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91· 育王德禅師悟道因緣

  291.育王德禅師悟道因緣

  慶元府(治所在今浙江龍泉縣)育王佛照德光禅師,大慧宗杲禅師之法嗣,俗姓彭,臨江軍(治所在今江西清江縣)人。德光出生之時,其祖父歎道:“吾家世積德,乃生此兒,必光吾門。”于是給他取名德光。德光禅師九歲的時候,家鄉遭寇賊騷擾,于是隨父母避難于袁州(治所在今江西宜春)。途中父母不幸雙亡,于是便由伯父撫養。

  德光禅師二十一歲的時候,一天,忽然聽見有人誦《金剛經》,悄然有省,遂生出世之志。不久,便依本郡東山光化禅寺足庵普吉禅師落發出家。

  一日,德光禅師入室參禮。

  普吉禅師便問:“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甚麼?”

  德光禅師茫然無對,于是心中便生起大的疑情來。

  他回到寮房後,左思左想,也想不出一個合適的答案來,以至通宵未曾合眼。

  第二天早晨,德光禅師又來到丈室請益。

  他央求普吉禅師:“昨日蒙和尚垂問,既不是心,又不是佛,又不是物,畢竟是甚麼?望和尚慈悲指示。”

  普吉禅師一聽,便震威一喝:“這沙彌,更要我與你下注腳在?”

  說完,便拈起木棒,照德光禅師的背脊就打,將他打出丈室。

  德光禅師于是恍然有省。當時,德光禅師才二十叁歲。

  後來,德光禅師又先後禮谒了月庵果、應庵華、百丈震等諸禅德,但是,他的心中還是存有疑情,終不敢自肯。

  當時,適逢大慧宗杲禅師移居育王,開法接衆,四海英才,爭相參禮。德光禅師于是亦前往請益。

  一日,德光禅師入室參禮宗杲禅師。

  宗杲禅師問:“僧問趙州:如何是趙州?州雲:東門、西門、南門、北門。你作麼生會?”

  德光禅師道:“大小趙州坐在屎窖裏。”

  宗杲禅師便問:“你什麼處見趙州?”

  德光禅師道:“莫瞌睡。”

  宗杲禅師于是打了他一竹篦子,說道:“只恁麼做功夫?”

  德光禅師道:“莫掩彩(掩飾)。”

  宗杲禅師于是喚侍者問:“這僧名什麼?”

  德光禅師道:“不得名。”

  宗杲禅師道:“你看這漆桶亂做!”

  德光禅師道:“未爲分外。”

  另一日,德光禅師又入室參學。

  大慧禅師便問:“喚作竹篦則觸,不喚作竹篦則背。不得下語,不得無語。”

  德光禅師正要開口擬對,大慧禅師拈起拄杖便打。

  在這突如其來的棒擊之下,德光禅師終于豁然大悟,從前所得及心中種種疑滯,頓然瓦解冰消。

  後,宗杲禅師說偈,予以印可,並以其頂相(肖像)相贈,偈雲:

  “有德必有光,其光無間隔。

   名實要相稱,非青黃赤白。”

  德光禅師後出世,一度往育王、靈隱接衆。在靈隱期間,南宋孝宗皇帝曾召請德光禅師入禁問道。

  帝曰:“這裏正要與長老忘懷論道。”

  德光禅師道:“陛下日應萬機,直須向一切處著眼看,是什麼道理?”

  帝曰:“天下事來即應之。”

  德光禅師道:“可謂明鏡當臺,物來斯照。”

  帝曰:“步步踏著實地。”

  德光禅師道:“直須恁麼始得。”

  德光禅師與孝宗皇帝的這一段對話,對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修行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指導。

  現舉其上堂法語叁則,以便讀者更好地體會德光禅師當年的悟處——

  上堂:“臨濟叁遭痛棒,大遇言下知歸。興化于大覺棒頭,明得黃檗意旨。若作棒會,入地獄如箭射;若不作棒會,入地獄如箭射。衆中商量,盡道赤心片片,恩大難酬。總是識情蔔度,未出陰界。且如臨濟悟去,是得黃檗力,是得大愚力?若也見得,許你頂門眼正,肘後符靈。其或未然,鴻福更爲諸人通個消息。丈夫氣宇沖牛鬥,一踏鴻門兩扇開。”

  上堂:“七手八腳,叁頭兩面。耳聽不聞,眼觑不見。苦樂逆順,打成一片。且道是甚麼?路逢死蛇莫打殺,無底籃子盛將歸。”

  上堂:“聞聲悟道,落二落叁。見色明心,錯七錯八。生機一路,猶在半途。且道透金剛圈、吞栗棘蓬底是甚麼人?披蓑側立千峰外,引水澆蔬五老前。”

  德光禅師圓寂于南宋甯宗嘉泰叁年(1203)叁月,春秋八十叁歲。有辭世偈雲:

  “八十叁年,彌天罪過。

  末後殷勤,盡情說破。”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