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華藏安民禅師悟道因緣
建康府華藏密印安民禅師,圓悟克勤禅師之法嗣,俗姓朱,嘉定府(今四川樂山縣)人。安民禅師出家後專攻經論,一度于成都宣講《首楞嚴經》,爲義學僧衆所歸仰。當時,圓悟克勤禅師正住持昭覺寺,安民禅師與其座下弟子勝禅師爲好朋友。因此,安民禅師得以有機會參禮克勤禅師。
一日小參的時候,圓悟禅師舉“國師叁喚侍者”之公案以及趙州和尚對此公案的拈題——
南陽慧忠國師一日喚侍者,侍者應喏。
慧忠禅師如是叁召,侍者叁應。
慧忠國師道:“將謂吾孤負汝,卻是汝孤負吾?”
後來,有僧就此公案請問趙州和尚:“國師喚侍者,意作麼生?”
趙州和尚道:“如人暗裏書字,字雖不成,文彩已彰。”
舉完之後,圓悟禅師便問:“那(哪)裏是文彩已彰處?”
[自性雖無形無相,無可描摹擬議,但是吾人的舉手投足、日用應緣處,無不是自性在現行起用,一切都是它已彰的文彩,除此之外,何處更覓它文彩?]
安民禅師一聽,心中忽然生起大的疑情。于是便告香(學者焚香,請師家升座說法之儀式)入室請益。
圓悟禅師問:“座主講何經?”
安民禅師道:“《楞嚴》。”
圓悟禅師道:“《楞嚴》有七處征心、八還辨見,畢竟心在甚麼處?”
[“八還”義見《首楞嚴經》卷二,八還,即從八個方面推究、還源事物的生起因緣。大意是,身處堂中,所見之明還日輪,暗還黑月,通還戶牖,雍還牆宇,緣還分別,頑虛還空,郁勃還塵,清明還霁。八還的意思是說,一切有爲法,均由因緣而起,一一事物皆可推其生因,唯有能現生一切萬法的妙明真心本身是找不到生因的,它是法爾如是的,屬無爲法的範疇。]
安民禅師便從文字知解的角度,作了種種詳細的解說。可是圓悟禅師皆不認可。
安民禅師于是再次向圓悟禅師請益。
圓悟禅師便令他“于一切處作文彩已彰會”。
[圓悟禅師的意思是讓他把日用中的一切均當作自性的妙用來會。]
後來有一次,安民禅師在圓悟禅師身邊,偶然聽見有一位僧人向圓悟禅師請益十玄談,那僧剛舉“問君心印作何顔”這一句時,圓悟禅師厲聲說道:“文彩已彰!”
安民禅師一聽,言下有省,于是請求圓悟禅師印證。圓悟禅師便示以色鉗錘。安民禅師此時有所省悟,但是未徹,心中尚有疑滯,故被問得茫然不知所措。
一日,安民禅師又入室參禮圓悟禅師。
安民禅師道:“和尚休舉話,待某說看。”
圓悟禅師便答應了。
安民禅師道:“尋常拈槌豎拂,豈不是經中道,“一切世界諸所有相,皆即菩提妙明真心”?”
[參禅貴直指。安民禅師又落在語言文字知見之中。縱然答得再圓滿,于己何益?!]
圓悟禅師笑道:“你元(原)來在這裏作活計!”
安民禅師順著自己的思路,繼續說道:“下喝敲床時,豈不是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圓悟禅師道:“你豈不見經中道,“妙性圓明,離諸名相”?”
安民禅師一聽,終于言下釋然。
圓悟禅師後離四川,前往夾山傳法。安民禅師便終止了自己的講經活動,陪侍圓悟禅師前往。
一日夜參,圓悟禅師爲衆人舉“古帆未挂”之公案,該公案的具體內容是——
有僧問岩頭全奯禅師:“古帆未挂時如何?”岩頭禅師道:“小魚吞大魚。”又有僧一如前問,岩頭禅師道:“後園驢吃草。”
後來有很多禅師,皆借用“古帆未挂時如何”這一話頭來接引和勘驗學衆。
安民禅師聽了這一公案,心中狐疑,未能契旨,于是請求圓悟禅師爲他開示。
圓悟禅師道:“你問我。”
安民禅師便問:“古帆未挂時如何?”
圓悟禅師道:“庭前柏樹子。”
安民禅師終于豁然大悟。他欣喜地告訴圓悟禅師道:“古人道,如一滴投于巨壑,殊不知大海投于一滴。”
圓悟禅師知道他這次是真正地徹悟了,便笑道:“奈這漢何!”遂予印可,不久,又令安民禅師分座說法。
圓悟禅師曾說偈贊歎道:
“休誇四分罷楞嚴,按下雲頭徹底參。
莫學亮公親馬祖,還如德峤訪龍潭。
七年往返遊昭覺,叁載翺翔上碧岩。
今日煩充第一座,百華叢裏現優昙。”
亮公指西山亮座主,馬祖道一禅師之法嗣,參見“西山亮座主悟道因緣”。德峤指德山宣鑒禅師,龍潭崇信禅師之法嗣,參見“德山宣鑒禅師悟道因緣”。
安民禅師悟道後,曾禮偈過蔣山慧懃佛鑒禅師。
佛鑒想勘驗一下安民禅師的悟境,便問:“佛果(圓悟克勤禅師)有不曾亂爲人說底句,曾與你說麼?”
安民禅師道:“合取狗口!”
佛鑒禅師于是大聲叫道:“不是這個道理!”
安民禅師道:“無人奪你鹽茶袋,叫作甚麼!”
佛鑒禅師道:“佛果若不爲你爲,我爲你說。”
安民禅師道:“和尚疑時,退院別參去!”
[佛鑒禅師再叁設圈套,均被安民禅師識破。若不是心中已達不疑之地,決不能達此境界。]
佛鑒一聽,便呵呵大笑。
安民禅師後出世,開法于保甯,不久又遷華藏,末後又住中峰。
曾有上堂法語雲:“衆賣華兮獨賣松,青青顔色不如紅。算來終不與時合,歸去來兮翠藹中。可笑古人恁麼道,大似逃峰赴壑,避溺投火。爭如隨分,到尺八五分镢頭邊,討一個半個。雖然如是,保甯半個也不要。何故?富嫌千口少,貧恨一身多。”
其中,“逃峰赴壑,避溺投火”、“富嫌千口少,貧恨一身多”兩句,頗值得我們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