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禅修老師參訪記(2)
大威瓦老師談禅修
林崇安
(靈山現代佛教雜志,309期,2008)
一、前言
(2008年)8月20日下午,我們一行十五人在安嘉利老師的曼谷住處訪談時,大威瓦老師于六時匆匆趕來,他剛剛才從Mahidol大學上完課。他也是我們這次到泰國所要參訪的老師之一。大威瓦老師(1950-)畢業于泰國的Thammasat大學經濟系,而後于夏威夷大學獲得哲學碩士,再于美國Temple University大學獲得宗教學博士學位。目前是泰國佛統府Mahidol大學的人文學系教授,教導宗教學和社會倫理的課程,他也是曼谷世界佛教大學(The World Buddhist University)研究發展所的所長。大威瓦老師並兼任世界佛教徒友誼會(The World Fellowship of Buddhists)的定期刊物《WFB評論》的主編。2003年的《WFB評論》,專門評介動中禅,其中大威瓦老師對隆波田的禅法有詳細的分析,他的著作有:短文〈隆波田:一位泰國禅師的動態訓練〉和長文《給感覺者》。他是隆波田晚年時最有名的在家男弟子。
二、大威瓦老師的禅修簡曆
大威瓦老師的全名稱是:阿姜大威瓦•彭大理威瓦(Tavivat Puntarigvivat),1950年生,于1970年代曾向山田禅師(Yamada Koun Zenshin ,簡稱Yamada Roshi;1907-1989)學習日本禅。山田禅師在美國長期傳受臨濟禅的「無門關」,並有相關的著作,是國際有名的禅師。大威瓦也學習過泰國的不同禅修方法。1980年時,短期出家的大威瓦和尼羅多(Nirodho)法師二人于泰國東北部孔敬府(Khonkaen)的解脫森林寺(Mokkhavanaram)向隆波田(1911-1988)學習動中禅,此後就以動中禅作爲修行的方法。尼羅多法師是澳大利亞人。後來,大威瓦老師和尼羅多法師共同翻譯出隆波田的重要開示:《給感覺者》。隆波田入滅後,大威瓦老師常和安嘉利老師共同在曼谷指導動中禅,他也曾受邀到美國密蘇裏州的大聖路易斯佛寺教導動中禅。
叁、參訪大威瓦老師
坐在寬敞的客廳中,我們請大威瓦老師分享他所體會的隆波田禅法的特色。大威瓦老師說:
我于1980年短期出家四個月,見到隆波田,向他學習動中禅,發現他的禅法是獨特的。我也曾參訪泰國的其它禅修中心,發現幾乎都是專注式的寂止禅修法,只有隆波田的方法是純粹的內觀禅修法,二者有顯著的不同。
1970年代,我于夏威夷大學修哲學的碩士學位時,曾經向日本的山田禅師學習日本的禅宗。于1982年,新加坡的一個佛教團體同時邀請到泰國的隆波田和日本的山田禅師來指導禅修。這二位大師在新加坡會面時,我(和Chusri Rungrotchanarak)是翻譯員。
我個人感覺到,日本的禅是專注式的禅法,而隆波田的是覺知式的禅法,很像中國惠能在壇經所說的方式,壇經不贊成寂止的修法。隆波田的生平和惠能的傳記也有相似之處,二位都是在家時期開悟,後來都是出家傳法。惠能把禅法在中國振興起來。相似地,隆波田把培養覺性的方法在泰國振興起來,他的方法不同于傳統上座部的修行方式,他的方法只教導以培養覺性爲主的內觀法門而不相同于寂止的方式。他不強調形式上的戒律。隆波田告述我:『禅修的整個過程,開始是覺性,中間是覺性,最後也是覺性。』他只強調覺性,而不是專注。
在大威瓦老師的文章〈隆波田:一位泰國禅師的動態訓練〉中,詳細地記述著當年隆波田和山田禅師的會面情形:
1982年,隆波田被新加坡的一個佛教團體邀請去那裏兩次。他的第一次訪問新加坡,是6月8日到24日。有一個顯著的曆史事件是他遇見了日本的禅宗大師山田老師。這次會談二位老師提出了什麼是真正地「頓悟」,和以什麼方法導致那個「頓悟」。
山田禅師強調「專注」和「參公案」,而隆波田則強調肢體動作的「覺性」和看念頭(不用專注和參公案)。山田禅師引導他的學生通過「無門關」所記錄的一系列的公案獲得一步步的「突悟」(satori)。在這傳統,如果一個人在這一世不能完成所有的公案,他們在下一世可以繼續用功,直到獲得最後的「突悟」。另一方面,隆波田則是通過「禅修目標」,一步步地引導他的學生,不用提到任何經典或曆史紀錄。他堅持,人們應該努力地開發「覺性」,直到他們在這一世體會「生盡」狀態,這是最後的頓悟。不同于佛教各種傳統的許多老師,他不提任何這一世以後的事情。
專注和「參公案」的方法,不同于以肢體動作開發覺性的方法。一系列公案的內容,也不同于動中禅修的「禅修目標」的內容。
隆波田的第二次訪問新加坡,是10月16日到31日,他對那兒感興趣的人教導和指導動態禅修。
由上可知,隆波田所重視的是正法的實時性、現世的效果和當下的親自體證,這也就是《雜阿含215經》中所說的:
「世尊說現(見)法、說滅熾然、說不待時、說正向、說即此見、說緣自覺。」
四、隆波田開悟時的禅式對答
大威瓦老師在〈隆波田:一位泰國禅師的動態訓練〉中記述著隆波田開悟後,接受阿姜潘老師的檢驗,問答如下:
阿姜潘問他:「鹽是否鹹?」
隆波田回答:「鹽不是鹹。」
「爲什麼?」
「鹽不在我的舌頭上,所以如何會是鹹?」
接著阿姜潘問「胡椒是否辣」,和「糖是否甜」的問題,隆波田對這些問題給了相同方式的回答。
接著阿姜潘又問:「在黑色之中,何種較黑?」
隆波田回答:「黑色就是黑色,沒有黑色能超越黑色。白色就是白色,沒有白色能超越白色。紅色以及其它東西也是如此――沒有任何東西能超越它自己。」
阿姜潘沈默了一段長時間後,他再問:「假設這裏是一片森林,有一個人來看我而後走回去。這人回去時帶著槍,途中碰到一只老虎,他開槍射擊,這只老虎受了傷,變得非常凶暴。如果我已告訴這人要你來這裏看我,你會來嗎?」阿姜潘用故事提出一個深義的問題。
隆波田回答:「會的,我會來。您要我來,我就會來。如果我不來,就對您不恭敬。」
「但是你若來,這只老虎會咬你。」
「哦,我沒有看到這只老虎。」
阿姜潘問:「你將走大路還是走快捷方式(穿過森林)?」
隆波田回答:「我不會走快捷方式,我會走大路。我走大路時,這只老虎一來,我就看到它並能避開它。如果我不走大路,老虎來時我看不見它,因而不能避開它。」
大威瓦老師認爲這一問答,是有關「念頭」和當下「覺性」的問題。鹽只有在舌頭嘗到的當下,才是鹹的;否則只是概念(念頭)而已。在老虎的謎題,隆波田選擇走在覺性的大路,因而老虎(代表念頭)一來,他能夠立刻看到它,而不受到傷害。
這種「禅式」的問答,是南傳上座系統的小參方式之一。
五、隆波田的禅式指點舉例
甲輪長老(Jarun,1928-2005)是隆波田晚期的重要出家弟子。依據甲輪長老在〈不待時節〉一書中的記述,隆波田喜歡用禅式的語句來點醒弟子,以下舉一實例。甲仁長老說:
當我跟他(隆波田)在南來寺夏安居的時候,我住在一小屋,隔壁住的是隆波剖。
(有一天)隆波田告訴他(隆波剖):「拿起刀子,切斷屋前無花果的根!」
隆波剖立刻開始找刀子。隆波田多數時間是用禅的方式來指點。
這次,我看到隆波剖拿著刀子,我說:「嘿,隆波剖你手上拿著刀子要去哪裏?」
隆波剖說:「隆波田要我切斷無花果的根。」
我實時阻止他,說:「這不是隆波田的意思。」真正的意思是,由于隆波剖在經行時邊走邊想,卷在妄念之中,所以隆波田要他以覺性切斷妄念。
(我解說完後,)隆波田走開了,並給我們一個開心的微笑。
以上這一記述,足以補充了解隆波田的教學特色。
六、結語
從大威瓦老師的觀察,隆波田禅法的特色是,一方面透過「覺知動作」使禅修者培養出強而穩定的覺性,一方面透過「禅式指點」使禅修者不受束于思維。覺性或正念正知是一種必須培養出的能力,這種能力不同于一般的思考能力,二者不應混淆。透過禅的方式來指點,也意味著覺性是一種直感,在禅修的密集訓練時,禅修者不要卷入習性的思考中。培養出強而穩定的覺性後,在覺性的觀照下,禅修者也將擁有「正思維」,而不再有「妄想」的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