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我和空性 第四講 破真實有和自性有

  無我和空性第四講

  破真實有和自性有

  林崇安(2007)

  一、中觀宗自續派的幻事喻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說:「欲知何爲『以心增上安立』或『不以心增上安立』爲有,由彼幻喻即易于了知。如幻師變木石等爲象馬,即彼(a)幻師與(b)眼識迷惑的觀者及(c)眼識未迷者的叁人中:(a)初(幻師)唯見爲象馬,而不執爲象馬。(b)第二類人(眼識迷惑的觀者),既見且執。(c)第叁類人(眼識未迷者),象馬的執、見俱無。」

  又說:「如同眼識迷惑的觀者,諸有情類見內外諸法顯爲『真實有』,不是于心顯現增上所安立,而是于諸法的住理中有,如是執,是無始傳來的『俱生實執』。……不是于心顯或以心增上安立,而是于事義的住理中有,即是真實有、勝義有、真正有;若執彼,即是俱生實執。」

  《密意疏》評說:「此自續派所安立者,若以應成派觀之,則彼執所破之心,猶覺太粗,仍不是『最細的俱生實執』。」

  (1)此處出現自續派所說的「以心增上安立」、「真實有」、「俱生實執」。

  (2)「若時生起根本無分別智,一切二顯于彼皆滅,此如眼識未迷者之于諸幻相,見、執二者俱無。」喻指前之(c)第叁類人執見俱無。

  (3)因爲自續派主張一切法是從自方存在,所以自續派的「俱生實執」不是「最細的俱生實執」,可歸屬于應成派的「粗品法我執」。

  說明:

  (1)禅宗的證悟前後比照:

  (a)悟前見山是山:

  (b)見山不是山:色即是空。

  (c)悟後見山又是山: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a)是相對于上述的第二類人(眼識迷惑的觀者),(b)是相對于上述的第叁類人(眼識未迷者),(c)是相對于上述的第一類的幻師。

  (2)如何理解「以心增上安立」和「不是真實有」?

  幻師見象馬,知道是以心增上安立,知道不是真實有,不會執爲真實有。同樣,開悟者悟後見山又是山,覺得山是以心增上安立,不執爲山是真實有。

  二、中觀宗應成派的繩蛇喻

  《密意疏》說:「如同于繩上安立爲蛇,由彼之雜色盤伏與蛇相似,若于境不明而現,便于彼繩起『此爲蛇』之想。爾時,繩的總體與一分,都無少分可作爲蛇的事例,故彼蛇『唯以分別安立』。」

  說明:

  (1)「于境不明」,表示觀察時對所觀察的對象有所幹擾,因而不能觀察到純客觀的結果,今經由幹擾把繩觀爲蛇。這一譬喻的重點,不只是「錯覺」,而是「觀察時會幹擾到對象」。

  (2)「唯以分別安立」,表示對對象觀察透過分別心找出「性質」「定義」,一旦找出,就已經限製了對象的性質、定義,與實際的對象必有微細的差異,因而這對象必是不以自性有、不以自相有。由于性質、定義的限定,不能完全符合對象,對對象本身的真貌反而變成一種幹預。如某人你認定他的個性如何如何,這已經經由觀察幹擾到他的實際的個性,所以,所得的個性如何如何,必與實際不能完全一致。

  叁、以科學的色盤喻來說明

  今以旋轉的叁色盤作譬喻來說明。叁色盤(紅色、綠色和藍色)快速旋轉時就呈現出白色的圓盤。針對這一現象,可以配合佛教不同的宗派思想,作不同層次的解說:

  (1a)有的人認爲靜止的色盤中的紅色、綠色和藍色各有各的質料,各有其實質,而旋轉的白盤的白色也是「實質有」。例子:犢子師有「實質有」的執著。

  (1b)有的人認爲靜止的色盤中的紅色、綠色和藍色各有各的質料,各有其實質,而旋轉的白盤的白色,則不是「實質有」而是「假有」,認爲假必依實。例子:有部師、經部師、唯識師、自續師對白盤沒有「實質有」的執著。在色盤上安立白盤,白盤是實質有空。在身心上安立人,人是自立實質有空=人無我。

  說明:

  粗的緣起觀:只知道白盤的白色是由旋轉色盤而産生,不知道白色是由「視覺暫留」所産生。

  (1c)有的人認爲白盤不是「實質有」而是「假有」,同理推知,色盤的紅色、綠色和藍色也不是「實質有」而是「假有」,認爲假依于假。例子:應成師沒有「實質有」的執著。在色盤上安立白盤,白盤是實質有空。在身心上安立人,人是自立實質有空=應成師的粗品人無我。

  (1d)有的人認爲所取的白盤和能取的心是「同一質料」,心外無白盤,同理,心外無色盤。例子:唯識師沒有「心外有境」的執著,此是「二取空」。在色盤上安立白盤,白盤和能取的心是「同一質料」,心外無白盤=所取的白盤和能取的心二取空。

  (2a)有的人認爲白盤是「真實有」,色盤也是「真實有」,以爲觀察到的現象(白盤、色盤)和觀察者無關(不是以心增上安立、不是分別安立),認爲白色不是來自觀察者的「視覺暫留」,是色盤本身旋轉後本具的性質。例子:犢子師、有部師、經部師、唯識師都有「真實有」的執著。

  (2b)有的人認爲白盤不是「真實有」,認爲觀察時並未影響到對方(色盤本身),所觀察到的「白盤」,只和觀察者這一方有關,是完全來自觀察者的「視覺暫留」,稱之爲「以心增上安立」。同理推知,色盤的「各色」,其組成的各色也不是「真實有」,因爲其內各色也可再分解下去,也是「以心增上安立」。例子:自續師、應成師沒有「真實有」的執著。

  ○諸法(如,白盤)是以心增上安立因而不是真實有=自續師的細品法無我=應成師的粗品法無我。

  說明:

  細的緣起觀:知道白盤的白色是由旋轉色盤而産生,也知道白色是由「視覺暫留」所産生,但還不知道觀測時白盤有受到觀測的撞擊而不是純客觀的存在。

  (3a)有的人認爲「白盤本身」不受觀測者影響,有從自方存在的性質,是一純客觀的對象,是從自方存在,是「自性有」。同理推知,「色盤本身」也是從自方存在,是自性有。例子:犢子師、有部師、經部師、唯識師、自續師都有「自性有」的執著。

  (3b)有的人認爲「白盤本身」必受觀測影響而有或大或小的改變,沒有純客觀,沒有從自方存在的性質,是「唯以分別安立」,不是從自方存在,是「自性空」。同理推知,「色盤本身」也不是從自方存在,是「自性空」。例子:應成師沒有「自性有」的執著。

  說明:

  如何理解「唯以分別安立」和「不是自性有」?體證真理後知道,白盤等萬物必受觀測影響而有或大或小的改變,沒有純客觀,因而平常所看白盤等萬物都是「唯以分別安立」和「不是自性有」。

  ○在色盤上安立白盤,白盤唯以分別安立=白盤不是從自方存在=白盤自性空=白盤不是純客觀=應成師的細品法無我。

  ○在身心上安立人,人唯以分別安立=人不是從自方存在=人自性空=人不是純客觀=應成師的細品人無我。

  ○諸法唯以分別安立=應成師的細品法無我。

  說明:

  最細的緣起觀:知道白盤的白色是由旋轉色盤而産生,也知道白色是由「視覺暫留」所産生,也知道觀測時白盤有受到觀測的撞擊而不是純客觀的存在。

  四、檢驗

  諸法是「從自方存在」或「不是從自方存在」是二種不同的觀點,誰是誰非,今日只有靠科學實驗來檢驗,別無他法。結果,科學支持後者,認爲觀察者必會影響被觀察者,沒有純客觀的存在。

  【實踐】

  1由經行等培養出「止」。

  2由聞、思等培養出無我正見,厘清「離蘊我、即蘊我、實質有的我、真實有的我、自性有的我」。

  3進而以止修觀,達成止觀雙運,生起根本無分別智,現觀自性空,從根破除無明。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