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四章、如何去除煩惱 第叁節、如何去除困擾性煩惱

  第叁節、如何去除困擾性煩惱

  想要去除困擾性煩惱,就應該修定。定是什麼意思呢?定就是內心處于平靜、安甯、專一的狀態。培育定的方法叫做“止”,即止息煩惱、致力于內心平靜的意思。

  佛陀曾經教導過許多修定的方法,《清淨道論》將之歸納爲四十種業處。業處(kammaññhàna),即心工作的地方。所有四十種業處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通過心專注于單一的目標來達到內心的平靜。

  爲什麼讓心專注于單一的目標就能夠達到內心的平靜呢?

  舉個例子來說:假如一個人沒有工作,他就可能遊手好閑,甚至到處惹是生非。如果幫他找一份工作,讓他安下心來上班;只要他有工作做了,就不會無所事事、不務正業了。我們的心也是這樣,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引導方向,它就會隨順著自己的喜好,追逐欲樂、飄浮不定。讓它專注于一個特定的目標,它就能夠逐漸平靜下來。這就是培育定力的原理。佛教是從事心靈工作的,教我們如何引導這顆心,善用這顆心,讓它朝著好的方向、善的方向發展。

  在經典中,通常將培育到某種高度的定力稱爲“禅定”。禅定,即心處于高度專注的狀態。一個人若達到禅定的境界,其心能夠持續地維持在極度喜悅、快樂、甯靜和殊勝的狀態一段很長的時間。

  佛教將禅定分爲八個層次,包括四種色界禅那和四無色定: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這些定境是越往高處越殊勝的。在高級禅定中,即使連喜悅、快樂都消失,內心只處于極度甯靜、微妙和殊勝的狀態。

  此外,還有一種心雖然專注但層次比較低的定,叫做“近行定”,意思是接近禅那的定。

  在緬甸、泰國、斯裏蘭卡等南傳上座部佛教國家,這些培育定力的方法至今仍然普遍地被教導和實踐著。包括許多在家人在內的禅修者依照比庫們的教導,都能體驗到不同程度的禅定境界,親自證明佛陀教導的可行性和實用性。

  當禅修者在進入禅定的時間內,他的心不會出現任何的煩惱,甚至連雜念都不會生起。其間,困擾性煩惱完全被強大的定力所鎮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