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史大寶藏論▪P123

  ..續本文上一頁于得知,當即對父王說:“這有什麼過錯?請下命令,否則是不可以的。”國王雖與太子發生一些爭論,由于太子應允比賽技藝,國王心生歡喜,而宣告比賽技藝。到了七天時,聚集釋迦種姓的五百青年,俱夷豎立得勝旗,約定比賽劍術、射箭、角力等項目,獲勝者奪此旗。首先來比賽者是“拉金”(藏文意爲“天賜”),他面對牽來的大象,生起了嫉妒和驕傲之心,用掌一擊將象擊斃。難陀前來將象抛擲在城門之外,繼由太子菩薩前來用足趾挑起象屍抛出七道圍牆和七條溝渠之外,約一“俱盧舍”[59]遠的地方,象屍落處成一盆形窪地。此地故名爲“象窪”。其次,由教師跋陀羅尼作證,比賽文字,仍然是太子菩薩得勝。次由釋迦有成(當時著名數學家)作證。比賽算數,結果仍是太子菩薩獲勝。而且數學家釋迦有成也只能通達到“阿閦鞞”數位[60],而菩薩則通達到“阿伽羅婆羅”[61]的數位。再次比賽跳躍、遊泳、跑步等項目,太子菩薩都比他人優越。此後,難陀與阿難陀二人,認爲自己的力量超過他人,因而來到太子面前角力,太子剛與他們一交手,二人即倒仆在地。次由拉金來角力,太子菩薩用右手舉起拉金在空中旋轉,然後置于地上,不傷其體。繼而所有釋迦種姓來此的青年們一齊合力襲擊太子,他們剛一接觸太子,就全部倒地。再次比賽射箭,阿難射程達二“俱盧舍”;拉金射程達四“俱盧舍”;阿難陀射程僅達六“俱盧舍”。持杖者于二由旬以外豎立鐵鼓一面作靶。他們只能射到各自所及的射程,沒人能射中鐵鼓。太子菩薩則在十“俱盧舍”以外,置一鐵鼓,鼓的前面排列七輛車,車的後面豎立一頭鐵豬,然後取出天祠中祖父“獅子頰”留下的寶弓,半扣弓弦于指環上,拉弓一射,當即射穿鐵鼓、七輛車和鐵豬等物,並穿入土中小見,穿入處成一井眼般的洞穴,因此將這井名爲“箭井”。後又比賽掐算。總之從禦象術起,直到配香諸方的一切技藝都是太子菩薩獲得勝利。于是持杖者只得將女兒供與太子。太子菩薩爲了隨順世俗習慣,選俱夷爲八萬四千宮女中最勝女妃,並爲她灌了頂,也和這些女衆嬉戲娛樂。

  (六)離俗出家事業:此時有一些天神、龍王,暗地裏爲太子憂慮,念道:“哎呀!這樣的聖者如果長久住在美妃眷屬相娛樂之中,將變爲不成法器的有情。”顧慮太子此後不能出離欲境。都向太子恭敬頂禮,誠意勸請道:“願太子發出離心成佛說法”。一切諸佛也由樂聲中發出勸請聲道:“觀見盛苦諸衆生,願成怙主皈依處,能作救主親饒益,子昔發願如古德。善士勇行與利衆,所發願語請回憶,此是子之時與量,能仁速作出家行。”從一切妃子所奏的樂聲中也發出這樣的頌聲:“過去生中君曾說,叁有老病苦熾熱,不死永生無此怙,衆生不明出生死。輪回猶如入瓶蚋,叁有無定如秋雲,有情生死如觀舞,衆生壽命如閃電,亦如瀑布瞬時逝。”又有偈語道:“請憶宿世諸善行,對被癡暗所縛衆,施與正慧善光明,正法眼藏除煩惱。”太子菩薩聽了這些偈語的聲音,也就斷除了妄自驕慢之心,而發起菩提心。複有叁十二億天神子也作偈勸請道:“轉世已安穩,人獅壽亦固,複示納妃等,隨順彼世間。世法後得中,成熟人天衆,現在是出離,發心時已至。”又有勸請偈句道:“妙音祥和音,速憶燃燈記,如記勿差遲,請發佛聲音。”那時,國王在夢寐巾,夢見太子菩薩出家,問侍從等太子在宮內否?答道:“在宮內”。國王想到這恐是太子出家的征兆,爲了使太子貪戀欲樂起見,增修了春和、夏涼、冬暖的華美宮殿叁座,每座宮門梯欄間,用五百人守護。在建造過程中,不讓任何青年察覺,迅速建成。若于此處,說話聲音可以傳到半由旬[62]遠。相師們又作出預言說:“將由吉祥門出離俗家”。于是國王又增設可發聲達半由旬的大閘門,各以五百人監守開關。

  後來,太子希望一遊園林,命駕車者配備車馬,駕車者將太子的希求向國王啓請。國王認爲少見太子有歡悅的行動,今有此歡喜准如所請。于是太子從東門出行,由感召力天神等變現出所有老苦的形相,太子見此情景,問道:“禦者此人形色衰,血肉枯瘦筋皮縮,頭白齒脫身枯槁,倚杖歪行是何人?”駕車者答道:“殿下!此人被老所迫害,諸報衰殘精力弱,親眷欺侮無怙主,不能作事如朽木。”太子吩咐道:“快探詢這“老”者之法,是宗族種姓法?抑是衆生都有此一法?照我話快去問來,我聽得回答後,對所說的意義,當如法思考之。”駕車者回答道:“殿下!老非宗法非國法,衆人至壯被老殘,王之父母親眷等,定皆老去無他途。”太子菩薩道:“駕車童子智淺薄,年輕狂妄未見老,今欲返宮速回車,我爲老至何可樂!”于是驅車返宮。繼後,太子複出南門,見一病人而問道:“禦者:此人形色惡,諸根衰弱氣息喘,肢枯腹隆容顔痿,二便遺地此何人?”駕車者答道:“殿下!此人已被病纏身,病卮常在將近死,永健不存神形衰,此世難尋救怙友。”太子道:“夢想無病等兒戲,病之煎熬極難忍,智者今見此病狀,如何能生遊覽樂。”此後,太子複出西門見死者而問道:“禦者此人在辇中,發殘頭上散黃土,雜聲呼號捶胸泣,人衆繞辇是何人?”駕車者答道:“殿下!贍洲此是已死人,以後難見兒孫悲,舍離資財與親屬,轉趣他世不見親。”太子說道:“何能變老爲青春,轉諸病害爲無病,變不長存爲常活,貪者轉爲善巧士。老病死苦縱成無,執此五蘊仍大苦,老病死隨何須說,應思善遣謀解脫。”太子複出北門遇見比丘而問道:“禦者此士心安靜,目視路行一轭量,身著缁衣持戒行,持缽無驕此何人?”駕車者答道:“殿下此名比丘僧,斷除欲樂調柔行,自尋安靜已出家,遠離貪瞋行乞食。”太子說道:“此謂善業我亦求,是諸智者所常贊,此行利已又利他,安養將成無死果。”

  于是太子菩薩返回宮內住下,國王得知太子所見所聞,爲了監視太子,增修圍牆、溝渠、門柵,在城中十字街頭設置守護隊,井命宮妃等作一切嬉戲以娛樂太子。那時,出現了太子菩薩發心出家的各種征兆:如衆鳥不鳴、蓮花萎謝、樹不開花、琵琶斷弦、擊鼓無聲等。國王對此等征兆,有所驚覺,王妃俱夷也在夢中夢見大地震動等相。而太子菩薩于夢中,則夢見以手足攪翻大海,大地變爲臥褥,須彌山壓伏枕下,光明普照,除盡黑暗,從地面湧出一傘,覆蓋叁界。現出黑白四獸,和四色飛鳥,一時都變爲一色。登吐汙山,而身不沾穢。取來清泉,治愈諸病。夢坐在須彌山上的獅子座上,受一切天神恭敬禮拜等。這時太子菩薩認爲得不到父王許可出家,是不好的。于是去到父王座前禀求道:“我出離的時辰已到,願父王不必作障和不悅。”國王說:“你無論希求作何勝施,郁必須在家。”太子道:“請父王賜我以不老、不病、不死和不衰敗。”父王說:“這種希求,正是我所無,無能賜與你。請求其他吧。”太子道:“父王,老病死衰等不變,四勝施等若難賜,請王賜我一勝施,即是賜斷生死流。”于是國王只好應允說:“我願圓滿你所願。”太子菩薩便回到自己的住處。但是國王仍然爲了此事,命釋姓人等嚴加監視防守,並同釋姓人衆共商後,就在四門,每門各安置五百釋姓青年,每五百人配備五百車輛,每五百車輛配備五百少年軍。釋姓長輩等都安置在十字路口和叁岔路上巡邏。國王也親自巡查。那時,一切藥叉和五百遍入天神子[63]也爲太子菩薩將在今晚出離俗家,而辛勤地作一切供事;四大天王[64]也在考慮擡托乘騎;叁十叁天界諸神也在作供事。于是太子菩薩就能以實踐自己的四大宏願。法行天子以神變之力使宮妃等變爲各種不淨相。太子生起此地爲屍林的想象,而說偈道:“噫嘻!徒衆已極苦,妖魔群中有何樂,貪欲非法執爲法,癡暗緊纏智慧劣。如同飛鳥入網中,何時能出不可得。”說偈畢,便觀察叁十二相修不淨觀[65]。于是太子菩薩登上美妙宮的宮頂,向一切諸佛恭敬頂禮,而仔細觀察,見帝釋[66]和四大天王及日、月神等也都在向他禮拜。同時一見“勝星”[67]出現,便對駕車者說:“此吉象征成諸義,今宵成義定無疑,禦者迅速牽勝馬,備裝鞍具供我騎。”駕車者禀道:“請示有何趣向?”太子道:“我當實現出離。”駕車者多次勸太子回心轉意。而太子向駕車者說了許多貪欲的過患,而自己心願堅決,毫無轉意。靜慧天子、悲嚴天子等衆神,以神力使迦毗羅皤聖地人衆都昏睡不醒,聲音不響。太子遂命駕車者將馬牽來。那時,帝釋、四大天王來到迦毗羅皤聖地。駕車者又懇求道:“沒有到出離時候。”太子說偈道:“爲求利益衆生義,願證菩提無老死,解救衆生我久願。于今成熟時已至。”同時諸天神也作偈勸請道:“由緣聖者已速起,解救一切苦難衆,迄今出離時已至。”于是由帝釋開了吉祥門,駕車者備好寶馬“堪贊”(舊譯爲“犍陟”),侍奉太子起身上馬,四大天王托著馬足向空中飛騰而出,梵天帝釋作前導指路,頓時光明照耀,消除夜間的黑暗。在一切供養和各種樂聲中,太子菩薩離開王城越過“力士城”(古印度一城名),而到了清淨塔前。太子將寶馬和自身上的一切飾具賜給駕車者,命他返宮。後來在此處建塔,名爲車匿還宮塔。于是太子菩薩在清淨塔前剪下頭發,諸天神當即請發造塔供養,以此命名“下發塔”。太子菩薩認爲“迦屍迦”裝(珍貴俗家衣裝),與出家裝不合,想求一件出家裝時,淨居天神知道後變成獵人相,將出家缁衣供與太子菩薩,太子也將迦屍迦裝送給獵人,獵人捧置頭上,爲了供奉將衣裝迎到了淨居天界。車匿見此情景後,即在當地建塔,取名叫“受缁衣塔”。那時,傳出“薩婆悉達”(釋迦牟尼少時名諱,意爲:“一切成義”)出家了的聲音,響徹色究競天界。車匿遂將寶馬和飾具帶回宮中,用以解除國王和妃眷等的憂苦。   (七)行苦行事業:太子菩薩下發畢,身穿…

《佛教史大寶藏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