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節、佛教的實質
由此可見,佛教即是覺悟者的教導,以及能令人導向覺悟的教導。從這個意義上說,佛教也可以稱爲“佛法”。然而,若把佛教作爲一種信仰與實踐的體系,則由以下叁個部分構成,即:
1.佛陀(Buddha)——覺悟者;
2.佛法(Dhamma)——覺悟者的教導;
3.僧團(Saïgha)——追隨覺悟者修行的弟子。
又或者說:
1.佛——覺悟者;
2.法——導向覺悟的教導;
3.僧——已經覺悟及致力于覺悟的弟子。
對于這叁者的關系,若把佛陀比作老師,則佛法是文化知識,僧團是學生。佛陀好比是醫生,佛法是醫藥,僧團是病人。佛陀好比是向導,佛法是道路,僧團是趕路人。佛陀好比是船師,佛法好比是船,僧團好比是渡河人。
有篇名叫《算術師摩嘎藍經》的經文記載:
有一天,一個姓摩嘎藍的算術師(數學老師)前來拜訪世尊。互相禮貌地問候、寒喧之後,算術師摩嘎藍問世尊說:
“朋友苟答馬,就像建造這間殿堂時必須一層一層地蓋上去,又像世間的各種學問都有循序漸進的教學程序,我們這些從事算數教學的算術師也一樣,從簡單到複雜一步一步地教學生。朋友苟答馬,在您的教法中,是否也是循序漸進、次第修學的呢?”
世尊回答說:
“佛陀的教法也是循序漸進、次第修學的。猶如一名有經驗的馴馬師,會按步驟慢慢地馴服一匹良種之馬。當佛陀要調教一個人時,會按照這樣的程序進行訓練:先讓他成爲持戒者,持戒清淨後應守護感官、飲食要知道節量,然後日夜禅修、實行警寤,並保持正念正知;要前往偏僻的地方禅坐,舍離內心的障礙之後,培育定力、證得禅那等。”
摩嘎藍又問:“是否每個弟子在受到這樣的教導之後,都能證悟修行的最終目標——涅槃呢?”
世尊回答說:“只有一些人能證悟修行的最終目標——涅槃,有一些人卻不能。”
摩嘎藍奇怪地問:“朋友苟答馬,涅槃存在,通往涅槃的道路也存在,也有您作爲指導者,爲什麼您的弟子在受到這樣的教導之後,只有一些人能證悟涅槃,有一些人卻不能呢?”
世尊說:“好,那我反問你,你是否清楚通往王舍城的道路呢?”
“是的,朋友,我清楚。”
“假如有個想去王舍城的人前來向你問路,你詳細地告訴他方向路線,他在得到指示後卻朝反方向走錯誤的道路。另一個人也來向你問路,他得到指示後順利地到達王舍城。我問你,王舍城存在,通往王舍城的道路存在,也有你作爲指路人,爲什麼一個人會朝反方向走錯誤的道路,另一個人卻能順利地到達王舍城呢?”
“朋友苟答馬,對此我能做什麼呢?我只是指路人而已。”
世尊也說:“同樣的,涅槃存在,通往涅槃的道路也存在,也有我作爲指導者,但是我的弟子在受到這樣的教導後,只有一些人能證悟涅槃,有一些人卻不能。對此我能做什麼呢?我如來只是指路人而已。”
通過上面這篇經文,我們很清楚知道佛陀在佛教中的地位——他只是指示通往涅槃之道的指路人而已,至于是否能夠真正依教奉行,則取決于禅修者個人。
佛陀在《法句》第276偈也說到:
“你們應自己努力,如來只是指路人;
勤修行的禅修者,將能解脫魔系縛。”
佛陀的教法沒有神秘、麻醉的成分,也無需摻雜他力、救世的信仰。佛陀不是主宰人們吉凶禍福、幫人消災赦罪、滿足私欲貪求的神靈,更不是創造美好世界、信他得永生(往生)的上帝。佛陀雖然是一位具足智慧與慈悲的偉大導師,但他卻不喜歡人們對他進行盲目的崇拜。
這裏再講一個故事。佛陀在世時,有一個名叫瓦咖離(Vakkali)的青年,一天在街上遇見了佛陀,被佛陀那俊偉的外表、莊嚴的威儀深深地吸引住。爲了經常能見到佛陀,他出家成爲比庫。出家之後,他既不學習經教,也不禅修,只知道一天到晚緊跟著佛陀,但佛陀從來就不跟他說一句話。
有一天,佛陀了解到他的智慧將要成熟了,就呵斥他說:“瓦咖離,你一天到晚盯著我這副腐臭的身體幹什麼?凡見到法者,即見到我;凡見到我者,即見到法!”但他仍然無法離開佛陀。佛陀知道不迫迫他是不會覺悟的,于是毫不客氣地把他趕走。瓦咖離被趕走之後,感到非常絕望,甚至爬上山頂准備跳崖自殺。這時佛陀出現在他面前,向他說法,使他最終獲得覺悟。
佛陀在臨般涅槃前曾經說過:
“並非用香、花等來對如來表示恭敬、尊重、禮敬、敬奉、尊敬。若弟子們能夠依法次第地修行,遵循法正當地修行,這才是真正的恭敬、尊重、禮敬、敬奉、尊敬如來,這才是至上的敬奉!”
並不是跟在老師後面,一味奉承老師,不斷給老師送禮的才是好學生。唯有勤奮好學、刻苦耐勞、品學兼優的學生才算是好學生,也唯有這樣的學生才能真正掌握文化知識。佛陀的教法強調的是親自實踐和親身體驗。智慧和覺悟不是靠向他人祈求乞憐得來的,斷除煩惱更是別人所代替不了的!
正如《法句》第165偈說:
“作惡確實由自己,汙染也是由自己;
自己才能不作惡,自己才能得清淨;
清不清淨靠自己,沒人能清淨他人。”
第一章腳注部分:
5 菩薩:梵語bodhisattva的簡稱,巴利語爲bodhisatta,直譯爲覺有情。一個人得到佛陀的授記之後,在漫長的生死輪回當中致力于圓滿諸巴拉密,以求成就佛果的有情,稱爲菩薩。在這裏是指成就佛果前的悉達多太子。
6 禅那:巴利語jhàna的音譯。心高度集中、專注、平靜的狀態。
7 苟答馬:巴利語Gotama的音譯。佛陀的家姓,通常用來指稱佛陀。我們現在的教法時期是苟答馬佛陀的教法時期。
北傳佛教依梵語Gautama音譯爲喬答摩、瞿昙等。
8 世尊:巴利語bhagavà,佛陀的德號之一,意爲“擁有種種祥瑞者”。在經典中,通常用“世尊”來尊稱佛陀。
9 涅槃:巴利語nibbàna的音譯,意爲貪愛的滅盡。涅槃超越一切因緣造作之法,是煩惱的完全滅盡、苦的徹底終結。涅槃屬于苦滅聖谛,證悟涅槃是佛教修學的最終目標。唯有聖者才能體驗涅槃。
10 如來:巴利語tathàgata。如,即如實,真理。由如實而來,或如實地覺悟,故稱“如來”。佛陀通常自稱“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