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473· 鼓山元賢禅師悟道因緣

  473.鼓山元賢禅師悟道因緣

  鼓山元賢禅師,無明慧經禅師之法嗣,俗姓蔡,字永覺,福建建陽人,大明神宗萬曆六年(1578)出生。元賢禅師爲諸生時,嗜好周程張朱之學。二十五歲時,曾讀書于山寺。一日,偶然聽見有人讀誦《法華經》之偈語:“我爾時爲現清淨光明身”,忽然覺得周孔之外,當別有妙道,于是便前往禮谒本邑學人趙豫齋居士,並從他學習《楞嚴》、《法華》、《圓覺》叁年。

  萬曆叁十一年(1603),無明慧經禅師開法于董岩,門庭興盛。元賢禅師于是以居士的身份前往參學。

  初見慧經禅師,慧經禅師便對元賢禅師反複诘問,元賢禅師大呈口舌之能。

  慧經禅師道:“此事不可以意解,須力參乃契。”

  于是令他看幹屎橛之話頭。

  “幹屎橛”之話頭在臨濟、德山、雲門等大德的語錄中曾多次出現過。如,有僧問雲門文偃禅師:“如何何是佛?”文偃禅師道:“乾屎橛。”

  元賢禅師雖奮力參研此公案,可是久無所入。

  後來有一天晚上靜坐的時候,元賢禅師無意中聽見有一位僧人舉南泉斬貓之公案(參見“趙州從谂禅師悟道因緣”章,終于恍然有所省悟。

  萬曆四十五年(1617),元賢禅師已經四十歲,深感人世無常,生死事大,于是抛妻別子,投無明慧經禅師落發。

  在慧經禅師座下,元賢禅師雖然勤奮好學,經常入室請益,可是每次凡有所咨問,慧經禅師一概不作正面應答,只是一句“我不如你”,便將他打發掉。對此,元賢禅師茫然莫測其旨。

  一日,慧經禅師耕田歸來。元賢禅師迎上前,問道:“如何是清淨光明身?”

  慧經禅師于是挺身而立。

  元賢禅師繼續問道:“只此,更別有?”

  慧經禅師一聽,便走。

  元賢禅師終于如釋重負,豁然大悟。

  于是,他跟在慧經禅師的身後,來到丈室,向慧經禅師通報了自己的證悟所得。

  慧經禅師聽了元賢禅師的彙報,便用鋤頭柄痛擊了他叁下,說道“向後不得草草。”並示偈雲:

  “一回透入一回深,佛祖從來不許人。

  直饒跨上金毛背,也教棒下自翻身。”

  元賢禅師激動得示及吐一辭,便退出丈室。

  第二年萬曆四十六年(1618),慧經禅師圓寂,元賢禅師前往博山受了具足戒,並在其師兄無異元來禅師座下相依了叁年。

  熹宗天啓二年(1622),元賢禅師回到福建,住持沙縣雙髻峰。第二年,爲安葬父母親,元賢禅師准備回建陽。一日,乘舟過劍津的時候,元賢禅師無意間聽到同行僧人大聲唱經雲——

  “一時謦欬,俱共彈指,是二音聲,遍至十方諸佛世界。”

  元賢禅師終于廓然大徹。至此,他才契悟到無明慧經禅師平生之用處。那一年,元賢禅師四十六歲。

  此後,元賢禅師曾一度挂錫于瓯甯金仙庵,閱藏叁年。天啓七年(1626),元賢禅師複移住建安之荷山,末後又駐錫于福州鼓山湧泉寺。

  元賢禅師曾爲座下弟子指出學道叁要,叁要是“第一要信得及,第二要放得下,第叁要守得住”。信得及者,信我自己本來是佛。放得下者,放下許多虛名浮利,恩愛業緣,種種牽纏。守得堅者,堅守信心不失,堅守放得下,不擔取,不執著。

  對于入元以後宗門中盛行閉關之事,元賢禅師頗不以爲然。他說:“余聞古之學道者,博參遠訪,陸沈(隱居、埋沒)賤役,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百苦無不備嘗,並未有晏坐一室,閉關守寂,以爲學道者也。自入元始有閉關之說。然高峰閉死關于天目,乃是枕子落地後,非大事未明而畫地以自限者也。入明乃有閉關學道之事。夫閉關道,其最初一念,乃是厭動趨寂者也。只此一念,便爲入道之障。況關中既不受知識鉗錘,又無師友策勵,癡癡守著一句話頭,如抱枯樁相似,日久月深,志漸靡,力漸疲,話頭無味,疑情不起,忽然轉生第二念了也。甚至身坐一室,百念紛飛者有之。又何貴于關哉?”

  閉關之事,雖然未必盡如元賢禅師所說,但是,初學道者,未明心地之前,確當慎而用之,不可落入死灰。

  元賢禅師圓寂于南明桂王永曆十一年(1657)秋。平生撰有《法化私記》、《楞嚴翼解》、《楞嚴略疏》、《續燈錄》等著作二十余種、共八十余卷行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