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7.月泉法聚禅師悟道因緣
湖州(今浙江吳興)天池月泉玉芝法聚禅師,金陵碧峰天通顯禅師之法嗣,俗姓富,嘉禾人。法聚禅師幼時即有向佛之志,迥異常兒,經常席地跏趺而坐,折草念佛。年稍長,聰穎好學,淹通經史。十四歲從海鹽資聖寺堅法師落發受業。受具足戒後,法聚禅師棲心宗門,矢志參學,晝夜無怠。後讀《壇經》,偶然有所發明。不久即往參吉庵祚、法舟濟,多有啓發。
後聽說王陽明(守仁)在稽山倡導良知之說,遂前往禮谒。一日,在一次集會中,法聚禅師遇見了王陽明居士。王陽明居士從衣袖中拈出鑰匙,問法聚禅師:“見麼?”
法聚禅師道:“見。”
王陽明居士複將鑰匙放入袖中,又問:“見麼?”
法聚禅師道:“見。”
王陽明居士道:“未在。”
法聚禅師一聽,心下狐疑,茫然不決。
一天,法聚禅師偶然聽到一位僧人舉大顛和尚的一則接衆公案——
有僧問大顛和尚:“如何是見性?”大顛和尚道:“見即是性。”
法聚禅師當下有省,遂燦然一笑,連作二偈雲:
“湖光倚杖叁千頃,山色開門五六峰。
觸目本來成現事,蒲團今不煉頑空。”
“滿目風光足起居,有誰平地別親疏。
縱令達磨傳心訣,問著依然不識渠。”
法聚禅師後往漏澤雲峰,參加結夏安居。一日,法聚禅師忽然想起雪岩和尚問高峰禅師“正睡著時,無夢無想,無見無聞,主人公在甚處?”恍然有所省悟,但是未能究竟。
法聚禅師後聽友人談起天通顯禅師有“碧峰寺裏有如來”之接人語句,遂前往金陵碧峰參禮。
初禮顯禅師,法聚禅師便問:“碧峰寺裏有如來,莫便是和尚否?”
顯禅師道:“上座還見麼?”
法聚禅師道:“縱見得也是金屑落眼。”
顯禅師道:“者(這)漢死去多少時,汝來爲他乞命?”
說完便歸方丈。
第二天,顯禅師上堂說法雲:“古德曰:“打破大唐國,覓個不會佛法底也無。”又曰:“南方走一轉,拄杖頭不曾撥著一個會佛法底。”此二語,甚有誵僞,試爲酬一語看。”
法聚禅師一聽,便從大衆中走出,說道:“前不構村,後不疊店。”
顯禅師道:“未在,更道。”
法聚禅師道:“不遇知音者,徒勞話歲寒。”
顯禅師便問:“有甚得力句,試舉看。”
法聚禅師于是舉前面那兩首偈子。
顯禅師聽了,便道:“未免落入圈□(kui,圈套,紐結)。”
法聚禅師遂問:“如何得不落入圈□?”
顯禅師于是打了他一掌,問道:“是落?不落?”
法聚禅師一聽,終于豁然大悟,平昔胸中所滯,皆渙然冰消。
法聚禅師悟道後,爲報師恩,曾有一段時間留在顯禅師身邊,殷勤執侍。
一日,法聚禅師陪顯禅師前往杭州,遊南屏。在宗鏡堂,顯禅師升座雲:“此處正好說法。”
法聚禅師道:“說法已竟。”
顯禅師一聽,便下座,看著法聚禅師,問道:“何者是我所說底法?”
法聚禅師道:“劍去久矣!”
顯禅師微笑著點了點頭,遂予印可。
法聚禅師後隱居于天池。因其德望高隆,衲子日臻,一時法席大盛。
曾有示衆法語雲:“至道無爲,非有爲無以造其深;絕學無學,非力學地以臻其極。譬猶玉之在璞,珠之在淵,非剖鑿探求,終無以獲。故雪山苦行六年,少林面壁九載,以至斷臂求法,腰石負舂,趙州叁十年不雜用心,香林四十年方成一片,孜孜矻矻,廢寢忘餐,惟欲究明大事者,皆參禅學道之榜樣也。奈茲禅林秋暮,法道荒涼,逐妄隨邪,無複自振。惟知粥飯現成,不愧虛消信施,或遊心異學,肆志(沈溺于)便聰(世智辯聰),或穿鑿機緣,馳求義解,是皆唐喪光陰,徒僧業識。如舍父窮子,飄轉無據。可勝歎哉!若是英靈漢,直須于生死岸頭,猛著精彩,一念純真,纖塵不立。如遇怨敵,單刀直入,不顧危亡;如墮深井,念念無他,但求出路。若能具如是深心,管取到家有日在。”
法聚禅師圓寂于嘉慶癸醜年(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