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17· 蘇東坡居士悟道因緣

  217.蘇東坡居士悟道因緣

  內翰東坡居士蘇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人。蘇轼少有大志,幼時其母程氏親自教他讀書。一日讀《範滂傳》,蘇轼慨然謂其母曰:“轼若爲滂,母許之乎?”其母道:“汝能爲滂,吾顧(豈、難道)不能效滂母耶?”長大以後,蘇轼即通經史,日著文千言,後中舉,並得到歐陽修的器重。

  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蘇轼被诏爲翰林知製。後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遭排擠,出調補杭州通判。後因以詩諷刺時弊,于神宗元豐叁年(1080),遭到彈劾,貶至黃州。在黃州,蘇轼築室于東坡,日與田夫野老相遊于溪山之間,因自號東坡居士。哲宗即位後,蘇轼先後被召爲禮部郎中、翰林學士兼侍讀等職。紹聖叁年(1096),再次遭謗,貶至惠州,叁年後又被貶到瓊州。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卒于常州。

  縱觀東坡居士這一生,在仕途上可謂幾起幾落,坎坷不平。多虧他學佛,性情豪放,不以爲意。他曾在自己的一張寫真上,戲題道: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瓊州。”

  東坡居士接觸佛教比較早。在任杭州通判的時候,他就親近過錢塘圓照法師。當時,錢塘圓照法師正大弘淨土法門。爲感念父母養育之恩,東坡居士請人畫了一幅阿彌陀佛像,用來超薦父母,並作頌曰:

  “佛以大圓覺,充滿河沙界。

  我以顛倒想,出沒生死中。

  雲何以一念,得往生淨土。

  我造無始業,本從一念生。

  既從一念生,還從一念滅。

  生滅滅盡處,則我與佛同。

  如投大海中,如風中鼓橐(tuo)。

  雖有大聖智,亦不能分別。

  願我先父母,與一切衆生。

  在處爲西方,所遇皆極樂。

  人人無量壽,無往亦無來。”

  此後,東坡居士每至一地,都要隨身帶上這幅阿彌陀佛像,並且告訴人說:“吾往生公據也。”

  在貶居黃州期間,東坡居士也是一有空兒就去附近寺院遊觀,以遣心中之失意。

  一天,東坡居士往城南安國寺焚香默坐,克已悔過。從了一會兒之後,他突然覺得身心皆空,當即便領悟到罪垢 之性了不可得。

  東坡居士後來還結識了廬山東林常總禅師(黃龍慧南禅師之法嗣)。

  一日,東坡居士遊廬山,夜宿東林寺,與常總禅師談論無情說法之話頭,豁然有所省悟。黎明的時候,他便作偈呈給常總禅師,偈曰:

  “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同時還有詠廬山詩雲: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東坡居士還參禮過玉泉皓禅師。在荊南,他聽說玉泉皓禅師的機鋒峻烈,人莫敢觸,于是他便起了競勝的念頭,想看看這位老和尚到底功夫怎麼樣。

  一天,東坡居士微服求見。

  玉泉和尚問:“尊官高姓?”

  東坡居士道:“姓秤,乃秤天下長老底秤。”

  玉泉和尚便大喝一聲,說道:“且道這一喝重多少?”

  東坡居士被問得無言以對,于是便禮拜。

  東坡居士後從黃州移居汝州(今河南臨汝),臨行前,他特地去高安(在江西境內)向他的弟弟蘇轍辭行。到高安的頭一天晚上,蘇轍正與真淨克文、聖壽省聰聯床共宿,夜間叁人都夢見自己迎接五祖師戒禅師。第二天東坡居士便到了。他們一起相談甚歡。後來有人認爲東坡居士是五祖師戒禅師的轉世,就是從這裏來的。

  在衆多的禅師中,與東坡居士交往最密切,時間最長的要算佛印了然禅師(廬山開先善暹禅師之法嗣),他倆之間有不少妙趣橫生的詩禅酬和,爲後人留下了許多回味無窮的佳話。

  有一天,東坡居士去看望佛印禅師。

  佛印禅師道:“此間無座榻,不及奉陪居士。”

  東坡居士趁機戲道:“敢暫借和尚四大爲座榻。”

  佛印禅師回答道:“山僧有一問,居士若道得即請坐,若道不得,即輸卻腰間玉帶。”

  東坡居士欣然同意了。

  佛印禅師說道:“居士適來道,借山僧四大爲座榻,只如山僧四大本空,五蘊非有,居士向什麼處坐?”

  東坡居士被問得無言以對,只好留下玉帶,大笑而出。爲了表示紀念,佛印禅師亦以雲山衲衣相贈。

  事後,東坡居士作了叁首偈子,呈佛印禅師:

  “百千燈作一燈光,盡是悟沙妙法王。

  是故東坡不敢惜,借君四大作禅床。”

  “病骨難堪玉帶圍,鈍根仍落箭鋒機。

  會當乞食歌姬院,換得雲山舊衲衣。”

  “此帶閱人如傳舍,流傳到此亦悠哉。

  錦袍錯落渾相稱,乞與徉狂老萬回。”

  佛印禅師亦作二偈謝東坡居士:

  “石霜奪得裴休笏,叁百年來衆口誇。

  爭似坡公留玉帶,長和明月共無瑕。”

  “荊山卞氏叁朝獻,趙國相如萬死回。

  至寶只應天子用,因何留在小蓬萊?”

  除此之外,後人還以此二人爲引子,演繹出了許多其他的佳話,此不複錄。

  東坡居士晚年病重將逝,臨終前,門人錢濟明侍立于床前,問道:“公平日學佛,此日如何?”

  東坡居士道:“此語亦不受。”

  後徑山惟琳禅師前來看望他,提醒他說:“先生踐履至此,更須著力。”

  東坡居士應聲道:“著力即差。”

  說完便庵然而逝。春秋六十六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