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366· 愚庵智及禅師悟道因緣

  366.愚庵智及禅師悟道因緣

  杭州徑山愚庵以中智及禅師,徑山元叟行端禅師之法嗣,俗姓顧,蘇州吳縣人。智及禅師自幼于穹窿海雲院出家,落發受戒後,有一段時間專聽賢首宗的法師講華嚴法界觀。還沒有講完,智及禅師便笑道:“一真法界,圓同太虛。但涉言詞,即成剩法。縱獲天雨寶華,于我奚益哉!”

  于是離開講席,前往建業,禮谒笑隱禅師。笑隱禅師文章道德俱佳,傾動當時。智及禅師在其座下不久,即微露文采,于是附近的人都交相延譽。智及禅師也頗感受用。

  一日,同參東嶼禅師前來看望智及禅師,看見智及禅師終日沈溺于吟詩作賦、沾沾自得的樣子,便呵斥道:“子才若此,不思荷擔正法,乃甘作騷壇奴隸乎?無盡燈偈中所謂“黃葉飄飄者”,不知作何見解?”

  智及禅師被這一問,舌噤不能答,心中生大慚愧,于是重新回到海雲院。從此以後,他的心中就象塞了塊石頭似的,不得安穩。爲了掃蕩心中的疑滯,智及禅師于是發心參究,晝夜不息,目不交睫。這樣苦苦地用功了一個多月。

  一日,智及禅師正在經行,突然一陣秋風乍起,樹葉潇潇地落滿了庭院。他終于豁然有省。

  于是他立即起程,前往徑山,請求元叟行端禅師爲他印證。元叟禅師于是將法衣傳給了他。

  智及禅師後應江浙行省丞相達識帖穆兒的邀請,前往杭州徑山開法。

  一日,智及禅師入園,正好趕上典座師(叢林裏,專門負責廚房夥食的出家人)在收割南瓜。那圓圓的南瓜活象一個個腦袋。

  智及禅師便問:“割得幾個祖師頭?”

  典座禅師道:“叁十個。”

  智及禅師又問:“那(哪)個皮下有血?”

  典座禅師驚恐道:“和尚何得重重相戲?”

  智及禅師聽了,歎了一口氣,說道:“好心不得好報!”

  智及禅師住持徑山期間,附近有一位無賴男子,名叫瞿範,每天到寺院裏來大吃大喝。有一天,執事僧譏笑他,瞿範嗔心大起,便告官府,誣陷智及禅師犯了闇昧之事。在衙部,智及禅師泰然自若。衙使認爲他目中無人,不高興,于是給他定了罪。智及禅師也不分辯,亦無絲毫愠色,怡然受之。一年後,浙江行省丞相下來觀察,得知智及禅師受了冤屈,遂給他平了反,並重新請他回徑山住持。

  歸院之日,智及禅師拿著丞相給他的信劄,升座說道:“前佛性命,後佛紀綱,總在者(這)裏,凜然如朽索之馭六馬,危乎猶一發之引千鈞,若非大丞相赤手提持 全肩荷擔,何處更有今日?諸人還委悉(明白)麼?車不橫推,理無曲斷。”

  升座酬唱完畢,智及禅師說偈道:

  “去日應須償宿債,回時宿債本來空。

  山上鯉魚打崩跳,一國之師展笑容。”

  智及禅師圓寂于明洪武戊午年(1378)。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