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前文之后又说:「彼人眼见色已……」等等,是显示根律仪戒。
「彼人」,是指坚持别解脱律仪戒的比库。
「眼见色已」,是由于有见色能力的眼识而见色已的意思。然而古人说:「无心故眼不能见色,无眼故心亦不能见色;当(眼)门与所缘(之境)相接的时候,由于以眼净色为依止(而起)的心才能见色」。这种说法好象真的为见的原因论,正如有人(说射箭)说「我以弓射」一样。是故以眼识见色已便是这里的正确意义。
「不取于相」.,便是对于男女相,净相(可悦相)等而能生起烦恼的一切事相不取着,而止于他真实所见的。
「不取细相」,便是对于能使烦恼显现而得通名为细相的手、足、微笑、大笑、语、视等种种相不生取着,他仅见其所见的真实部分,犹如住在支提山(注五三)的大帝须长老一样。
据说:长老从支提山来阿努罗陀补罗乞食,有一位良家妇女和她的丈夫争吵了以后,装饰得像天女一样美丽,早晨从阿努罗陀补罗城内出来向她的娘家走去,在中途碰见了长老,生颠倒心,向他大笑。当时长老想:「这是什么」?于是向她一看(看见了她的笑口的牙齿)。便对她的牙骨部分作不净想,证得阿拉汉果。于是他说:
看见了她的齿骨,
随念于以前所修的不净之想,
长老就站在那里,
证得了阿拉汉果。
这时,她的丈夫亦从同一路上追寻而来,看见了长老问道:「尊者,你看见什么妇女清净道论吗?」长老说:
我不知道是男是女,
向这路上走去,
但见一堆骨聚,
行于这平平的大路。
「因为他的眼根若不防护」,是说因为不以念之窗防护眼根及关闭眼门的人,便为贪等法所侵入所系缚。「彼防护而行道」,是说以念窗关闭他的眼根而行道。若能如是行道者,即名「保护眼根,作眼根律仪」。
仅在眼根中,实无任何律仪或不律仪可说,在眼净色所做亦无有念或妄念生起。当所缘之色现于眼前之时,经过(注五四)有分(识)二次生灭之后,便起了唯作意界的转向作用,经过一生灭之后,便有眼识的见的作用,自此有异熟意界的领受作用,其次有异熟无因意识界的推度作用,其次有唯作无因意识界的确定作用,经过一生灭之后,便起速行的作用了。这里在有分,转向(乃至确定)等的任何作用阶段都没有律仪或不律仪可说。但在速行的剎那,如果生起恶戒,或妄念、无智、无忍、懈怠,便为不律仪。如是发生而说他为眼根不律仪。
何以故,因为那时眼门没有守护了,则有分与转向等的路线(注五五)亦无守护。譬如城市的四门若无守护,虽然城内的家门、仓库、内室等善加守护,但城中的一切财货实无保障,因诸盗贼可从城门而入市内恣其所欲而作故。同样的,如果在速行的阶段起了恶戒等,则那时成为不律仪,眼门便无守护,于是有分及转向等的路线亦无守护了。若在速行时生起戒等,则眼门有了守护,于是有分及转向等的路线也有了守护。譬如城门若能善加守护,虽然城里的家门没有守护,但市内的一切财货亦善能保障,因为城门紧闭没有盗贼可以进去了。同样的,若在速行的阶段生起戒等,则眼门有所守护,于是有分及转向等的路线也有守护了。故在速行的剎那而生起律仪,名为眼根律仪。
「耳闻声已」等其义亦尔。
如是当知业已略说以回避取着色等烦恼随缚相为特相的根律仪戒。
3活命遍净戎(注五六)
今于根律仪戒之后而说活命遍净戒。「为活命之因而制定的六种学处」如下:「(一)恶欲者(注五七),为欲所败者,为活命因及活命原由,实无所得而说得上人法(注五八),犯(第四)波罗夷罪。(二)为活命因及活命原由而作媒介者,犯(第五)僧残罪。(三)为活命因而如是公开的说:『住在某精舍中的那位比库是阿拉汉』,犯偷兰遮罪(舍堕)。(四)为活命因及活命原由,无病比库,为了自己而用意令作美味而食者,犯(第三十九)单堕罪。(五)为活命因及活命原由,无病比库尼,为了自己而用意令作美味而食者,犯(第三)悔过罪。(六)为活命因及活命原由,无病,但为了自己而用意令作汤或饭而食者,犯恶作罪」。这便是制定的六学处。
「诡诈」等,在圣典中这样的解释:「什么是诡诈?即为利养、恭敬、名誉所执着的恶欲者、为欲所败者,所谓以拒绝资具,或以迂回之说,或以威仪的装束,做作,矫饰,颦眉,蹙额,诡诈,虚伪,欺诈,是名诡诈。
什么是虚谈?即为利莨、恭敬、名誉所执着的恶欲者、为欲所取败者,对于他人无问谈、虚谈、极虚谈、赞虚谈、极赞虚极、缠络语、极缠络语、举说、极举说、随爱语、谄谀、豆汤语、养育状,是名虚谈。
什么是现相?即为利养、恭敬、名誉所执着的恶欲者、为欲所败者,对于他人示相、示相业、暗示、暗示业、迂回谈、曲折说,是名现相。
什么是瞋骂示相?即为利养、恭敬、名誉所执着的恶欲者、为欲所败者,对于他人怒骂、侮蔑、呵责、冷语、极冷语、嘲笑、极嘲笑、恶口、极恶口、恶宣传、阴口,是名瞋骂示相。
什么是以利求利?即为利养、恭敬、名誉所执着的恶欲者、及为欲所败者,将此处所得之物拿到彼处,或将彼处所得之物拿到此处,如是以(甲)物而希求、贪求、遍求、希望、贪望、遍望于(乙)物,是名以利求利」。
当知这些圣典文句亦有如下的意义。先释关于诡诈的一节:「利养恭敬名举所执著者」,是执着希求于利养恭名誉的意思。「恶欲者」,是无道德而欲示其有道德者。「为欲所败者」,是为欲所击败而被征服的意思。此后的拒绝资具、迂回之说、假肃威仪的三种诡诈之事,因为是来自『大义释』,所以现在来显示此三事也用所谓拒绝资具等开始而加以说明。
兹有欲以衣服等作布施者,他(比库)的心里虽然很想那些东西,但因本于他的恶欲而加以拒绝,等到知道了诸居士业已笃信自己,并具他们屡屡这样说:「啊!尊者少欲,不欲接受我们的任何东西,如果他能接受一点什么,实为我们的极大功德」,于是用种种方法去表示为了怜悯他们的愿望而接受他拿来的上等的衣服等物。以后便使居士们惊喜,甚至用车辆运东西来供养了。当知是名拒绝资具诡诈事。即如『大义释』中说:「什么称为拒绝资具诡诈事?今有居士,邀请比库,以衣服、饮食、住所、医药作供养,然彼恶欲者,为欲所取者,因为欲求更多的衣服......等,所以拒绝接受他们所施的衣服、饮食、住所及医药,而且这样说:『沙门为什么要用高价衣服?最适合于沙门的是从坟墓、垃圾堆或店前拾集所弃的碎布来僧团梨衣穿。沙门为什么要用上等的饮食?最适合于沙门的是以生乞一团之食来维持其生命。沙门为什么要用上等的住所?最适合于沙门的是在树下或露地而住。沙门为什么要用高贵的医药?最适合于沙门的是用牛的尿或一片诃梨果作药品』。于是他便穿粗糙的衣服,吃粗糙的饮食,受用粗糙的住,受用粗糙的医药。使居士们知道了他这样说:『此沙门为少欲知足者,隐居者,不与众杂住者,勤精进者,头陀行者』。如是他们便常常邀请而供以衣服等受用之物。他便这样说:『具信善男子,三事现前,必生多福,即有信现前,有所施之物现前,有应施之人现前,具信善男子必生多福。你们便是有信者有所施之物在此,又有我是受者。如果我不接受你们的,你们便无福德了。然而我实不需此等东西,但为怜悯你们,只好收受了』。此后则许多衣服、饮食、住所、医药也都收受了。谁是这样颦眉、蹙额、诡诈、虚伪、欺诈的,便是称为拒绝资具的诡诈事」。
恶欲者为欲表示自己证得上人法,用种种的说法而令人惊喜,称为迂回之谈的诡诈事。即所谓:「什么称为迂回之谈的诡诈事?今有恶欲者、为欲所败者,欲求人们恭敬,假依圣人的法语作如是说:『穿这样衣服的沙门,则为一大有能力者。用这样的钵、铜碗、水瓶、滤水囊、钥、带、履等的沙门为一大有能力者。有这样的和尚、阿阇梨,同一和尚同一阿阇梨的朋友、知己、同伴的沙门,为一大有能力者。住这样的和尚、阿阇梨,同一和尚同一阿阇梨的朋友、知己、同伴的沙门,为一大有能力者。住这样的精舍、半边屋(仅盖半边的)、台观(筑于高处而方形的)、大厦(一种长而有上层房室的大厦)、石窟(自然的)、洞穴(人造而有门的)、小屋、重阁、望楼(可瞭望的)、圆屋(多角形的)、长屋(仅有一堂一门的长屋)、集会所、假屋(临时盖的房屋或礼堂等)、树下,则彼沙门实为一大有能力者』。或者此等为恶所染者,屡屡颦蹙、大事欺诈、饶舌不已,故意说些甚深、秘密、微妙、隐微、出世间、空相应的议论,然后连接他的议论而假以口头恭敬于人说:『这样的沙门,实已得住禅定』。像这样颦眉、蹙额、诡诈、虚伪、欺诈的,便称为迂回之谈的诡诈事。
其次恶欲者为求恭敬,假以威仪令人惊异,便是假肃威仪诡诈事。即所谓:「为什么称为威仪诡诈事?今有恶欲者,为求恭敬,并以为如此做法可能获得人们的恭敬,便假肃行、住、坐、卧,好象有深切愿求(圣果)似的行、住、坐、卧,又好象深入三摩地似的行、立、坐、卧,或者故意在人们看见的地方修禅定,像这样作威仪的园束,做作、矫饰、颦眉、蹙额、诡诈、伪、欺诈,便称为威仪诡诈事」。
这里的「称为拒绝资具」,是所谓拒绝资具或者仅以名为拒绝资具的意界。「迂回之说」是用近乎说法的意思。「威仪」即四威仪(行住坐卧)。「装束」是预先的布置或尊重的布置。「做作」是形式的布置。「矫饰」是加以完善布置(装模作样)而令人喜乐的状态。「颦眉」、为了表示他是高度的精勤而故作颦眉之状及收缩其嘴脸。常作颦蹙的状态为「蹙额」。「诡诈」为欺骗。诡诈的制造为「虚伪」。作诡诈的状态为「欺诈」。
对于「虚谈」的解释:「无问虚谈」,…
《清净道论 第一 说戒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