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靈隱慧遠禅師悟道因緣
臨安府靈隱慧遠佛海禅師,圓悟克勤禅師之法嗣,俗姓彭,眉山(今四川境內)金流鎮人。慧遠禅師十叁歲從藥師院宗辯禅師出家爲僧,後前往成都大慈寺聽習經論,四年後又放棄所習,投峨嵋靈岩寺徽禅師(浮山法真禅師之法嗣)座下參學。
一日齋罷,慧遠禅師見徽禅師于庭院間經行,遂上前問道:“文殊爲七佛祖師,未審什麼人爲文殊之師?”
徽禅師道:“金沙溪畔馬郎婦。”
慧遠禅師一聽,茫然不明其旨。
時趙鐵拂爲徽禅師之侍者。慧遠禅師經常親近他,並得到了他兩年多的提攜和誘導,但是他最終還是一無所得。
後來有一天,慧遠禅師獨自在室中靜坐,偶然聽見窗外有一位僧人獨行獨語道:“假四大以爲蓋覆,緣六塵而生心。忽遇六塵頓消,喚什麼作心?”
慧遠禅師忽然有省。于是便起身告訴首座和尚,首座和尚遂予印可。又上方丈寮告訴徽禅師,徽禅師亦給予印可。
第二天,慧遠禅師便告別徽禅師,辭行前往他方參學。大衆都勸他留下,慧遠禅師堅決不肯,他說:“吾師以爲可,可我終未釋然也。”
[慧遠禅師真學道法器!自心未釋然,雖經印可,亦終不肯自欺,更不沾沾自喜。若非真正學道人,心中稍有名利,即被他賺矣!]
當時正好趕上圓悟克勤禅師回四川,重新住持成都昭覺寺。慧遠禅師即前往參禮。克勤禅師見他辭旨峭硬,知是法器,因此非常器重他。
一日,克勤禅師爲衆普說,舉龐居士問馬祖“不與萬法爲侶”之公案——
龐居士問馬祖:“不與萬法爲侶者是什麼人?”
馬祖道:“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
慧遠禅師一聽,忽然頓悟,倒仆在地,大衆以爲他中風了,將他扶起。
慧遠禅師道:“吾夢覺矣!”
到了晚上小參,慧遠禅師從大衆中走出,問道:“淨裸裸空無一物,赤骨力貧無一錢,戶破家亡,乞師赈濟。”
[慧遠禅師的意思是,證得空性之後,下一步該如何修行?]
克勤禅師道:“七珍八寶一時拿。”
[七珍八寶喻無邊妙用。若住于空境,即是死水不藏龍,還須依體起用,自在隨緣接物,方是活物。若不起用,如同遭賊,七珍八寶被人盜走,沒有兩樣。]
慧遠禅師道:“爭奈賊不入謹家之門!”
克勤禅師便道:“機不離位,墮在毒海。”
[宗門中有“機不離位,墮在毒海。”
[宗門中有“機守位”、“機轉位”之說。機,指機用,位,指見道。機守位,意指尚執著于悟道之相,沒有離開迷悟二邊,不能活用。機轉位,意指超越于迷悟二邊,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歸無所得,無住無相,活潑自在。機不離位,就是機守位,意思是說,尚執著于悟道之相,沒有真正透脫,故雲墮在毒海。]
慧遠禅師于是隨聲大喝。
克勤禅師便用拄杖敲著禅床,說道:“吃得棒也未?”
慧遠禅師又大喝一聲。
克勤禅師于是連喝兩聲。
慧遠禅師便禮拜。
克勤禅師見他已徹,大喜,遂予印可。
從此以後,慧遠禅師機鋒競發,無有滯礙。
圓悟克勤禅師圓寂後,慧遠禅師歎息道:“哲人雲亡,繼之者誰乎?”于是便順江東下,先後住持揚州之龍蟠、婺州(今浙江金華)之普濟、衢州之定業等大刹,後補靈隱住持之位。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慧遠禅師奉召入禁中問法,並得賜佛海禅師之號,此後還多次奉诏入宮,大弘禅道。
淳熙二年(1175)秋天,慧遠禅師事先辭衆雲:“淳熙二年閏季秋九月旦,鬧處莫出頭,冷地著眼看。明暗不相幹,彼此分一半。一種作貴人,教誰賣柴炭?向你道,不可毀,不可贊,體若虛空沒涯岸。相喚相呼歸去來,上元定是正月半。”
對慧遠禅師的這一預言,一時座下弟子和朝中士大夫們都爭相喧傳,心裏都將信將疑。第二年(1176)正月十五日淩晨,慧遠禅師奉诏入宮主持祝聖法會,並升座說法。一切如過去沒有什麼兩樣。爲了表達對慧遠禅師的敬仰,孝宗皇帝親自遣使者侍候慧遠禅師的日常起居。那天齋罷,侍者入方丈寮看望慧遠禅師,見其門窗緊閉,便從窗子的縫隙中往裏看,只見慧遠禅師生前收養的那只黑猿(因爲此猿極馴服,善知人意,慧遠禅師便讓它穿衣服,稱之爲“猿行者”),手持一卷書,立于床前。侍者于是從後門進入丈室,掀開帳子一看,慧遠禅師已遷化多時。再把猿行者手中的書接過一看,上面寫著辭世偈,雲:
“拗折秤錘,掀翻露布。
突出機先,鴉飛不度。”
慧遠禅師圓寂時,春秋七十四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