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薩迦世系史▪P18

  ..續本文上一頁密訣。如是之上師于五十六歲的陰土豬年(1239年)陰曆十二月十二日明見清淨相,明見上師和本尊無別,對衆人說:“州的法主(指薩迹班智達)是真正的佛陽,要毫無疑惑地敬信8戴。”隨即于拉堆繹吉多准絨之吉祥山去世。遺言說:“我之J體要火化于帕吉雪之巅,我的子孫後代將有管轄國土之因緣。”衆人遂照此遺囑而辦。一些人說:“桑擦之母是達日絨地方人,家族賢善,父親名叫桑吉覺色。她所生的兒子即象擦索南堅贊。所以認爲法王薩班與索南堅贊爲一母所生是錯誤的,因爲法王班不是桑擦。”傑尊著的《喀仁傑波校訂之史籍》中未說他懷是同母。因此,說明他們是同一母親所生。

  注授:

  [1]叁摩地,亦稱等持,佛家所說一種定名,由此定力身心維持安樂平等。

  [2]楞禮字,古印度文之一種。

  [3]蘭劄字,古印度天城體梵文字母。七世紀時,吞米。布紮即據此字體造成藏文的楷書字形。

  [4]大小五明,大五明指內明(佛教哲學)、因明(佛教邏輯)、聲明(音韻學)、醫方明(醫學)、工巧明(工藝學);小五明指詩詞、修辭、韻律、歌舞、星算。

  [5]擇期,藏曆根據日圭七分影等占蔔未來吉凶的算洗。

  [6]增上慢,宗教之七慢之一。七怪爲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和邪慢。

  [7]《聲明集分論》,這是一部集合聲明學重要部分的著作。公元前叁、四百年時由印度大師薩巴達瓦瑪著。薩巴達瑪,藏語譯作頓貝廓恰。後有人誤其著者爲旺秋廓恰。

  [8]《集量七注》,古印度因明家法稱發揚陳那所著《集量論》的七部注釋。即《釋量論》、《定量論》、《理滴論》、《因滴論》、《關系論》、《悟他論》和《诤理論》。前叁部釋因明之本體,後四部釋因明之組成部分,故有叁本四支之稱。

  [9]法稱爲印度佛學家,他主要活動在公元七世紀,是陳那的再傳弟子。其關于因明的著作主要有解釋除那《集量論》的七部注疏。

  [10]龍樹,又譯爲龍猛,龍勝。約爲公元二世紀人,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觀學派創始人。青年時爲著名婆羅門學者。後皈依佛法,精通叁藏;並大力宏揚佛法,使大乘般若性空學說風靡全印度。其主要著作有《中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回命論》等。藏傳佛教格魯派的教義就是源于中觀論。

  [11]八觀察,即:察地、察寶、察衣、蔡樹、察男人、察女人、察馬、察象。

  [12]五曜,即金、木、水、火、土。

  [13]桑耶寺,在今山南禮囊縣境內,八世紀中,唐代藏工赤松攝贊和印度佛學家希瓦措、白瑪迥奈等叁人仿照印度古廟奧達那達布日寺之形式揉合漢藏印度的建築風格于一體,共同倡建。曾幾度遭火災,均經修複。十一世紀中,原來流亡康青各地的僧徙,重返西藏,聚居來那寺,形成爲甯瑪派的主寺。

  [14]噶當派,該派由阿底峽弟子仲敦巴所創,是十一世紀葉西藏佛教中興時期主流。噶當派是以顯宗的修習爲主的,修習的經典主要有《噶當六論》和《噶當七寶》等。

  [15]希解派,十二世紀初,印度佛學家達巴桑傑入藏書首創。以修行般若經義斷除生死涅案一切苦惱命名的佛教派系名。

  [16]羅?,亦稱黃幡星,占星算中所說九精靈之一。神女說此星形鳄魚之頭,能銜食日月。

  [17]《現觀莊嚴論》,爲慈氏所著,爲慈氏五論之一。這部書著重價“定”學,共分八品,前叁品解釋境,即學佛的人應乙次四品解釋行,即學佛的人應修之行;後一品解釋果,即即學佛的人最後證得的果。依戰佛的次第。講般若波羅密多之教義。

  [18]五無間業,亦稱五無間罪,即弑父,弑母,殺阿羅漢,破僧和合及惡心出佛身血。

  [19]噶當派,“噶當”一詞乃以其所傳教法之特征命名。“噶”譯爲教,教即教言,指一切顯密經論;“當”譯爲教誡、教授,意爲對僧徒修習的指導。該派淵源阿底峽,以經教爲修學指示。故稱噶當。其弟子仲敦巴于1057年創建熱振寺,依此爲道場,創立噶當派。該派是十一世紀中葉興起的一教派。

  [20]此爲一部醫學論著,所謂八支是藏醫源流體系中所分蔔臺療法即病體。小兒病。婦女病、鬼病、瘡傷、中毒、延壽和補陽。

  [21]十法行,即繕寫、供養、布施、聽聞、朗誦、記憶、默念、思維和修習。

  [22]喬答摩,是古印度一氏族名,釋這牟尼即由于共族;故佛書有時稱釋這牟尼俗名爲喬答摩。此處即指釋這牟尼。

  [23]菩提金剛座,即釋迎牟尼證黨成道的古印度菩提乙伽耶城。

  [24]逾繕那,古印度長度單位名。五尺爲弓,五百弓爲一具盧舍,八具盧舍爲爲一逾繕那,約合二十六市裏多。

  [25]芒隅吉宗帕巴哇底寺,今在西藏吉隆縣境內,此寺內放有一尊用尼泊爾南境産的旃檀樹造的哇底觀音菩薩像,故此寺哇底寺。

  [26]贊頌明論,古印度婆羅門所傳四種經典(即祠祀明論、贊頌明論、歌詠明論)之一。

  [27]十力,即處非牧智力、自業智力、種種及解智力、種科界智力、根勝劣智力、偏趣行智力、靜慮解脫等特等至智力、”今街企智力、生智力和漏盡智力。

  [28]世親大師,又譯作天親或空親,是無著的同母異兄弟,原宗小乘佛教,後改宗大乘佛教。他是幫助無著弘揚唯識論派的重要人物,他的代表著作是《俱舍論》。

  [29]食子,朵瑪。由糌粑捏成以供神施鬼的食品。

  [30]這份诏書在《薩迦班智達傳》的19-20頁也有錄文,字句有所不同。

  [31]《聖者尤樹之中觀論》,爲龍樹所著,後由秦鸠摩羅什議譯,共四卷。據稱有五百頌。實際爲四百四十六頌。內容2要講“緣生性空”和“八不中道”的大乘佛教中觀學說。注別多,主要有印度清辯署,唐波羅頗密多羅漢譯《般若燈論釋》,五卷;印度安慧著,宋惟淨等漢譯《大乘中觀釋論》十八卷等。

  [32]以下括號中之注釋皆爲原書之注。

  [33]黎域,今在甘肅省蕭南裕固族自治縣,古藏文曆史書籍稱此爲“黎域”。

  [34]西夏,從吐蕃時期起,藏文史籍中一直用“minyag”、“mignyags”或“mignyag”等詞來稱西夏。漢文史籍中,唐代稱其爲“弭藥”;宋代稱爲西夏、大夏或夏,也有稱其爲“木內”;元代漢又將“minyag”直譯作“西夏國”;明代將“minyag”音譯作“迷娘”、“母納”、或“河西”;清代則稱之爲“穆納”或“密納克”。以後則稱爲“木雅”。

  [35]蠻子,藏文史書稱南宋地區爲“蠻子地區”。

  [36]也裏可溫,意爲有福德之人,是對基督教長老的未呼.元代傳入中國的基督教被稱爲也裏可溫教。

  [37]四法印,即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和涅?寂靜。

  [38]四身,即自性身、智慧法身、受用報身和變化身。

  [39]五智,佛教用語。據不空所譯《菩提心論》及日本空海《秘藏記》等載,密教大日如來有五種智慧:

  (1)法界體性智(也作“清淨法界智”),第九識庵羅識從有漏轉爲無漏時所得之智慧。“法界,差別義”,指萬有世界;謂語此智與法界之體性(即六大)相契合之智。

  (2)大圓鏡智,第八識阿賴耶識從有漏轉爲無漏時得所的智慧;謂能顯現世界萬象如大圓鏡,故名。

  (3)平等性智。稱第七識末那識從有漏轉爲無漏時所得之智,因此智視世界萬法平等無差別。

  (4)妙觀察智,第六意識從有漏轉爲無漏時所得之智,由此智妙觀萬法,明知善惡。

  (5)成所作智,眼等五識從極漏轉無漏時所得之智,由不得此智可成就自利利他之事業。

  [40]十地,佛教用語,大乘菩薩十地,是菩薩修行的十個階位。即歡喜地、無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和法雲地。

  [41]阿賴耶識,爲八識之一。八識是瑜伽行派和法相宗五位法中的心法。也指就人的認識作用所分的眼褒、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末那識、意識和阿賴耶識八個識體。

  [42]指涼州。

  [43]指闊端。

  [44]達魯花赤,蒙古管理軍民事務的高級行政官員。

  [45]鬥诤時,佛書說人世間的法、財、欲、樂(即道德、財富、享受和安樂)四者之中, 只能具備其一的時代。此時代爲戰亂紛起的時代,期間爲四十叁萬二千年,有釋迦牟尼佛出世。

  [46]喇嘛傑尊巴,指法王薩班。

  [47]诃黎勒,是一種藥用植物,俗名藏青果。

  

《薩迦世系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