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471· 湛然圓澄禅師悟道因緣

  471.湛然圓澄禅師悟道因緣

  圓澄禅師,號湛然,別號散木,大覺方念禅師之法嗣,俗姓夏,會稽人,生于大明世宗嘉靖四十年(1561)。圓澄禅師天資穎悟,善于言辯,大目昂鼻,哆唇露齒,頗有異相。圓澄禅師少時從玉峰禅師出家,開始讀書識字。

   一日,圓澄禅師來到丈室,請求玉峰禅師傳授他經典。

  玉峰禅師喝斥道:“丁字不識,不作苦行,求甚麼經?”

  圓澄禅師道:“尚求參悟大事,何事區區文字?!”

  玉峰禅師一聽,非常詫異,于是送給他一本《法華經》,囑咐道:“此諸佛骨髓。珍重熟讀,自有得。”

  圓澄禅師後辭玉峰禅師,投隱峰禅師座下參學。

  隱峰禅師見圓澄禅師應對機敏,便道:“是兒似可參禅。”

  得到隱峰禅師的鼓勵,圓澄禅師身心踴躍,喜不自勝。但是,他每次見到隱峰禅師,雖欲有所問,卻苦于無處下口。這樣恍恍惚惚地過了七天,後來,終于得以入室向隱峰禅師請益。隱峰禅師遂教他參“念佛的是誰?”

  圓澄禅師于是回到寮房,苦心參究,目不交睫,經叁日叁夜,終于有省。

  第二天,圓澄禅師便把自己所悟之事告訴了隱峰禅師。

  隱峰禅師聽了,便道:“似則似,是則未是。”

  圓澄禅師一聽,只好慚愧而退。

  神宗萬曆十年(1582),圓澄禅師前往天荒山,禮谒妙峰禅師。妙峰禅師于是爲他落發,並勸他一心念佛。

  圓澄禅師二十五歲那年,有一天在葉家山采茶,無意間聽到有人唱誦傅大士的《法身偈》——“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爲萬物主,不逐四時凋”——當即豁然有省,從此慧解大開,一切義理,無不通達。

  不久,圓澄禅師便往雲棲寺,從祩宏禅師受具足戒。之後,他又前往禮谒南宗和尚。

  初禮南宗和尚,圓澄禅師便問:“海底泥牛銜月走,是甚麼意?”

  南宗和尚大喝一聲。

  圓澄禅師茫然莫測其旨。于便前往天妃宮閉關,自誓要克期取證。

  在閉關期間,圓澄禅師終日危坐,一語不發。

  一日,圓澄禅師偶然翻閱語錄,讀至雪窦禅師與僧論柏樹子之公案時所作《行者頌》——“一兔橫身當古路,蒼鷹才見便生擒。後來獵犬無靈性,空向枯樁舊處尋”(參見“雪窦重顯禅師悟道因緣”章)——從此,便死中得活,能夠轉機著語。

  後來有一天晚上,圓澄禅師獨坐室中用功。忽然燈滅,圓澄禅師便隔著窗戶向他人取火,就在這個時候,他忽然有所省悟。

  事後,他就此事作了一偈頌,讓人呈給南宗和尚。南宗和尚看了,說道:“我道他是個人,猶作如是去就耶?”

  圓澄禅師聽了南宗和尚的評語,心中迷悶不已。于是用功更加精勤。

  萬曆十六年(1568)的某一天,圓澄禅師忽然回憶起乾峰禅師“舉一不得舉二”之話頭,終于豁然大悟。從此以後,一切公案無不了然,出語盡脫窠臼,不存規則。

  [乾峰禅師“舉一不得舉二”之話頭的具體內容是:越州乾峰和尚上堂:“舉一不得舉二,放過一著,落在第二。”時雲門禅師從大衆中走出,說道:“昨日有人從天臺來,卻往徑山去。”乾峰和尚道:“典座來日不得普請。”說完,便下座。]

  圓澄禅師于是出關,參禮錦堂禅師,請求印證。

  錦堂禅師一見他,便大加贊賞,說道:“宗門寥落極矣,再振之者非子而誰?!”

  萬曆十八年(1568),有一天晚上,圓澄禅師正在靜坐,處于凝寂之中,忽然虛空一聲霹雳,聲大如地震。須臾之間,他從定中驚醒,遍體汗流,頓覺如脫重負。

  當時,圓澄禅師正好叁十歲。

  不久,圓澄禅師又重上雲棲,參禮祩宏禅師。

  祩宏禅師便舉“海底泥牛銜月走”之話頭,勘驗圓澄禅師。  

  圓澄禅師于是將身邊的一位僧人推出,說道:“大衆證明。”

  祩宏禅師一聽,便點頭稱可。

  圓澄禅師徹悟後不久,即回到吳越一帶,白天以乞食爲生,晚上則宿于塔山金剛神像的腳下。

  一天,大學士朱金庭、太史陶石篑、太學張濬元等人,同遊應天塔下的寶林寺。他們一行來到天王殿前,忽然聽到圓澄禅師的鼾齁之聲。于是上前將他弄醒,問道:“何人?”

  圓澄禅師道:“無事僧也。”

  接著,他們又與圓澄禅師酬問數語,大爲驚詫,相顧說道:“語淡而味永,高人也。”

  于是,他們便問:“依止何所?”

  圓澄禅師道:“饑則化食,倦則此地打眠耳。”

  從此以後,圓澄禅師聲名大震,士大夫之流都爭相歸敬。

  萬曆十九年(1569),大覺方念禅師朝拜普陀山回來,至紹興時,暫居于大善寺,後應信衆邀請,于止風塗說法。圓澄禅師聽說後,即投其座下,請求印證。

  方念禅師問:““止風塗向青山近,越王城畔滄海遙”時如何?”

  圓澄禅師道:“月穿潭底破,波斯不轉眉。”

  方念禅師于是又問他洞上宗旨如何。

  圓澄禅師于是呈偈雲:

  “五位君臣切要知,個中何必待思維。

  石女慣弄無針線,木偶能提化外機。

  井底紅塵騰霭霭,山頭白浪滾飛飛。

  誕生本是無功用,不覺天然得帝基。”

  方念禅師一聽,遂贊歎道:“語句綿密,不落終始,真當家種草也。”

  [種草,猶言佛種,意謂佛性之于人,猶如草木之含種芽,人人本具,故名。後專指能夠延續佛法慧命之大根器者。]

  于是便將衣法交付給圓澄禅師,並作偈雲:

  “曹溪一滴水,佛祖相分付。

  吾今授受時,大地爲甘露。

  咄!五乳峰前無镞箭,射得南方半個兒。”

  圓澄禅師後出世于會稽雲門傳忠廣孝寺,此後屢遷名刹,先後住持過徑山萬壽禅寺、嘉興東塔寺、紹興雲門顯聖寺以及天華寺,前後傳法二十余年。一時法席大振,學衆輻湊。後于天啓六年(1626),圓寂于顯聖寺,世壽六十六歲。生前著有《楞嚴臆說》、《法華意語》、《金剛叁昧經注》、《涅槃會疏》、《慨古錄》、《宗門或問》等著作行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