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淨道論 第一 說戒品▪P3

  ..續本文上一頁)

  繼前文之後又說:「彼人眼見色已……」等等,是顯示根律儀戒。

  「彼人」,是指堅持別解脫律儀戒的比庫。

  「眼見色已」,是由于有見色能力的眼識而見色已的意思。然而古人說:「無心故眼不能見色,無眼故心亦不能見色;當(眼)門與所緣(之境)相接的時候,由于以眼淨色爲依止(而起)的心才能見色」。這種說法好象真的爲見的原因論,正如有人(說射箭)說「我以弓射」一樣。是故以眼識見色已便是這裏的正確意義。

  「不取于相」.,便是對于男女相,淨相(可悅相)等而能生起煩惱的一切事相不取著,而止于他真實所見的。

  「不取細相」,便是對于能使煩惱顯現而得通名爲細相的手、足、微笑、大笑、語、視等種種相不生取著,他僅見其所見的真實部分,猶如住在支提山(注五叁)的大帝須長老一樣。

  據說:長老從支提山來阿努羅陀補羅乞食,有一位良家婦女和她的丈夫爭吵了以後,裝飾得像天女一樣美麗,早晨從阿努羅陀補羅城內出來向她的娘家走去,在中途碰見了長老,生顛倒心,向他大笑。當時長老想:「這是什麼」?于是向她一看(看見了她的笑口的牙齒)。便對她的牙骨部分作不淨想,證得阿拉漢果。于是他說:

  看見了她的齒骨,

  隨念于以前所修的不淨之想,

  長老就站在那裏,

  證得了阿拉漢果。

  這時,她的丈夫亦從同一路上追尋而來,看見了長老問道:「尊者,你看見什麼婦女清淨道論嗎?」長老說:

  我不知道是男是女,

  向這路上走去,

  但見一堆骨聚,

  行于這平平的大路。

  「因爲他的眼根若不防護」,是說因爲不以念之窗防護眼根及關閉眼門的人,便爲貪等法所侵入所系縛。「彼防護而行道」,是說以念窗關閉他的眼根而行道。若能如是行道者,即名「保護眼根,作眼根律儀」。

  僅在眼根中,實無任何律儀或不律儀可說,在眼淨色所做亦無有念或妄念生起。當所緣之色現于眼前之時,經過(注五四)有分(識)二次生滅之後,便起了唯作意界的轉向作用,經過一生滅之後,便有眼識的見的作用,自此有異熟意界的領受作用,其次有異熟無因意識界的推度作用,其次有唯作無因意識界的確定作用,經過一生滅之後,便起速行的作用了。這裏在有分,轉向(乃至確定)等的任何作用階段都沒有律儀或不律儀可說。但在速行的剎那,如果生起惡戒,或妄念、無智、無忍、懈怠,便爲不律儀。如是發生而說他爲眼根不律儀。

  何以故,因爲那時眼門沒有守護了,則有分與轉向等的路線(注五五)亦無守護。譬如城市的四門若無守護,雖然城內的家門、倉庫、內室等善加守護,但城中的一切財貨實無保障,因諸盜賊可從城門而入市內恣其所欲而作故。同樣的,如果在速行的階段起了惡戒等,則那時成爲不律儀,眼門便無守護,于是有分及轉向等的路線亦無守護了。若在速行時生起戒等,則眼門有了守護,于是有分及轉向等的路線也有了守護。譬如城門若能善加守護,雖然城裏的家門沒有守護,但市內的一切財貨亦善能保障,因爲城門緊閉沒有盜賊可以進去了。同樣的,若在速行的階段生起戒等,則眼門有所守護,于是有分及轉向等的路線也有守護了。故在速行的剎那而生起律儀,名爲眼根律儀。

  「耳聞聲已」等其義亦爾。

  如是當知業已略說以回避取著色等煩惱隨縛相爲特相的根律儀戒。

  3活命遍淨戎(注五六)

  今于根律儀戒之後而說活命遍淨戒。「爲活命之因而製定的六種學處」如下:「(一)惡欲者(注五七),爲欲所敗者,爲活命因及活命原由,實無所得而說得上人法(注五八),犯(第四)波羅夷罪。(二)爲活命因及活命原由而作媒介者,犯(第五)僧殘罪。(叁)爲活命因而如是公開的說:『住在某精舍中的那位比庫是阿拉漢』,犯偷蘭遮罪(舍墮)。(四)爲活命因及活命原由,無病比庫,爲了自己而用意令作美味而食者,犯(第叁十九)單墮罪。(五)爲活命因及活命原由,無病比庫尼,爲了自己而用意令作美味而食者,犯(第叁)悔過罪。(六)爲活命因及活命原由,無病,但爲了自己而用意令作湯或飯而食者,犯惡作罪」。這便是製定的六學處。

  「詭詐」等,在聖典中這樣的解釋:「什麼是詭詐?即爲利養、恭敬、名譽所執著的惡欲者、爲欲所敗者,所謂以拒絕資具,或以迂回之說,或以威儀的裝束,做作,矯飾,颦眉,蹙額,詭詐,虛僞,欺詐,是名詭詐。

  什麼是虛談?即爲利莨、恭敬、名譽所執著的惡欲者、爲欲所取敗者,對于他人無問談、虛談、極虛談、贊虛談、極贊虛極、纏絡語、極纏絡語、舉說、極舉說、隨愛語、谄谀、豆湯語、養育狀,是名虛談。

  什麼是現相?即爲利養、恭敬、名譽所執著的惡欲者、爲欲所敗者,對于他人示相、示相業、暗示、暗示業、迂回談、曲折說,是名現相。

  什麼是瞋罵示相?即爲利養、恭敬、名譽所執著的惡欲者、爲欲所敗者,對于他人怒罵、侮蔑、呵責、冷語、極冷語、嘲笑、極嘲笑、惡口、極惡口、惡宣傳、陰口,是名瞋罵示相。

  什麼是以利求利?即爲利養、恭敬、名譽所執著的惡欲者、及爲欲所敗者,將此處所得之物拿到彼處,或將彼處所得之物拿到此處,如是以(甲)物而希求、貪求、遍求、希望、貪望、遍望于(乙)物,是名以利求利」。

  當知這些聖典文句亦有如下的意義。先釋關于詭詐的一節:「利養恭敬名舉所執著者」,是執著希求于利養恭名譽的意思。「惡欲者」,是無道德而欲示其有道德者。「爲欲所敗者」,是爲欲所擊敗而被征服的意思。此後的拒絕資具、迂回之說、假肅威儀的叁種詭詐之事,因爲是來自『大義釋』,所以現在來顯示此叁事也用所謂拒絕資具等開始而加以說明。

  茲有欲以衣服等作布施者,他(比庫)的心裏雖然很想那些東西,但因本于他的惡欲而加以拒絕,等到知道了諸居士業已笃信自己,並具他們屢屢這樣說:「啊!尊者少欲,不欲接受我們的任何東西,如果他能接受一點什麼,實爲我們的極大功德」,于是用種種方法去表示爲了憐憫他們的願望而接受他拿來的上等的衣服等物。以後便使居士們驚喜,甚至用車輛運東西來供養了。當知是名拒絕資具詭詐事。即如『大義釋』中說:「什麼稱爲拒絕資具詭詐事?今有居士,邀請比庫,以衣服、飲食、住所、醫藥作供養,然彼惡欲者,爲欲所取者,因爲欲求更多的衣服......等,所以拒絕接受他們所施的衣服、飲食、住所及醫藥,而且這樣說:『沙門爲什麼要用高價衣服?最適合于沙門的是從墳墓、垃圾堆或店前拾集所棄的碎布來僧團梨衣穿。沙門爲什麼要用上等的飲食?最適合于沙門的是以生乞一團之食來維持其生命。沙門爲什麼要用上等的住所?最適合于沙門的是在樹下或露地而住。沙門爲什麼要用高貴的醫藥?最適合于沙門的是用牛的尿或一片诃梨果作藥品』。于是他便穿粗糙的衣服,吃粗糙的飲食,受用粗糙的住,受用粗糙的醫藥。使居士們知道了他這樣說:『此沙門爲少欲知足者,隱居者,不與衆雜住者,勤精進者,頭陀行者』。如是他們便常常邀請而供以衣服等受用之物。他便這樣說:『具信善男子,叁事現前,必生多福,即有信現前,有所施之物現前,有應施之人現前,具信善男子必生多福。你們便是有信者有所施之物在此,又有我是受者。如果我不接受你們的,你們便無福德了。然而我實不需此等東西,但爲憐憫你們,只好收受了』。此後則許多衣服、飲食、住所、醫藥也都收受了。誰是這樣颦眉、蹙額、詭詐、虛僞、欺詐的,便是稱爲拒絕資具的詭詐事」。

  惡欲者爲欲表示自己證得上人法,用種種的說法而令人驚喜,稱爲迂回之談的詭詐事。即所謂:「什麼稱爲迂回之談的詭詐事?今有惡欲者、爲欲所敗者,欲求人們恭敬,假依聖人的法語作如是說:『穿這樣衣服的沙門,則爲一大有能力者。用這樣的缽、銅碗、水瓶、濾水囊、鑰、帶、履等的沙門爲一大有能力者。有這樣的和尚、阿阇梨,同一和尚同一阿阇梨的朋友、知己、同伴的沙門,爲一大有能力者。住這樣的和尚、阿阇梨,同一和尚同一阿阇梨的朋友、知己、同伴的沙門,爲一大有能力者。住這樣的精舍、半邊屋(僅蓋半邊的)、臺觀(築于高處而方形的)、大廈(一種長而有上層房室的大廈)、石窟(自然的)、洞穴(人造而有門的)、小屋、重閣、望樓(可瞭望的)、圓屋(多角形的)、長屋(僅有一堂一門的長屋)、集會所、假屋(臨時蓋的房屋或禮堂等)、樹下,則彼沙門實爲一大有能力者』。或者此等爲惡所染者,屢屢颦蹙、大事欺詐、饒舌不已,故意說些甚深、秘密、微妙、隱微、出世間、空相應的議論,然後連接他的議論而假以口頭恭敬于人說:『這樣的沙門,實已得住禅定』。像這樣颦眉、蹙額、詭詐、虛僞、欺詐的,便稱爲迂回之談的詭詐事。

  其次惡欲者爲求恭敬,假以威儀令人驚異,便是假肅威儀詭詐事。即所謂:「爲什麼稱爲威儀詭詐事?今有惡欲者,爲求恭敬,並以爲如此做法可能獲得人們的恭敬,便假肅行、住、坐、臥,好象有深切願求(聖果)似的行、住、坐、臥,又好象深入叁摩地似的行、立、坐、臥,或者故意在人們看見的地方修禅定,像這樣作威儀的園束,做作、矯飾、颦眉、蹙額、詭詐、僞、欺詐,便稱爲威儀詭詐事」。

  這裏的「稱爲拒絕資具」,是所謂拒絕資具或者僅以名爲拒絕資具的意界。「迂回之說」是用近乎說法的意思。「威儀」即四威儀(行住坐臥)。「裝束」是預先的布置或尊重的布置。「做作」是形式的布置。「矯飾」是加以完善布置(裝模作樣)而令人喜樂的狀態。「颦眉」、爲了表示他是高度的精勤而故作颦眉之狀及收縮其嘴臉。常作颦蹙的狀態爲「蹙額」。「詭詐」爲欺騙。詭詐的製造爲「虛僞」。作詭詐的狀態爲「欺詐」。

  對于「虛談」的解釋:「無問虛談」,…

《清淨道論 第一 說戒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