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49· 圓悟克勤禅師悟道因緣

  249.圓悟克勤禅師悟道因緣

  成都府昭覺寺圓悟克勤佛果禅師,五祖法演禅師之法嗣,俗姓駱,彭州(今四川境內)人。其祖上世代以儒爲業。克勤禅師兒時記憶力極好,日記千言。一日,克勤禅師偶遊妙寂寺,見到佛書,讀之再叁,如獲舊物,怅然不已,謂同伴曰:“予殆過去沙門也。”于是便立志出家,依寺僧自省法師落發,後又從文照法師學習講說,從敏行法師學習《首楞嚴經》,不知疲倦。

  一次,克勤禅師得了重病,病得快要死了,痛苦不已。回想起平生所學,在病死到來之際,一點都幫不上忙,克勤禅師感歎道:“諸佛涅槃正路不在文句中,吾欲以聲求色見,宜其無以死也!”于是病好之後,克勤禅師便放棄了過去那種沈溺于文字知見的做法,離開了妙寂寺,往參宗門大德。

  克勤禅師首先來到黃檗真覺惟勝禅師座下。惟勝禅師是黃龍慧南禅師之法嗣。一日,惟勝禅師創臂出血,告訴克勤禅師道:“此曹溪一滴也。”克勤禅師一聽,驚詫不已,良久才說:“道固如是乎?”

  于是,克勤禅師便徒步出蜀,遍參禅德。他先後禮谒了玉泉皓、金銮信、大沩□、黃龍心、東林總等大德,都被他們視爲法器。晦堂禅師曾告訴他說:“他日臨濟一派屬子矣。”

  克勤禅師最後投五祖法演禅師座下。克勤禅師因爲博通經教,加上參過不少禅門宿德,因此他有很重的豪辯之習氣。爲了將克勤禅師煅造爲一代法將,法演禅師對克勤禅師要求非常嚴格,決不徇一絲一毫的人情。凡克勤禅師所盡機用,法演禅師皆不認可。

  一日,克勤禅師入室請益,沒談上幾句,又與法演禅師爭辯起來。法演禅師很不高興,便說道:“是可以敵生死乎?他日涅槃堂孤燈獨照時(指死亡來臨時)自驗看!”

  克勤禅師被逼的無路可走,生大懊惱,居然出言不遜,抱怨法演禅師“強移換人”,然後忿然而去。

  法演禅師也不阻攔,只是說:“待你著一頓熱打時,方思量我在。”

  克勤禅師離開五祖後,來到金山,不久便染上了嚴重的傷寒,身體困頓無力。克勤禅師試圖用平日所學,來應對眼前這場疾病,可是一點都不得力。這時,他才想起臨走時五祖法演禅師對他所說的話,于是心中發誓道:“我病稍間(稍微好一點),即歸五祖。”

  克勤禅師病愈後,果然重新回到了五祖。法演禅師一見,非常高興,于是令他入住侍者寮。

  半個月之後,適逢部使者陳氏解印還蜀,前來五祖禮谒問道。

  法演禅師道:“提刑少年,曾讀小豔詩否?有兩句頗相近。“頻呼小玉元無事,只要檀郎認得聲”。”

  部使者一聽,惘然莫測,唯應“喏喏”。

  法演禅師道:“且子細。”

  當時,克勤禅師正侍立于側,聽到這兩句詩,恍然有省。

  部使者走後,克勤禅師問法演禅師:“聞和尚舉小豔詩,提刑會否?”

  法演禅師道:“他只認得聲。”

  克勤禅師問道:“只要檀郎認得聲。他既認得聲,爲甚麼卻不是?”

  法演禅師道:“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庭前柏樹子□(ni,呢)!”

  克勤禅師忽然大悟,連忙走出丈室,這時,正好看見一只雞飛上欄杆,鼓翅而鳴。克勤禅師自言自語道:“此豈不是聲?”

  于是克勤禅師便袖裏籠著香,重新入丈室,向法演禅師報告他剛才所得,呈偈曰:

  “金鴨香銷錦鏽帏,笙歌叢裏醉扶歸。

  少年一段風流事,只許佳人獨自知。”

  法演禅師一聽,知道他已經徹悟,非常高興,說道:“佛祖大事,非小根劣器所能造詣,吾助汝喜。”

  法演禅師于是遍告山中修行的大德們說:“我侍者參得禅也。”

  從此以後,克勤禅師被推爲上座,與五祖座下其他兩位得法弟子佛鑒慧懃、佛眼清遠,並稱叁佛。

  一天,克勤、慧懃、清遠叁人陪侍法演禅師,夜話于山間涼亭之上。回來時,燈已經滅了,四面漆黑一團。

  法演禅師吩咐叁人道:“各人下一轉語。”

  慧懃禅師道:“彩鳳舞丹霄。”

  清遠禅師道:“鐵蛇橫古路。”

  克勤禅師道:“看腳下。”

  法演禅師聽了這叁人所下的轉語,說道:“滅吾宗者,乃克勤爾!”

  可見,克勤禅師的作略迥異乎兩位師兄。“看腳下”這叁字,雖平實而最有力量。日用中若能如此用功,即步步踏著實處。

  因爲門庭日漸興盛,法演禅師後來命衆又新建了一座東廚,廚房當庭有一棵大樹,長得非常茂盛,但是對廚房有所妨礙。當時克勤禅師負責寺務。法演禅師事先囑咐道:“樹子縱礙不可伐。”可是後來克勤禅師還是讓人把那棵樹砍掉了。法演禅師非常震怒,舉著拄杖追打克勤禅師,克勤禅師連忙逃避。

  就在跑的過程中,他突然猛醒:“此臨濟用處耳!”

  于是便停下,接過法演禅師手中的拄杖,說道:“老賊,我識得你也。”

  法演禅師一聽,哈哈大笑。從此便與克勤禅師分座接衆。

  北宋崇甯年間(1102-1106),克勤禅師辭別五祖,回蜀看望老母。五祖山諸長老相謂曰:“道西行矣!”

  克勤禅師回到成都後,四衆迓拜。後應成都帥翰林郭公知章之邀請,開法于六祖山,繼而移住昭覺寺。政和年間(1111-1118),克勤禅師辭去住持之職,複出峽南遊于荊楚。

  在荊南,克勤禅師拜訪了大居士張商英(無盡)。張商英是兜率從悅禅師之得法弟子,堪稱飽參之士,以道學自居,眼界頗高,諸方禅德,少有被他推許的。克勤禅師見張商英居士之後,遂與他劇談華嚴要旨。

  克勤禅師道:“華嚴現量境界,理事全真,所以即一而萬,了萬爲一,一複一,萬複萬,浩然莫窮。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卷舒自在,無礙圓融。此雖極則,終是無風匝匝之波。”

  張商英聽了。不覺移榻近前。

  克勤禅師講完這段話之後,便問:“到此,與祖師西來意是同是別?”

  張商英道:“同矣!”

  克勤禅師道:“且得(可是)沒交涉!”

  張商英被克勤禅師否定之後,面帶愠色。

  克勤禅師並不在意,繼續點撥道:“不見雲門道,山河大地無絲毫過患,猶是轉句,直得不見一色,始是半提,更須知有向上全提時節。彼德山臨濟豈非全提乎?”

  張商英這才心悅誠服,連連點頭稱是。

  第二天,克勤禅師又跟張商英談起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等四法界。當談到理事無礙法界時,克勤禅師便問:“此可說禅乎?”

  張商英道:“正好說禅。”

  克勤禅師笑道:“不然,正是法界量裏在(還是落在理事等名相差別中),蓋法界量未滅。若到事事無礙法界,法界量滅,始好說禅。如何是佛,幹屎橛。如何是佛,麻叁斤。是故真淨偈曰:

  “事事無礙,如意自在。

  手把豬頭,口誦淨戒。

  趁出淫房,未還酒債。

  十字街頭,解開布袋。””

  張商英聽完這一段開示,如醍醐灌頂,贊歎道:“美哉之論,豈易得聞乎!”

  于是便向克勤禅師執以師禮,並請克勤禅師留居夾山碧岩。

  不久克勤禅師又遷湘西之道林。後蒙太保樞密鄧子常之奏請,得賜紫服及佛果禅師之號。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 ),在宰相李綱的奏請下,克勤禅師又奉敕住持鎮江金山寺。

  在金山寺,高宗皇帝曾诏見克勤禅師,請問佛法。

  克勤禅師道:“陛下以孝心理天下,西竺法以一心統萬殊,真俗雖異,一心初無間然(沒有差別)。”

  高宗聽了,非常高興,遂賜圓覺悟禅師之號。

  晚年,克勤禅師又回四川成都昭覺寺,紹興五年(1135)示寂,春秋七十叁歲。谥真覺禅師。

  克勤禅師悟門廣大,說法辯博,縱橫無礙,聽者往往感動而至于泣下者。生前有《碧岩錄》傳世,開一代之禅風。現舉其上堂法語數則——

  1、上堂:“通身是眼見不及,通身是耳聞不徹,通身是口說不著,通身是心鑒不出。直饒盡大地明得,無絲毫透漏,猶在半途。據令全提,且道如何展演?域中日月縱橫挂,一亘晴空萬古春。”

  2、上堂:“山頭鼓浪,井底揚塵。眼聽似震雷霆,耳觀如張錦鏽。叁百六十骨節,一一現無邊妙身;八萬四千毛端,頭頭彰寶王刹海。不是神通妙用,亦非法爾如然。苟能千眼順頓開,直是十方坐斷。且超然獨脫一句,作麼生道?試玉須經火,求珠不離泥。”

  3、上堂:“本來無形段,那複有唇觜(嘴)。特地廣稱揚,替他說道理。且道他是阿誰?”

  4、上堂:“十五日已前,千牛拽不回。十五日已後,俊鹘趁不及。正當十五日,天平地平,同明同暗,大千沙界不出當處,可以含吐十虛。進一步,超越不可說香水海;退一步,坐斷千裏萬裏白雲。不進不退,莫道阇黎,老僧也無開口處。”

  5、上堂:“有句無句,超宗越格。如藤倚樹,銀山鐵壁。及至樹倒藤枯,多少人失卻鼻孔。直饒收拾得來,已是千裏萬裏。只如未有恁麼消息時如何,還透得麼?風暖鳥聲碎,日高華影重。”

  以上每一則法語,對于我們的分別思維來說,無一不是銅牆鐵壁。面對四山相逼,我們的出路在什麼地方?

  實際上,若透過了,我們就是銅牆鐵壁,我們就在十字街頭。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