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楚石梵琦禅師悟道因緣
嘉興天甯楚石梵琦禅師,徑山無叟行端禅師之法嗣,俗姓朱,明州象山人。其母張氏夢見紅日墮懷,遂生梵琦禅師。梵琦禅師在襁褓中時,曾有異僧來家中化齋,摸著梵琦禅師的頭頂說:“此佛日也,他日必當振揚佛法。”父母因此給他取小字昙曜。梵琦禅師四歲時父母雙亡,由親戚撫養。七歲時即靈慧大發,讀書一目十行,遠近之人皆稱之爲神童。梵琦禅師九歲離俗,于天甯永祚寺出家,跟隨讷翁谟禅師學習經論。不久便前往湖州崇恩寺,依晉翁詢禅師。晉翁詢禅師是梵琦禅師俗家時的族叔,與魏公趙孟頫(fu)往來甚密。趙孟頫一見梵琦禅師,非常器重,遂出錢爲他買了僧牒。梵琦禅師因此得以正式剃度,十六歲,于杭州昭慶寺受了具足戒。
後來,晉翁詢禅師移住道場寺,梵琦禅師亦隨而前往,先是充當侍者,不久又負責管理藏經閣。
一日,梵琦禅師閱讀《楞嚴經》。當他讀到“緣見因明,暗成無見”這一句時,恍然有省。從此以後,梵琦禅師遍覽群書,其義自曉,文句自通,不假師授。
梵琦禅師出家後,由于一直與經論打交道,沒有受過本色鉗錘,因此他自知滯于名相,未能盡去纏縛,這樣下去是不可能獲得解脫的。于是他便暫時放棄經論的學習,前往徑山,參禮元叟行端禅師。
初禮元叟禅師,梵琦禅師便問:“言發非聲,色前非物,其意如何?”
元叟禅師反問道:“言發非聲,色前非物,速道!速道!”
梵琦禅師正擬思欲答,元叟禅師突然震威一喝。
梵琦禅師驚愕得連連後退,從此以後,群疑疊出,胸中如置巨石,晝夜不得安穩。
當時正好趕上元英宗诏選衲僧進京,粉黃金爲泥,書寫大藏經。梵琦禅師因爲字寫得好,又有名望,亦在被選之列。梵琦禅師于是辭別元叟禅師,前往燕京,住在萬寶坊。萬寶坊離崇天門很近。
一天晚上,梵琦禅師睡起,准備寫經,忽聞西城樓鼓震動,豁然大悟,汗如雨下,拊幾大笑道:“徑山鼻孔,今日人吾手矣!”遂作偈曰:
“崇天門外鼓騰騰,蓦劄虛空就地崩。
拾得紅爐一點雪,卻是黃河六月冰。”
梵琦禅師開悟的那一年,正好是大元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當時梵琦禅師才二十九歲。
同年,梵琦禅師南歸,重上徑山。元叟禅師一見梵琦禅師氣象充盛,便笑道:“西來密意,喜子得之矣!”于是讓梵琦禅師充當首座和尚。凡往來參叩者,多令梵琦禅師抉擇。
元泰定元年(1324)冬天,梵琦禅師奉宣政院之命,于海鹽福臻寺出世,接元叟行端禅師之法。元文宗天曆元年(1328),梵琦禅師又移住天甯永祚寺,在那裏,他建了一座高達二百四十余尺的七級浮圖。此後,梵琦禅師還先後住持過杭州鳳山大報國寺,及嘉興本覺寺、光孝寺、報恩寺。晚年,梵琦禅師隱居于天甯永祚寺西齋,自號西齋主人。
大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诏令江南大德,于蔣山爲陣亡將士設追薦大法會。梵琦禅師奉命升座說法。帝大悅。第二年叁月,朱元璋再诏梵琦禅師于蔣山說法,並贈內府白金。洪武叁年(1370)秋,朱元璋以鬼神之理幽微難測,召十六位精通叁藏的大德進京咨問。梵琦禅師與夢堂噩禅師亦在被選之列。在京城,梵琦禅師依據經論,將朱元璋所提之問,一一剖析詳答,寫成書稿。
書稿剛一寫完,梵琦禅師便示寂。梵琦禅師沐浴更衣畢,跏趺而坐,書偈雲:
“真性圓明,本無生滅。
木馬夜鳴,西方日出。”
寫完之後,梵琦禅師便告訴夢堂禅師道:“師兄,我去也。”
夢堂禅師問:“何處去?”
梵琦禅師道:“西方去。”
夢堂禅師道:“西方有佛,東方無佛耶?”
梵琦禅師于是震威脅一喝而逝。當時是洪武叁年(1370)七月。春秋七十五歲。
梵琦禅師生前著述甚多,有《六會語錄》、《淨土詩》、《北遊集》、《鳳山集》、《西齋集》、《和天臺叁聖詩》、《永明山居詩》等。
梵琦禅師認爲,參禅之要,重在離分別,忘知解,死卻偷心——
“只如坐禅,須是了卻自己偷心始得。若不了卻自己偷心,空坐何益?且阿那個是偷心?便是一切不了,念起念滅,總是偷心。死得偷心,便與佛祖不別。”
另外,梵琦禅師雖從禅宗入道,最終卻以淨土爲歸。這一點是當時佛教界的一個總的趨勢。梵琦禅師的淨土詩寫得很好,現錄數首供讀者品嘗——
(1)遙指家鄉落日邊,一條歸路直如弦。
空中韻奏般般樂,水上華開朵朵蓮。
雜樹枝莖成百寶,群居服食勝諸天。
吾師明願當垂接,不枉翹勤五十年。
(2)一寸光陰一雨金,勸君念佛早回心。
直饒鳳閣龍樓貴,難得雞皮鶴發侵。
鼎內香煙初未徹,空中法駕已遙臨。
塵塵刹刹雖清淨,獨有彌陀願力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