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欣德:您認識佛教嗎?
(序言)
這是一本依照南傳上座部佛教傳統觀點來編寫的佛教入門書。
上座部佛教,巴利語爲Theravàda。佛教中最古老的流派,因其從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向南傳播到斯裏蘭卡、緬甸等地,故又稱“南傳佛教”。現今,上座部佛教主要流傳于斯裏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等南亞、東南亞國家,以及中國雲南的西雙版納、德宏等地區。
上座部佛教堅持傳承和保守佛陀的原本教法,不主張對佛陀的教法作過多的發揮和改變,因此也有人將之稱爲“根本佛教”或者“原始佛法”,以區別後期發展出去的佛教。南傳上座部佛教與目前流傳于中國、韓國、日本等東亞國家和地區的“大乘佛教”或“北傳佛教”有所不同。
根據上座部佛教:佛陀並不是千變萬化、有求必應的神,也不是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救世主。佛陀是一位智慧和德行圓滿的覺悟者,是一位教導斷除煩惱方法的導師。
佛法是佛陀所教導的法,是斷除煩惱、滅盡諸苦的方法。後世將這些教導記錄成文,即成了佛經。猶如一個病人拿到了藥方,唯有去抓藥、吃藥才能治病;只知道捧著藥方讀誦卻不吃藥,疾病一輩子也甭想痊愈。同樣的,將經典奉爲能免禍降福的靈丹妙藥、了生脫死的真言神咒,卻不肯依教奉行、依經實踐,煩惱永遠也不可能被斷除!
僧人是實踐與傳承佛陀教法的弟子,必須履行研習叁藏、守持戒律、勤修止觀的義務(自利),肩負著傳續正法、勸導世人、教化社群的職責(利他)。僧人以其清淨的戒行、大衆的心靈導師和道德楷模而應受到社會的恭敬與尊重。僧人不是神職人員,不是溝通神與人之間的中介,更不是逃避現實、不學無術、飽食終日的社會寄生蟲!假如一名比庫吹噓能替人滅罪除障、消災延壽、超度亡靈,那只是自欺欺人的伎倆。假如比庫依靠祭祀、念咒、算命、看相、占蔔、驅邪等手段騙取信衆的錢財,被視爲墮落、可恥的邪命(不正當的謀生方式)。
佛教自從西漢末年傳入中國漢地,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漫長曆史了,佛教已成爲中華傳統文化一個密不可分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作爲中國人,到底有幾位能夠清楚地解釋什麼是佛教呢?到底有多少位真正地認識佛陀的原本教法是怎麼樣的呢?許多國人對佛教的了解實在太少了!
根本的佛教與一般中國民衆心目中所認識的佛教有所不同!基于有些社會民衆對佛教抱有成見與誤會,本書即是從南傳上座部佛教的角度出發,幫助大家了解佛教的本來面目。
當然,對本書中的所有觀點,相信擁有正信與智慧的北傳大乘僧俗弟子一樣可以接受。只要抛開後期混雜進佛教中的人爲因素,以及宗派的門戶偏見,確實沒有所謂的南傳北傳、大乘小乘,佛教只有一種——佛陀的教導!
本書共分爲兩部分。上篇《您認識佛教嗎?》將圍繞著“煩惱”這一主題,著重討論生命、煩惱和去除煩惱的方法,幫助讀者們認識什麼才是真正的佛教。篇末也從上座部佛教的傳統中介紹幾種切實可行的減除煩惱的方法,讓大家通過實踐來慢慢體會佛陀教導的實用性和可行性。
下篇《佛陀如是說》則是從南傳巴利語佛經中選譯了十部與在家人有關的經文,希望透過佛陀的這些教言,幫助大家培養道德、提升品格、完善自己。當我們閱讀這些經文時,將會發現佛陀的教導並沒有什麼神秘主義、自我麻醉的成分。佛陀既注重教導在家人如何通過棄惡揚善、敬業樂群、勤勞致富來改善現實生活、創造美好人生,更關注人心的建設,以及家庭倫理和社會道德的提升。
佛陀的教法博大精深,本書只是管窺蠡測,非叁言兩語可以概括清楚的。不過,筆者真誠地希望本書能夠起到抛磚引玉的作用,幫助讀者初步認識佛教。如果大家想進一步深入佛教,則應當研究巴利叁藏,學習佛陀的教言,了解佛陀的根本教法,然後付諸實踐,致力于斷除煩惱、究竟滅苦!
在此,感謝北京陳靜雅居士負責本書的裝幀設計,戒尼Sayalay Khemavatã和Sayalay Sukhità,闵婕、鄭毅、譚銘等居士,以及鄒俊、梁灏先生提供照片和協助本書的編排、出版等工作。感謝江西寶峰禅寺常住、上衍下真法師及“寶峰禅寺帕奧止觀禅修營”的衆學員們助成本書的印行流通。願他們所作的一切功德善業,以及讀者們隨喜、閱讀的功德,成爲大家早日斷除煩惱的助緣!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瑪欣德比庫
(Mahinda Bhikkhu)
序于緬甸帕奧禅林
2008-8-1
序言腳注部分:
[1] 巴利語 (Pàëi-bhàsà):原意爲聖典語、佛經語,爲南傳上座部佛教的經典用語。巴利語與梵語(Sanskrit)同屬古印度語,但梵語屬于雅語,巴利語屬于俗語;梵語是貴族語,巴利語是民衆語;梵語是婆羅門教-印度教的標准語,巴利語則是佛陀及聖弟子們的用語。佛陀曾禁止僧衆們用梵語來統一佛語。
2 比庫:巴利語bhikkhu的音譯。即在佛陀的教法中出家、受具足戒的男子。
漢傳佛教依梵語bhikùu音譯爲比丘,即俗稱的和尚。
現在使用“比庫”指稱佛陀在世時的僧衆,以及南傳上座部僧衆;使用“比丘”、“比丘尼”指稱中國、韓國等地的北傳大乘僧尼。
3 佛陀說:“一切布施,法施最勝。”筆者將寶峰禅寺常住、寶峰禅修營衆學員和廣州衆居士所供養的必需品,以他們的名義來印行本書,作爲法布施之用。至于布施者,則不一一列出芳名。
4 薩度:巴利語sàdhu的音譯,有多義。用作形容詞時,意爲好的,善的,善巧的,有益的,值得贊歎的。用作副詞時,意爲很好地,完全地,善于。用作感歎詞時,意爲很好,做得好,甚善,善哉;常用來表示隨喜、贊歎、嘉許、同意、認可等。
“Sàdhu”可能是南傳上座部佛教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在誦經、聽經結束時的回向,隨喜、感謝他人等許多場合都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