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共的敬信感戴而所講的“能知將一切佛教用四面道串起來的,這只有我的上師了。”一樣,宗喀巴大師所講的將顯密所攝的一切教法,歸納爲全不相違,是一個補特伽羅成佛之道的本體和其輔助的如此道理,較覺沃大尊者所講尤極明顯,且無更勝此師
顯揚佛教精華之情。
所以,對此圓滿無誤的文殊怙主洛桑紮巴之教法大寶,就應當生起猛勵的勝解信,回心轉意,盡己所能,付諸實行。縱然是諸當前真正不能行者,也必須以想著何時會成爲一個能那樣修行者而發願和爲此而奮力集積資糧、淨治罪障等一切之門,爲心識中能盡量中下正道一分堅實習氣而精進。
如是亦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講道:“是故,應當依止善依怙,于一切佛經皆是一個補特伽羅成佛之緣的所有道理,令起定解。諸現能修者,即當修習;諸現未能實進止者,亦不應以自未能正行而爲理由,即便棄舍。應當作是想:願于何時如是等,由趣遮之門,現修學耶。遂于其因,集積資糧、淨治罪障、廣發正願。以是不久,漸漸增長智慧能力,于彼一切悉能修學。”
由此看來,于此雪域之境,在祖孫叁法王①時代正法開始,仰仗師君叁尊②和諸得成就的澤師與班智達等的盛恩大德,使顯密所攝的佛教大寶光顯如日。然而,由于到了濁世末劫,多數後人對于顯密的講經修道,聞思修等唯成片面;且智能極釋,故而,未見全部佛教之樞要,
因此有的人愛重小乘道,而不喜大乘;有的人自诩爲大乘人,將聲聞之行,說成無必要;有的人唯求波羅密多道,除了聞思其經義外,不喜密咒的修行,有的人進入密乘道,而將波羅密多道說成無必要等;將顯密二乘執爲如寒熱相違。這如《遍攝一切研經》中所講:“若于佛語分別善惡、應不應理、是爲聲聞、是爲獨覺菩薩而說,皆是謗法。”
又如《菩提道次第廣論》所講:“若未獲得如是知解,于一類法獲得一分相似的決定,便謗諸余。特于上乘,若生發工種相似的勝解,則如其次第遂謗舍下乘法藏與諸度彼岸,並于密乘也會謗舍下叁部等。故成爲造集關系極大又甚易生起和異熟極重之謗法的深厚業障;”即是將那種把佛語有的執爲成佛的方便,有的執爲成佛的障爵,並以優劣的差別
① 祖孫叁法王:西藏曆史學家稱松贊子布、赤松德贊和熱巴堅叁位藏王的總名。
② 師君叁尊,藏史上對靜命、蓮花生和赤松德贊叁人的總稱。
和分別宗派的偏私,對內道佛教其他派別進行歧視和咒罵等,也說成是嚴重的謗法之業。所以,宗喀巴大師早從無量劫前就發願弘揚此妙道,並遵照佛與佛子特別一致贊美的大志之義,出世于此雪域之境,無余消除了對佛教的不解和邪分別之汙垢,如煉剪磋磨的純金,毫無混雜地闡明了一切顯密之道,將大小乘的一切樞要皆彙歸爲一個補特伽羅成佛之道,通達了一切教法皆爲無違和將全部 佛經現爲教授之理的這個爲佛所喜歡的圓滿妙道之無垢教規,便是吉祥無匹日沃噶甘派之無上宗規的差別法。
如是,一切智•章嘉茹比多吉講道:“是故,大師從律儀細分實行以上,到諸大教派之間;從密法的曼陀羅儀軌及修行細處以上,到本續諸大疏之間,其全部中任何一處,均未沾染輕率及妄造的過犯,務必契合各個派別的諸開宗者班智達和成就者的密意,複又務必契合如來的教言,即每一最細微要處亦必以多種教理,觀察抉擇,給以決定,並以此理使得一切教法不但無自相違,而且是互相輔助,作爲一個補特伽咒成佛之助緣。
大師任持宏廣條教之講說與實修,如此殊勝之史迹,不但雪域之前賢誰都未曾得有,如天竺聖地之聖者龍樹亦不能過之。這是可以用無垢的正理來證成的。”依據此情,他宗派之公正而具足智慧的大德達倉澤師喜饒仁欽講道:
“北方精通詞者少,
更少于義斷增益,
修教義者唯僅有,
禮汝此叁究竟尊;
一類離理立教派,
一類離教僅似理,
無邊佛經以教理,
唯汝善辨我頂禮;
一類重律舍密宗,
一類信密破戒律,
無邊佛教不相違,
禮汝善巧圓修持;
重顯以密爲欲法,
重密以顯爲空言,
顯密不具難成佛,
汝見如此我頂禮;
有以細行破見地,
有以高見棄舍行,
見行現爲輔助義,
汝特教導我頂禮;
一類重講諷毀修,
一類重修謗經教,
禮汝闡明以講修,
守持教證正法理;
顯密無邊密乘勝,
續部無邊無上勝,
二次無邊幻身勝,
禮汝前無妙釋藏;
總之無余能仁教,
皆以講修廣顯揚,
雪域一切持教師,
皆禮汝該永贊尊。”
等所講的這些,都是充分觀察了宗喀巴師的正論宗旨,對如實遵照佛的密意,無誤地闡明顯密的諸最極甚深而細微的特難解要點,生起了真實信仰,全非附合與曲解等,而是以自然照實直說之門所作的贊美。大師迦瑪•米覺多吉①講道:
“于此北方將佛教,
大都唯在邪行時,
正做整饬宗喀巴,
我贊日沃噶丹派。”
妙吉祥講道:
“汝複特別又,
常賜龍樹規善說,
空前守持中觀見,
贊宗喀巴噶丹派。”
此外,還有博朵班欽•巧勒南傑(廣勝)、迦瑪•德辛協巴(如來)②、薩桑•瑪底班欽和竹巴•白瑪噶布(白蓮)③等其他宗派的諸智慧無匹的賢哲們也對宗喀巴大師賢正善良之法,從內心生起了不變的倍奉,故而撒發出了諸多贊美的妙花,皆如其他典籍中所講,特別是普照五世DL喇嘛講道:
“希有事迹具淨戒,
大志大雄菩薩行,
樂空二次瑜伽行,
願遇洛桑大師教。”
① 迦瑪•米覺多吉;(1507—1554)。遵瑪巴是噶舉派中的一個支系。米覺多吉是迦瑪黑帽系活佛第八世。
② 迦瑪,德辛協巴:本名曲貝藏布。(138口1415)。明代迦瑪噶舉派黑帽系第五世活佛。明史載其于永樂五年奉成祖命,建普度齋于南京靈谷寺,薦福于洪武帝後,受封如來DB法王,賜玉印。
③ 竹巴•白瑪噶布:噶舉竹巴派中一位有學識的人。是噶舉竹巴系熱隆寺活佛第四輩。
如此等所講,這個文殊怙主洛桑的教法、吉祥無匹日沃噶丹派的宗規,全如一切佛經的總集叁藏或藏文解釋之理,以見、修、行叁者之門,毫無混雜而最極清淨,特別是外如實任持《律經》所講的清淨威儀之規噶當派的純正行迹,內修共同的利他菩提心和不共道二次第的心要——樂空無別的叁摩地甚深瑜伽等,將顯密的全部教法之實修,合爲一體,故成爲佛教之究竟心要。
複次,叁時十方之一切佛的所有願望和事業,唯是利益有情。因此,成爲叁種姓化機之利的圓滿而無誤的方便,就唯是宗喀巴大師的這個無垢的教規,除此別無余者。所以,我等在此修行正法的一切逆緣悉皆遠離,一切順緣全都完備的圓滿妙身已得之時,就應當以意樂和加行二者,如理依止妙乘的大善知識,從戒律清淨的堅實基礎上,聞思不流于偏頓地按照宗喀巴大師的行迹,對佛經及其注釋進行聞習判斷。
其次,幾許聽聞和兒許爭辨之著眼點不應流于外觀,而要唯轉爲調伏自心和證得解脫的方便,以思維所聞義之門,斷除增益,徹底定解。此後,再控製自心,不使散亂和沈掉,憑依觀察修與安住修結合的妙善修行驗證,漸次使諸道悟于內心生起等,即應以聞思修全不分離而互成輔助的方法,將此佛教心要——佛所喜歡的妙道,實修到體性無誤、次數不缺和程序不亂。普照五世DL講道:
“紅花顔染猢皮帽,
持我等教誠最妙,
先輩教證罕世寶,
失盜散動多空手;”
如此所講,作爲名爲噶丹派人的標幟,除了只戴著黃帽外,並不了知祖師之宗規—一日沃噶丹派的諸差別法,而將此極難遇到的如此一種顯密結合的教法大寶只遇一次之時,空度者甚多。所以,諸欲願自我幸福者應當在此與如是妙道相遇之時,不將所得的暇滿,度于無義,盡力實修這個全部佛教的正道精華,是極其重要的。
如是無匹釋迦王之顯密講修之教法圓滿的心要、文殊怙主法王夏•宗喀巴洛桑紮巴的無垢教規、這個名爲吉祥無匹日沃噶丹的美譽白幡飄執手叁域的不共宗規的立論,確實甚多。但是,這裏主要將見、修、行叁者所攝的顯密正道之不共主張較他宗殊勝之情,略做诠說,詳廣者,當對諸如日月的宗喀巴師徒之經論,長久研習,加以了知。
對此持全黃色寶冠之宗規——日沃噶丹派的教法大寶一切方面全無過失垢分,最極清淨而體性純正,唯成爲全部顯密教法之心要,故較他宗殊勝之情,應當從心底生起定解,以公正的智慧,永除一切偏袒愚執之垢,並對此佛教的精華二—無垢的妙道,以發自內心的笃信的恭敬,徹底進行聞思修,對能便利地成辦自他二利的方便,發起精進。
祝 詞
善慧智藏文殊童子遠散美麗發髻幻,
肩披金黃上衣有舞創佛善業于佛教,
美稱妙音甘露降方隅耳歡喜遊戲起,
盡摧傲山者群賢頂髫我接足蓮頂禮;
清涼雪山綿亘大地各種宗派萬蓮開,
勝德百味芳香遍散吉祥盈滿皆滿意,
廣設講修圓滿喜宴十萬珍供功績著,
利樂正盛鮮花開爲雪域福德吉兆顯。
自大光網逞驕慢,
多種行星遊戲界,
中央新月含笑光,
使諸傲首皆俯地;
佛教輪圓最極圓,
講修千光一明點,
噶丹烈日光芒使,
惡惑夜行①不敢動;
聖者密意天界開,
緣起語龍千鳴聲,
毀有心脈神變能,
連報拔除惡見樹;
修定新月微笑容,
現自晴空百萬形,
明淨蓮池映圖像,
迷衆智眼景致奇;
美德蓮開紅花園,
金黃美光使更媚,
現罩大地全境域,
持教心要于束劫;
大論經典海門津;
進入唯以聞思力,
學識超夫技能廣,
盡享五明智②如塵;
高舉佛教金供炷,
多種派級宗運重,
噶丹正宗寶座位,
最高殊勝無上榮,
是故法光百萬屑,
① 夜行:貓頭鷹的異名。
① 智:即智者的簡化。
圓成希有一明點,
噶丹教派旭日輪,
佛教大寶唯一嚴;
以增天習①正理力,
聞思未觸蒼天界,
然從意樂月笑口,
善說甘露新屑散;
不摻偏頗汙泥穢,
公正智慧淨水海,
正直鮮花從中笑,
堪爲佛教蓮園嚴;
願由此善佛法王,
雙足不動金剛相,
乃至末劫固不朽,
諸願不勞任運成;
利樂寶柄極堅實,
叁學綢惟飄拂美,
教證寶頂飾教幢,
願至有際堅固住;
更願守持佛教藏,
文殊怙佛無匹宗,
智者黃帽執持部,
如同上弦月增廣,
願由妙善威日光,
永滅大地衰敗暗,
利樂萬蓮使欲脫,
① 天習:天然生成和修習而成。
善緣喜宴住末劫,
願我從今至覺要,
妙乘師友來護持,
以聞思修講辯著,
持揚文殊怙主教。
總願于一善業大海所旋蛇冠者,
成衆生睡蓮友①遍智新月含笑輪,
現爲叁界有情依怙功業白光屑,
連根拔除遍愚黑暗吉祥相遍滿。
① 睡蓮友:月亮的異名。
注釋藏漢文參考書目
一、《菩提道次第廣論》 宗喀巴著
二、《密宗道次第廣論》 宗喀巴著
叁、《佛教史大寶藏》 布敦著
四、《土觀宗派源流》 土觀•羅桑卻季尼瑪著
五、《西藏王臣記》 五世DL喇嘛著
六、《西藏王統記》 索南堅贊著
七、《DL喇嘛傳》 牙含章編著
八、《班禅額爾德尼傳》 牙含章著
九、《印度佛學源流略講》 呂徽著
十、《紅史》 蔡巴•貢噶多吉著
十一、《佛教史》 總主編任繼俞 本書主編杜繼文
十二、《西藏佛教史略》 王輔仁著編
十叁、《藏傳佛教高僧傳略》楊貴明 馬吉祥編譯
十四、《明實錄藏族史》 陳家進主編
十五、《塔爾寺》 李志成 劉勵中編
十六、《佛典精解》 陳士強撰
十七、《大乘要道密集評注》巴思巴著 俞中元 魯鄭勇評注
十八、《西藏佛教密宗》 約翰•布洛菲爾德著
十九、《噶倫傳》 策仁旺傑著
二十、《智者喜宴》 巴沃•祖拉逞瓦著
二十一、《智者啓門》 久•米旁降央朗傑嘉措著
二十二、《吐蕃僧诤記》 [法》 載密徽著
二十叁、《衛藏道場勝迹志》 欽則旺布著
二十四、《西藏史地大綱》 洪滌塵著
二十五、《中國佛教十大奇僧》 王仲堯著
二十六、《雙運論》與《次第論》 王堯著
二十七、《西藏地名資料簡編》 西藏軍區司令部偵察處編
二十八、《文殊怙尊法王宗喀巴大師傳》
周加巷《珠•傑旺卻季》著
《藏傳佛教格魯派史略》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