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下;無此染汙者爲中;出世間戒爲上。或者以愛爲出發點,爲求生命享受而持戒者爲下、爲求自己解脫而持戒者爲中;爲求一切衆生解脫而受持的巴拉密戒爲上。這是下中上叁種。
(2)(我增上、世間增上、法增上)于第二種叁法中:爲求棄舍自己不適當的,爲自尊自重而受持的爲「我增上」(戒)。欲求避免世間的批評,欲爲世間尊重及尊重世間而受持的爲「世間增上」(戒)。爲求恭敬大法、爲尊重法而受持的爲「法增上(戒)」(注叁一)。這是我增上等叁種。
(3)(執取、不執取、安息)于第叁種叁法中:如前二種法中所說的依止,因他以愛見而執取,故名「執取(戒)」。若爲良善凡夫之道的資糧,並與諸有學道相應的爲「不執取(戒)」。若與諸有學果及無學果相應的爲「安息(戒)」(注叁二)。這是執取等叁種。
(4)(清淨、不清淨、有疑)于第四種叁法中:諸戒完具不犯罪者,或犯了罪而更忏悔者爲「清淨(戒)」。犯了罪不忏悔的爲「不清淨(戒)」。對于犯罪的事物(對象),犯的那種罪,是否有犯罪的行爲而生疑惑者的戒爲「有疑戒」。是故諸瑜伽者(修行者)應該淨化其不清淨的戒,不對有疑惑的事物而采取行動,並應除其疑惑。這樣他將得到安樂。這是清淨等叁種。
(5)(學、無學、非學非無爭)于第五種叁法中:與四聖道及叁沙門果相應的戒爲「學(戒)」。與阿拉漢果相應的戒爲「無學(戒)」。其余約爲「非學非無學(戒)」。這是學等叁種。
但在「無礙解道」裏把世間衆生的天性也說爲戒。例如說:這是樂戒(樂觀性),這是苦戒(悲觀性),這是爭論戒(好爭論的),這是莊嚴戒(好裝飾的)等。因此在那裏說「有叁種戒,即善戒、不善戒、無記戒」(注叁叁),把善等也作爲叁種戒說。當知像那裏所學的「不善」,與本論所講的戒相等的意義是沒有一種可以相合的,所以本論不取。
是故當依上述的方法而知叁種戒。
(四)(四法)于四法中:
(1)(退分、住分、勝分、決擇分)第一種四法:
親近惡戒者不與持戒的爲友,
無知者不見犯事的過咎,
充滿邪思惟,諸根不防護,
此人必然生起「退分戒」。
悅于此世有戒的成就,
對于業處(定境)無意而精勤,
以戒自滿,更不向上而努力,
這是比庫的「住分戒」成就。
圓滿了戒,更加爲定而努力,
這是比庫的「勝分戒」成就。
不以戒滿足,更爲厭離而努力,
這是比庫「決擇分戒」(注叁四)的成就。
這是退分等四種。
(2)(比庫、比庫尼:未具足、在家)于第二種四法中:製定關于比庫的學處,或者爲比庫尼所製定的學處亦應爲比庫所守護的戒爲「比庫戒」。製定關于比庫尼的學處,或者爲比庫所製定的學處亦應爲比庫尼所守護的戒爲「比庫尼戒」。沙馬內拉、沙馬內莉的十戒爲「未具足戒」。優婆塞、優婆夷的常戒五學處,若可能時增爲十學處,依布薩支爲八學處,此爲「在家戒」(注叁五)。這是比庫戒等四種。
(3)(自然、慣行、活[法
]性、宿因)如北俱盧洲的人們自然而然不會違犯的爲「自然戒」。種族、地方、宗教等各自規定其奉持的條例爲「慣行戒」。「阿難,自從菩薩入母胎之後,那菩薩的母親,對于男子便不起愛欲之念,是爲法性」(注叁六),這樣說菩薩母親的戒爲「法性戒」。其次如大迦葉等清淨有情及菩薩在世世生生的戒爲「宿因戒」(注叁七)。這是自然等四種。
(4)(第四種四法的說明)(別解脫律儀、根律儀、活命遍淨、資具依止)于第四種四法中,世尊說:「此比庫,以別解脫律儀防護而住,止行與行處具足,對于微細的罪過亦見其怖畏,受持學習諸學處」(注叁八),這樣說的戒爲「別解脫律儀戒」。
其次:「彼人眼見色已,不取于相,不取細相。因爲他的眼根若不防護而住,則爲貪、憂、諸惡、不善法所侵入,故彼防護而行道,保護眼根,作眼根律儀。如是耳聞聲已……鼻嗅香已、舌覺味已、身觸所觸已,意知法已,不取于相……乃至意根律儀」(注叁九),這樣說的爲「根律儀戒」。
其次,舍離由于違犯爲活命之因而製定的六種學處(所起的邪命)以及(離棄)由詭詐、虛談、現相、瞋罵示相、以利求利等惡法(注四0)所起的邪命,爲「活命遍淨戒」。
「如理決擇,爲防寒冷應用衣服」(注四一)的表現,是說清淨決擇而後應用四種資具,故名「資具依止戒」。
現在對這第四種四法的句子次第解釋如下:
1.別解脫律儀戒(注四二)
「此」,即于此佛教中。
「比庫」,因爲能見輪回的怖畏,或爲穿著截割破布等的意思,所以他得這樣的通稱,即以別解脫律儀防護(注四叁)由信出家的善男子。
「以別解脫律儀防護」,這裏的別解脫律儀即是學處戒。因爲守護者得以解脫及離惡趣等苦,故名「別解脫」。律儀即防護,是依身語的不犯爲名。別解脫自己便是律儀,所以名爲「別解脫律儀」。以別解脫律儀而防護,爲「以別解脫律儀防護」。「防護」是保持及具備的意思。「住」爲行止之意。
「正行與行處具足」等意義,當知在聖典中已有敘述。即所謂:「正行與行處具足,先說正行,有不正行與正行(注四四)。什麼是不正行?由于身的違犯、語的違犯,身語的違犯,是名不正行(注四五)。亦可說,一切的惡戒爲不正行。茲或有人,(爲了生活的某種目的)以竹布施、以葉布施,或以花、果、盥洗的粉及齒木等布施,或說谄谀語,或說豆湯語(注四六),或以撫愛(撫愛他人的孩子),或爲走使傳訊,或以種種爲佛陀所唾棄的不正當的生活手段以營求其生活,都稱爲不正行。什麼是正行?身不違犯,語不違犯,身語不違犯,是名正行。亦可說一切的戒律儀爲正行,茲或有人,不以竹布施,不以葉、花、果、盥洗之粉及齒木等布施,或不說谄谀語,不說豆湯語,不爲走使傳訊,不以種種爲佛陀所唾棄的不正當的生活手段以營求其生活,都稱爲正行。
次說行處,亦有行處與非行處。什麼是非行處?茲或有人,行于淫女處,或行于寡婦、成年處女、黃門(陰陽男女及宦官)、比庫尼及酒肆之處,或與國王、大臣、外道及外道的弟子等俗人作不適當的交際而住,或與那些對于比庫、比庫尼、優婆塞、優婆夷無信仰、無歡喜、不供泉水(如無水之井不能供給所需)、罵詈讒謗、不欲他們得利益、不欲其適意、不欲其有瑜伽安穩的俗人相依親近往來者,名非行處。什麼是行處,茲或有人,不行于淫女處,……不行于酒肆之處,不與國王……外道的弟子等俗人作不適當的交際而住,或與那些對于比庫……優婆夷有信仰、歡喜、能供泉水(可以滿足需求的)、愛袈娑的光輝、喜比庫等出入、欲比庫等得利益……欲其有瑜伽安穩的俗人相依親近往來者,名爲行處。能夠具足、正具足、達、正達、成就、正成就、圓滿這樣的正行和行處,所以稱爲「正行與行處具足」。
其次當知正行與行處具足也可這樣說:即不正行有身語二種。
什麼是身不正行?茲或有人,在僧衆中,不思尊敬長老比庫,揮開他們沖進去立,沖進去坐,在前面立,在前面坐,在高座坐,用衣纏頭而生,站立說話,揮手說話,諸長老比庫沒有穿履經行,他卻穿履經行,長老在低經行處經行,他在高經行處經行,長老在普通的地上經行。他在經行處經行,或者侵害長老的位置而立,侵占其座位而坐,又拒絕新學比庫于座位之外,在向火的房中不咨詢長老比庫而自添薪火,關閉門戶,在水浴場上亦沖開長老比庫行下去,先下去,沖進去沐浴,先沐浴,沖上來,先上來,進入村落人家,沖進長老比庫而行,在前行。超越長老比庫的前面去行,在家庭主婦和少女們坐在那裏的秘密隱藏的內室,他突然闖入,觸摸小孩子的頭,是名身不正行。
什麼是語不正行?茲或有人,在僧衆中,不思尊敬長老比庫,不咨詢而自說法,解答問題,誦波羅提木叉戒,站立說話,揮手說話,進入村落人家對婦人或少女們這樣說:某名某姓門下有些什麼?有粥嗎?有飯嗎?有硬食嗎(注四七)?我們有什麼喝的呢?有什麼吃的呢?有什麼吞啖的呢?有什麼東西送給我們嗎?像這樣的拉雜空談,名爲語不正行。
其次當知和上面相反的爲正行,如有比庫,尊敬順從長上,具有慚愧、整齊莊嚴的穿著(內衣和外衣)、正當的前進、後退、前視、旁視及屈伸其肢體、眼睛下視、威儀具足,掩護六根門頭,飲食知量,常事醒覺,具備正念正知,少欲知足,常勤精進,對于諸等正行完全誠意恭敬尊重而住,是名正行。如是當知先爲正行。
其次行處:有近依行處,守護行處,近縛行處(注四八)叁種。
什麼是近依行處?具足十論事(注四九)之德的善友爲近依行處。因爲依他可以聞所未聞、已聞的更明白,解決疑惑,矯正意見,安息其心,或者跟他學習可以增信,亦得增長戒、聞、舍、慧,故稱近依行處。
什麼是守護行處?茲有比庫,進入村落行于道上,收縮眼界僅見眼前一尋之地,善加防護而行,不見象(兵),不見馬(兵)、車(兵)、步(兵)、婦女、男人,不看上,不看下,不視四方和四維而行,是名守護行處。
什麼是近縛行處,便是約束其心于四念住中。世尊說:「諸比庫!什麼是比庫行處,什麼是你們的世襲傳承,便是四念住」(注五0)。是名近縛行處。
這樣的正行和行處具足圓滿,故說.「正行與行處具足」。
「對于微細的罪過亦見其怖畏」,便是對于無意而犯的衆學法(注五一)及生起不善心等的微細罪過,亦能見其怖畏。
「受持與學習諸學處」,便是對于任何應當學習的學處都正持學習。
這裏,「以別解脫律儀防護」,是依于人而決定爲說別解脫律儀的。其次「正行與行處具足」等的一切,都是關于如何圓成行道者的戒,當如是爲示行道而說的。
2.根律儀戒.(注五二…
《清淨道論 第一 說戒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