》,從〈無常品〉到〈梵志品〉,共計33品。《大毗婆沙論》說:

  

  佛去世後,大德法救展轉隨聞,隨順纂集,製立品名:謂集無常頌立爲〈無常品〉,乃至梵志頌立爲〈梵志品〉。(T27,p1b)

  

  法救所編集的是《法句偈》33品本=中期集本【B】,所編集的偈頌已擴及「諷誦」,而不只是早期所說的感興型的「自說」。

  西元200年頃,在印度另外出現混合型的《法句經》,從〈無常品〉到〈梵志品〉,共計39品。但仍標示爲法救所編,此《法句偈》39品本=後期集本【C】,主要是將初期集本26品【A】,補入其他13品而成,其偈頌也擴及「諷誦」。

  佛滅六百年以後,爲了將《法句經》偈頌的來龍去脈交待清楚,便將因緣、譬喻、本生、本事等相關資料編集進來,而有北傳的《法句譬喻經》、《出曜經》和南傳的《法句注》。

  小結:西元50年頃,在印度的《法句經》有26品本=初期集本【A】;又有法救所編集的《法句偈》33品本=中期集本【B】。西元200年頃,在印度北部又有標示爲法救所編的《法句偈》39品本=後期集本【C】。

  

  四、《法句經》的義理(選自26品)

  

   初期《法句經》【A】的26品是:

  A1雙要品、A2放逸品、A3心意品、A4華香品、A5愚闇品、A6 明哲品、A7羅漢品、A8述千品、A9惡行品、A10刀仗品、A11 老耄品、A12愛身品、A13世俗品、A14述佛品、A15安甯品、A16 好喜品、A17忿怒品、A18塵垢品、A19奉持品、A20道行品、A21 廣衍品、A22地獄品、A23象品、A24愛欲品、A25沙門品、A26 梵志品=婆羅門品。

  今摘錄其中一些偈頌如下

  

  1a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汙意,或語或行業,

  是則苦隨彼,如輪隨獸足。

  1b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清淨意,或語或行業,

  是則樂隨彼,如影不離形。

  2a非真思真實,真實見非真,邪思惟境界,彼不達真實。

  2b真實思真實,非真知非真,正思惟境界,彼能達真實。

  3a如蓋屋不密,必爲雨漏浸,如是不修心,貪欲必漏入。

  3b如善密蓋屋,不爲雨漏浸,如是善修心,貪欲不漏入。

  04心若不安定,又不了正法,信心不堅者,智慧不成就。

  5a愚者雖終身,親近于智人,彼不了佛法,如匙嘗湯味。

  5b慧者須臾頃,親近于智人,能速解佛法,如舌嘗湯味。

  6a猶如堅固岩,不爲風所搖,

  謗與贊譽,智者不爲動。

  6b亦如一深池,清明而澄淨,智者聞法已,如是心清淨。

  07彼于戰場上,雖勝百萬人,未若克己者,戰士之最上。

  08若人壽百歲,不見最上法,不如生一日,得見最上法。

  09汝若自默然,如一破銅鑼,已得

  盤路,于汝無诤故。

  10灌溉者引水,箭匠之矯箭,木匠之繩木,善行者自禦。

  11少壯不得財,並不修梵行,如池邊老鹭,無魚而萎滅。

  12第一將自己,安置于正道,然後教他人,賢者始無過。

  13自爲自依怙,他人何可依?自己善調禦,證難得所依。

  14莫以利他事,忽于己利益。善知己利者,常專心利益。

  15奮起莫放逸!行正法善行。依正法行者,此世他世樂。

  16此世界盲暝,能得見者少,如鳥脫羅網,鮮有升天者。

  17一切惡莫作,一切善應行,自調淨其意,是則諸佛教。

  18若人歸依佛,歸依法及僧,由于正智慧,得見四聖谛。

  19苦與苦之因,以及苦之滅,並八支聖道,能令苦寂滅。

  20此歸依安穩,此歸依無上,如是歸依者,解脫一切苦。

  21諸佛出現樂,演說正法樂,僧伽和合樂,修士和合樂。

  22若見他人過,心常易忿者,增長于煩惱;去斷惑遠矣。

  23虛空無道迹,外道無沙門。衆生喜虛妄,如來無虛妄。

  24應伐欲稠林,勿伐于樹木。從欲林生怖,當脫欲稠林。

  25男女欲絲絲,未斷心猶系;如飲乳犢子,不離于母牛。

  26喬達摩弟子,常善自醒覺,無論晝與夜,彼常念佛陀。

  27喬達摩弟子,常善自醒覺,無論晝與夜,彼常念正法。

  28喬達摩弟子,常善自醒覺,無論晝與夜,彼常念僧衆。

  29喬達摩弟子,常善自醒覺,無論晝與夜,彼常念于身。

  30當樂不放逸,善護于自心。自救出難處,如象出泥坑。

  31若于此世界,降難降愛欲,憂苦自除落,如水滴蓮葉。

  32不傷深固根,雖伐樹還生。愛欲不斷根,苦生亦複爾。

  33舍過現未來,而渡于彼岸,心解脫一切,不再受生老。

  34諸施法施勝;諸味法味勝;諸喜法喜勝;除愛勝諸苦。

  35雜草害田地,欲望害世人。施與離欲者,故得大果報。

  36無慧者無定,無定者無慧。兼具定與慧,彼實近

  盤。

  37自爲自保護,自爲自依怙。汝應自調禦,如商調良馬。

  38若于此世間,不著善與惡,無憂而清淨,是謂婆羅門。

  39如月淨無瑕,澄靜而清明,滅于再生欲,是謂婆羅門

  40若遍知一切:有情死與生,無執善逝佛,是謂婆羅門。

  

  五、結語

  

   《法句經》的要義不出戒、定、慧叁學,並以滅除無明煩惱爲修行的標的;實踐時以清淨當下的自心爲要務。

  

  

《《法句經》的要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