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472· 無異元來禅師悟道因緣

  472.無異元來禅師悟道因緣

  無異元來禅師,無明慧經禅師之法嗣,俗姓沙,廬州(今安徽境內)舒城人,生于大明神宗萬曆叁年(1575)。元來禅師十六歲遊金陵,一日于瓦棺寺聽講《法華經》,遂生出世之志,于是前往五臺山,投靜庵通禅師座下出家。靜庵通禅師傳授給他天臺叁觀之旨,並囑咐他好好修習。元來禅師于是謹遵師教,精勤修習止觀法門,達五年之久。後前往超華山,從極庵洪禅師比丘戒。

  當時,無明慧經禅師正在峨嵋山,大唱曹洞法門,學者奔湊。元來禅師聽說之後,遂前往禮谒。剛到峨嵋,適逢慧經禅師正要下地勞作,荷鋤戴笠,狀如農夫,元來禅師對他的修爲頗爲懷疑,當即便離開了峨嵋山,來到福建光澤縣的白雲峰,卓庵隱修叁年。在這期間,元來禅師寫成《心經指南》,讓人捎給慧經禅師。慧經禅師閱後,寫信告訴他說,所著“非其第一義”。元來禅師羞愧萬分,于是將其手稿付之一炬,然後向慧經禅師所在的方向,焚香遙拜,決心從此以後放棄文字知解,潛心宗門。于是他又獨自繼續呆在庵中,參究了半年,無有省發。

  一日,元來禅師偶然翻閱《傳燈錄》。當他讀到“趙州囑僧曰:“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這段文字時,恍然有省。于是元來禅師便重新前往峨嵋,參禮慧經禅師。當時慧經禅師已經移住寶方。

  于是,元來禅師又趕到寶方。在寶方,元來禅師住了兩個月。爲了克期取證,元來禅師用功非常勤苦,雖面目黧黑,憔悴骨立,卻仍然不肯歇息。

  一日,慧經禅師應玉山庵之邀請,前往說法,元來禅師奉命同行。一路上,元來禅師談及君臣五位之旨,慧經禅師聽了,不時地稱可。可是快要達到玉山庵的時候,慧經禅師忽然問元來禅師:“佛印大師雲:“蟻子解尋腥處走,青蠅偏向臭邊飛”,是君位事,臣位事?”

  元來禅師道:“臣位事。”

  慧經禅師一聽,便呵斥道:“大有人笑汝在!”

  元來禅師茫然莫測其旨,心中迷悶不已。

  到達玉山庵之後,元來禅師終日獨坐于一小樓中,朝夕提撕,目不交睫。這樣過了一年多。

  一日,元來禅師上廁所,准備方便,碰巧看見有一個人正蹲在木板上。他當即豁然大悟,身心踴躍,喜不自勝,如千斤重擔突然落地。

  于是,他一路奔跑,往見慧經禅師。慧經禅師的居處,離寶方寺雖有五十裏之遙,可是元來禅師卻感覺到須臾即至。

  剛進丈室,元來禅師便展禮大拜。

  慧經禅師問道:“子近日如何?”

  元來禅師道:“有個活路不許人知。”

  慧經禅師道:“因甚不許人知?”

  元來禅師道:“不知!不知!”

  慧經禅師一聽,非常高興。于是令他充當首座和尚,並贈以付法偈。

  當時,元來禅師才二十七歲。

  元來禅師得法後不久,便前往鵝湖,從養庵廣心禅師受菩薩戒律,後出世于博山能仁寺,大弘禅化,望風歸學者數以千計。

  元來禅師圓寂于崇祯叁年(1630),春秋五十六歲。生前著有《宗教通說》、《參禅警語》等行世。

  元來禅師的《參禅警語》,言簡意赅,言無虛發,對如何參禅、做功夫,作了簡明而中肯的開示,堪稱學道者“參禅指南”。現摘其大要如次,供讀者參考——

  O學者先發破生死之心,要觀破世界身心,皆爲假緣無實。O要疑生從何來,死向何去。O死之一字貼在額上,如一身全死去。O不得耽著靜境。O不得循人情。O全身一個疑團,不見天,不見地,不見山,不見水,一切可亡。O工夫不怕不得活,怕不得死,要疑情成一團而大死著。O舉起話頭時,如貓之捕鼠,無一毫別念。O不可在古人公案上蔔度,妄加解釋。O自心是佛名正信,心外取法名邪信,究明自心,親履實踐,至不疑之地。O若真話頭現前時,履冰不寒,蹈火不熱,不爲境轉,打成一片也。O尋文逐句,記言記語,害工夫,工夫要心行處絕。O工夫怕比量,將心湊泊,與道相遠。O工夫在切之一字。O用心真切,則不思善,不思惡,無昏沈,不掉舉。O思維莫作詩偈文賦,與參禅相迷。O工夫忌落空。O勿將心待語,時節因緣必大悟。O無可用心處,到萬仞懸崖之處,有轉身之分。O工夫不得有伶俐心,如盲如聾,如撞著銀山鐵壁。O工夫要知非,知非是出死之要路。O工夫雖得輕安,或有省發,不可以爲悟。O不可作道理之會,不可作無事之會,不可作擊石火閃電光之會。O遏捺妄心不起,莫守澄湛之地。O莫以觀一切法空爲禅。O莫認無形無相之一物。O莫認自己一靈之真性爲眼見耳聞。O莫以苦行爲解脫。O莫以燒身燃臂禮佛求忏爲功課。O莫散淡去、活潑去,逢人則歌舞歡樂,吟詠笑談,或橫行街市,以爲了事。O見與法身之理相應,見盡大地光皎皎地,不可坐住著。O與法身之理相應,莫休歇去、沈寂去。O與法身之理相應,莫認眼前隱隱有一物。O與法身之理相應,見光,見華,見種種異相,莫作聖解。O與法身之理相應,四大輕安,正偏道交,莫以作究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