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 第一章 個體:身、語、意 (南開諾布仁波切)▪P2

  ..續本文上一頁理上的矛盾爭端一直持續至今;因而産生的辯論文字現在也已成爲了一類獨立的文獻。然而在大圓滿中,哲學的意見與理念並無特別的重要性。大圓滿法的見地是建立在對個體空性的認知上的,而非哲理性的知識。

   即使不能做出哲學性的表述,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思路以及對人生的信念。一切存在著的哲學都産生于人類錯誤的二元思維。在哲學範圍內,今日之是可能是昨日之非,沒有人能夠確保哲學的合理性。正因爲如此,任何一種理念上觀察事物的方式都是部分的、相對的。事實上並不存在能夠去邏輯性地尋求並認證到的真理。相反的,人應該了解的是思維如何不斷地將自身限製于二元的狀況之中。

   二元是我們痛苦以及一切矛盾的真正根源。無論我們的理念和信仰在表面上顯得多麼深邃,它仍然像一張網,將我們束縛于二元的觀念中。當我們發現了自身的限製時,我們必須嘗試,將自身從任何束縛我們的任何一種宗教性的、政治性的、社會性的理念中解脫出來。我們必須放棄那些諸如“覺悟”和“心性”之類的概念,直到我們不再僅僅滿足于純哲理上的認知,不再忽視將認知與真實存在相融合。

   因此我們應從我們最熟悉的,從人的特質條件出發。根據教法的闡述,個體是由叁方面組成的:身、語、意。這叁者組成了我們的相對存在狀態。並由之受製于時間以及主、客二觀。不受製于時間以及二元的狀態被稱作“絕對狀態。”即身、語、意的真實狀態。要體驗這個狀態,必須先了解我們的相對存在狀態。

   身體對于我們是一種真實的存在,是將我們限定在人類領域的物質軀殼。其外部的反映是我們的一切物質環境,這兩者是緊密相連的。例如,以金剛乘的觀點來看,人的軀體與宇宙之間擁有完美的配對。這種觀點是以生命擁有共同的泉源爲基礎的。當我們想到自身時,首先考慮到的是軀體與特質的存在。從這裏産生了“我”及“我執”的觀念,以及隨之而來的一切擁有權的概念,例如我們的房子、我的親人,我的女朋友,我的國家、我的星球等等。

   透過身體的物質存在,我們可以去理解個體的第二個組成部分:“語”亦即“能”。能量是非特質,不可視且不可捉摸的。它是更爲微妙,更難于理解的一種存在。其可感知的方面之一是震顫,即聲音。因此它被稱爲“語”。語與呼吸緊密相關,正如呼吸與個體最重要的能量關系一樣。在動態瑜珈術中,身體的運作和呼吸的調節都是旨在控製這種重要的生命能。

   語、呼吸與咒語之間的關系,可在咒語如何發揮其作用上得到最明白的體現。咒語是一系列的音符,其力量潛在于聲音之中。修行者可以通過重複的發音來控製某一特定形式的能量。個體的“能”與外界的“能”之間具有緊密的聯系,二者互相影響。關于這兩種能之間關系的各方面知識是苯教教義的傳統的基礎。這直到目前仍未得到西方學者的足夠的重視。例如苯教認爲,許多身體的不適與病症都根源于能夠影響某種形式能量的異類生命。當個體的能被削弱後,人體仿佛一扇打開的門,由異類生命所發生的各種幹擾可以由之通過。因此,維持個體能量的充沛完整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性。

   從另一方面來說,通過影響外部的能量而創造所謂的“奇迹”是完全可能的。這些控製外部現象的“奇迹”,事實上是因爲擁有控製“內能”力量的結果。

   “意”是我們相對條件中最微妙、最隱秘的一種,但要發現它的存在卻並不困難。我們只要內省自己的思維,以及我們如何被這些思潮的流動所牽製。如果有人問“何爲意”?則答案可能就是提出了這個問題的本身。“意”是不間斷的思想之流,時而出現,時而消失。它具有判斷、推理、想象等諸多能力,然而總是受製于時間與空間的限製。然而在我們的“意”,即思維之外,還有名之爲“心性”的存在。它是“意”的真正本質,超越一切限製。但如果它是超乎于“意”之外的,我們又何從去理解它呢?

   以鏡爲例。當我們注視鏡面時,可以看見任何鏡前之物的映像。我們所見並非鏡之本質。然而這所謂鏡之“本質”又是何所指呢?它應該是鏡子反映事物的能力。這種能力可以依靠鏡面的明潔,透亮度來界定。這些條件都是反映時不可或缺的。這鏡之本質是看不到的,我們僅能通過鏡中的映像去感知它。同樣的,我們能感知到並且能有具體經驗的是,同我們的身、語、意發生關系的一切,這一切即是理解其本質的途徑。

   事實上從絕對的觀點來看,“相對存在”與其“真性”並不能被分割開,如同鏡子與其中的映像是個不可分的整體一樣。然而,目前的狀況是我們仿佛從鏡子中脫離出來,再對鏡子中的映像進行觀察。由于並不了解自身固有的明潔與透亮的本性,我們認爲鏡中的映像是真實的,並由之産生了憎惡與貪著之心。因此這映像不僅不能成爲我們了解自心真性的途徑,反而成了約束的因緣。我們散亂的生活在這些相對的存在中,對每一事物都賜予了太大的重視。

   這種二元的狀態,同時也是世人普遍的生存狀態,在教法中被稱爲“無明”即便是曾研習了關于心性的最深奧理念的人,如果他不曾真正的了解自身的相對存在,亦應被稱爲“無明之士”這是因爲“心性”對于其人而言僅是一種學術上的認知。而要了解真實的本性並不一定要求經曆學術性的分析與推理。對心性抱有學術性的認知的人將會如同衆人一般:他們執迷于外顯的現象,並以美醜善惡好壞等對之進行判斷,從而使自己陷入意識的二元觀念的束縛之中。

   在大圓滿的教法中,“認知”或“具備認知的狀態”這兩個稱謂所指的是一種覺悟的境界。仿佛鏡子一樣,其本性並不爲任何映像所玷汙。一旦具備了關于自身真實本性的認知,我們便可不再受到牽製。隨之而産生的一切體驗都是我們自我原始狀態的本具莊嚴。因此,最根本的是不去摒棄或改換那些相對的存在狀態,而應去了解它的真實本質。爲達到這種目的,則應清除掉一切我們不斷加諸于自我之上的錯誤觀念與幻想。

   我們這物質的軀殼是極其脆弱的,它會常提出許多必須要滿足的要求:饑欲食,乏欲睡、如此等等。如果不去滿足它,健康便會出現嚴重的問題。身體的局限對于我們而言是真實的。在教法中,克服對身體的貪著是重要的功課之一。但這並不意味著人要突然地打破一切生理局限,否認一切生理需求。要擺脫貪著的第一步是了解軀體的條件,並知道如何去尊重它。對于“內能”的使用亦是如此:如果一個人完全忽視它並企圖同自然的極限相抗爭,隨之而來的不適必然波及身心。就藏醫學而言,某些瘋症被認爲是由“內能”引起的:分析上認爲,某些重要的然而又難于掌握的內能量在非正常的渠道中周轉。

   “內能”的問題是至關重要的。在當今社會中,疾病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蔓延。這些疾病,例如癌症,就是同“內能”失調相關的。就西醫法定的醫理而言,即使能判斷出病症的症候,卻因爲缺乏對內能作用的了解而無法指出産生疾病的根源。而就藏醫學而言,某些一般醫療手段不能生效的病症卻可以通過念誦咒語來調節並治愈。咒語可以通過聲音與呼吸去影響並協調病人“內能”的狀態。除此之外,在動態瑜珈術中,還可以通過呼吸和精神集中來重新建立內能的正常狀態。

   大圓滿法勸誡行者切勿強迫改變自身內能的狀態,但必須在所遭遇的任何環境中,意識到能量的局限。如果某一時刻行者並不願意靜坐禅修,那麼就不應該強迫自己。這種不情願的背後可能隱藏了某些我們不自覺的能量失調。此種情況之下,重要的是懂得如何放松,如何給予自我足夠的空間而使之不至于阻礙了修行。很多問題,例如孤寂、抑郁、思想混亂等,通常都是由于“內在能量”失衡導致的。

   意影響了身與內能,同時又依賴這二者而運作。某些時刻,意完全爲內能所奴役;故不調節失衡的內能則無以達至意的平衡。了解意與內能之間的關系至關重要。在所有的佛教傳統中,修行者若是練習冥想,其呼吸必然調節得舒緩深沈,以便有助于冷靜的思維狀態。另一方面,我們注意到一個緊張的、處于激動焦慮狀態的人必然呼吸急促。有時通過禅修與觀想尚且不能使頭腦平靜;此時則需要修煉動態瑜珈術與調息,以便重新調節自身的能量。

   籠子的形象常被作爲我們相對條件的比喻。個體被認爲是一只鎖閉之中受到籠子保護的小鳥。籠子在此處象征了對我們身語意的一切限製。然而問題在于我們並不自知所處的真實狀況,甚至害怕去發現這一現實;這也是由于我們從小便在這籠子中長大的緣故。

   以一個孩子進入這一切限製範圍爲例。在生命的最初幾個月,一個孩子並不知道如何去推理或說話。興高采烈的父母把他抱在懷裏,在他耳畔低聲呢喃一些甜美的話。然而一旦孩子開始行走並想要去觸摸一些事物時,父母卻喝止了他:“別碰那個!不許去那兒!”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他便被迫限製自己的表達方式,桌旁的坐姿,吃飯的姿態等等,直到他成爲一個模範孩子。父母將會以此爲傲;然而事實上這可憐的孩子已經完全被迫采取了父母的思維方式與意識形態。從此受困于籠中。在五六歲以後,他將去學校就讀,隨之而來的是各種條規與他人的期望。一開始孩子會覺得難以克服這種種限製,然而後來也就逐漸習慣這個籠子。現在這個對于我們在社會上生存必不可少的籠子,需要花上許多功夫才能去完成它,其次還有許多限製,例如政見、宗教信仰、友情、工作等等以及其它種種束縛。當這個籠子建構的足夠完好之後,我們已經准備好在其中居住,並且感覺到擁有保障。這就是個體面臨的條件限製,我們必須通過自我觀察去發現它。

   一旦看清到自身的局限,我們便可能去克服它。籠中的鳥可以在籠中産育小鳥。小鳥出生時都有翅膀,即使它們在籠中無法飛翔,生而有翅膀這個事實表明了它們本應在自由天空的翺翔的真是本性。然而長久閉居的籠中鳥一旦突然獲得自由,它便可能遭遇到許多危險,因爲它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中潛伏了些什麼。它也許爲鷹所噬,或爲貓所獵獲。因此讓鳥兒現在有限的空間中稍做訓練師極爲必要的。這樣它一旦具備了足夠的條件,必然可以振翅高飛。

   對于我們而言,情況亦如是,欲在旦夕之間克服一切局限是很困難的。重要的是意識到超越一切限製因素的“自我空性”的存在;並且確信我們有重返這種狀態的可能性。

   我們在能徹底抱起二元之前,可以先嘗試著超越它的限製。從我們的身、語、意開始下功夫。了解自我的空性意味著對相對存在的了解以及如何同其本性重新融合。只有這樣,我們方能重新成爲一面明鏡,明潔的反映一切!!!

  

《大圓滿 第一章 個體:身、語、意 (南開諾布仁波切)》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