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竹泉法林禅師悟道因緣
杭州靈隱竹泉了幻法林禅師,徑山元叟行端禅師之法嗣,俗姓黃,臺州甯海人。法林禅師少時依太虛同禅師出家。因看睦州(睦州陳尊宿,黃檗希運禅師之法嗣)語錄有省,于是前往中竺禮谒元叟行端禅師,請求印證。
元叟禅師問:“何處來?”
法林禅師道:“天臺。”
元叟禅師又問:“曾見寒山、拾得麼?”
法林禅師于是叉手向前,說道:“今日親見和尚。”
元叟禅師便喝道:“脫空謾語漢,參堂去!”
[脫空的意思就是腳不點地,懸在空中,沒有著落,引申爲不老實,弄虛作假,未證言證。謾語,就是說慌。話頭禅盛行了一段時間後,一些伶俐漢,不去真參實證,光學一些虛頭,背一些祖師的機鋒轉語,冒充飽參之士,到處诳人自诳。若不是明眼宗師,僅憑他一言半語,很容易被他唬住。這種大的氛圍下,真正明眼宗師在印可學人方面,自然是慎之又慎,決不敢馬虎。元叟禅師的“脫空謾語漢”這一喝,真是慈悲之至!]
法林禅師于是謹遵師旨,老老實實地下參堂用功,不敢絲毫懈怠。
一日,法林禅師正在讀經。
元叟禅師忽然走過來,問道:“看經那?”
法林禅師道:“是。”
元叟禅師又問:“將甚麼看?”
法林禅師道:“將眼看。”
元叟禅師便舉起拳頭,說道“何不道將者(這)個看?”
法林禅師反問道:“放下拳頭,將什麼看?”
[“將什麼看”或者“將什麼聞”,從世俗的角度看,自然是將眼看,將耳聞。因爲世俗人完全被六根所系,一點也作不得主。但是,從宗下直指心性的角度來看,這種回答卻隔了一層。瞎子、聾子、睡著時,看還是不看,聽還是不聽?況且,身心脫落,六根互用,手也可以看可以聽,眼也可以聞可以嗅,那麼,在這些情況下,究竟是什麼在看在聞?]
元叟禅師一聽,便微笑著點了點頭。
法林禅師後應東嶼禅師之邀請,于淨慈寺分座接衆。其說法大有古德之風,浮山竺原禅師聽了法林禅師的開示之後,曾贊歎道:“五百衆中居上首,妙解堪作人天師”。
在淨慈,法林禅師後住蒙堂(叢林中,執事等退職之後靜養之地)靜修,足不出戶者九年。此後又應行省丞相脫歡公之邀請,出世住持萬壽寺,不久又移住中竺、靈隱。最後退居靈隱了幻庵,終其天年。
法林禅師曾有上堂法語雲:“撥塵見佛,誰知佛亦是塵。罕逢穿耳者,多見刻舟人。”
[異域沙門有穿耳之習慣,後用穿耳客專指菩提達摩祖師。宗門中也用穿耳客指代能當下透過聲色等六塵、悟見本性的伶俐衲僧。與穿耳客相對的就是刻舟人,指代離開本分、逐色尋志、全然不知反照的癡迷外走漢。]
法林禅師圓寂于大元順帝至正十五年(1354)。臨終前,法林禅師曾集衆,講述了自己平生行腳之事,並告誡大衆道:“佛法下衰,無甚于今。宜各努力!”說完,便索筆書偈雲:
“七十二年,虛空釘橛。
末後一句,不說不說。”
然後擲筆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