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435· 幻有正傳禅師悟道因緣

  435.幻有正傳禅師悟道因緣

  宜興龍池幻有正傳禅師,月心笑岩德寶禅師之法嗣,俗姓李,溧(li)陽人。正傳禅師少時身體肥碩,喜歡捕魚網雀,無所不爲。八歲時入鄉校讀書,十二叁歲時生了一場大病,肌消骨立,尋即辍學在家。其間,正傳禅師偶爾爲母親讀誦《香山寶卷》偈語,始知世間尚有發願、持齋等修行之事。

  十六歲時,正傳禅師在父母的強迫之下,結婚了,後因爲婚姻不和諧,遂生出家之想。兩年後,正傳禅師身患重病,苦惱不堪。這使他出家的意願更爲堅決。一天黎明,正傳禅師早早起床,在觀音菩薩像前,焚香發誓雲:“某若再近女身,此生當若何若何!”當天晚上,正傳禅師便偷偷地離家出走。不久,正傳禅師的妻子將要生産,他的父親于是派人四處尋找他,可是沒有結果。後來有一天,正傳禅師偶然在途中遇到自己的父親。他的父親強迫他回家,他堅決不答應。不得已,他的父親便以母親病重、急需侍候爲由,將正傳禅師勸回家中。這樣,正傳禅師便回到家中侍候了母親一年。

  母親去世後,正傳禅師便辭別父親,投荊溪顯親寺落發,禮樂庵禅師爲師。樂庵禅師令他參究“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之話頭。正傳禅師于是謹遵師教,精進用功。他暗自發誓道:“若不見性明心,決不將身倒睡!”經過一段時間的勤苦修學,一天晚上,正傳禅師忽然聽見佛前供桌上的玻璃燈燈花爆裂有聲,當下豁然有省。第二天,正傳禅師便將自己所悟向樂庵禅師作了彙報,樂庵禅師遂點頭印可。

  樂庵禅師遷化後,正傳禅師便前往京師,禮谒觀音庵笑岩德寶禅師。

  初到觀音庵,德寶禅師便問:“上座何來?”

  正傳禅師道:“南方。”

  德寶禅師又問:“來此擬需何事?”

  正傳禅師道:“但乞和尚印證心地功夫。”

  德寶禅師道:“若果識得心地,那更有功夫印證耶?”

  正傳禅師道:“雖然,不得不舉似過。”

  德寶禅師道:“參堂去。”

  正傳禅師于是向德寶禅師道聲珍重,退出丈室。

  當天晚上,正傳禅師又入室請益。

  正傳禅師話剛說完,德寶禅師忽然將一只鞋子踢出,說道:“向者(這)裏道一句看!”

  德寶禅師這出其不意的一問,猶如快刀一般,將正傳禅師平昔所參之話頭,一時斬斷。

  正傳禅師茫然無對,于是恍恍惚惚地走出丈室,站在廊檐下,一動也不動。他心裏一直在想著老和尚踢鞋子之事,以至通宵不寐。

  第二天早晨,德寶禅師走出丈室,發現正傳禅師仍然站在那兒,便突然喚道:“上座!”

  就在正傳禅師回顧之際,德寶禅師便翹起一腳,作阿修羅障日月之姿勢。

  正傳禅師終于豁然大悟。

  不久,正傳禅師便向德寶禅師辭行。德寶禅師于是書曹溪正脈源流圖,交付給正傳禅師,並贈給他一頂笠子,咐囑道:“覆之,毋露圭角”。

  正傳禅師于是秉受師囑,前往五臺山秘魔岩寺,隱修十叁年之久。後出世于京師普照寺,不久又移住龍池。

  曾有禅客問正傳禅師:“畢竟何以爲道也?”

  正傳禅師道:“道無方所,無有形名,指點伊不得,取舍伊不得,是非伊不得,向背伊不得,有無伊不得,增減伊不得,揀擇伊不得,動靜伊不得,好惡伊不得,逆順伊不得,可否伊不得,進退伊不得,語默伊不得,思議伊不得,垢淨伊不得,依倚伊不得,營爲伊不得,對待伊不得,偏黨伊不得,閑忙伊不得,前後伊不得,難易伊不得,始終伊不得,人我伊不得,親疏伊不得,損益伊不得,寢寐伊不得,異同伊不得,男女伊不得,老人伊不得,得失伊不得,新故伊不得,迷悟伊不得,固必伊不得,高低伊不得,貴賤伊不得。如果是信得會得,則無往而非道也。”

  禅客又問:“然則某意念不動時,還是道否?”

  正傳禅師突然將手插進腰間,摸得一只虱子,扔在地上,說道:“阿啞阿啞,跌殺我耶,跌殺我耶!”

  又有禅客問:“某等修行,當何用功?”

  正傳禅師反問道:“汝擬修行圖個什麼?”

  禅客道:“冀(希望)會道耳。”

  正傳禅師道:“果欲會道,直須放下只要會道底念頭,便是真用功處。若此用功,自當會道。”

  禅客道:“奈要會道這一念放不下何?”

  正傳禅師道:“去!汝正鬧在。”

  上述兩段接衆法語,參禅學道者不可不細細揣摩。

  正傳禅師圓寂于萬曆甲寅年(1614)。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