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生命的本質
第一節、苦聖谛
佛陀的教導以四聖谛爲根本。四聖谛中的第一聖谛是苦聖谛。那麼,什麼是苦呢?
有人聽到佛教講苦,就認爲佛教是苦的宗教,是消極、悲觀的宗教。其實,這裏所講的苦,並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痛苦的苦。那它是什麼意思呢?
苦,在這裏特指生命現象。
佛教有一部很重要的禅修論著叫做《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該論解釋說:苦,巴利語爲dukkha,由du(下劣的)+kha(空無的)構成。因爲生命是許多禍害的依處,亦即是說有了生命就必然會有各種各樣的不圓滿,所以說是下劣。同時,生命在根本上並不存在那些愚癡的人們所執著的恒常、清淨、快樂、自我的本質,所以說是空無。因爲下劣和空無,所以稱爲“苦”。
上面是從詞源學的角度來分析的。在經典中,佛陀通常這樣解釋“苦”:
什麼是苦聖谛呢?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慮、悲哀、痛苦、憂傷、煩惱是苦,與所討厭的在一起是苦,與所喜愛的分開、別離是苦,不能實現追求、願望是苦。簡而言之:執取身心即是苦。
佛教雖然強調“苦”,但並不否認生命有快樂和幸福的存在。佛陀曾經說過,假如作爲欲樂目標的顔色、聲音、氣味、味道、觸覺等完全是苦,完全沒有快樂可言,那麼,人們就不可能從中獲得快樂。正是因爲這些對象有讓人産生快樂的特性,人們可以從中得到快樂和享受,所以才會去追求它們、執著它們。由于追求、執著它們,從而使自己被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