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圓通居讷禅師悟道因緣
廬山圓通居讷祖印禅師,延慶子榮禅師之法嗣,俗姓蹇,梓州(治所在今四川叁臺縣)人。居讷禅師生而英偉,讀書過目成誦。十一歲依漢州什邡(fang,屬成都府)竹林寺元昉(fang)禅師出家,十七歲試《法華》得度,受具足戒後,一度遊于講肆,究習經論,學冠巴蜀。
一日,居讷禅師碰到一位禅者,剛從南方參學回川。二人一起相談甚歡。禅者大贊南方禅宗之盛,並曆數四川有道之士,皆因投于宗門而悟道,如馬祖本是四川什邡人,因參宗門大德而得明心性,名播天下;亮座主本以講論聞名,後歸于禅門,得法後便罷講,隱于西山;德山宣鑒法師原來也是以講經爲業,歸依宗門後,便燒掉了《青龍疏鈔》,稱“滴水莫敵巨海”。居讷禅師經禅者這樣一番鼓勵,遂生遊方之想。于是便離開了四川,行腳于荊楚之間。遺憾的是,雖幾經寒暑,卻無所得。
後來,居讷禅師便來到襄州洞山,投子榮禅師座下參學。子榮禅師是智門光祚禅師之法嗣,與雪窦重顯禅師是同門師兄弟。在子榮禅師的身邊,居讷禅師整整請益了十年。
一日,居讷禅師讀《華嚴論》,至“須彌在大海中,高八萬四千由旬,非手足攀攬可及,以明八萬四千塵勞山,住煩惱大海。衆生若能于一切法,無思無爲,即煩惱自然枯竭,塵勞成一切智之山,煩惱成一切智之海。若更起心思慮,即有攀緣,即塵勞愈高煩惱愈深,不能至諸佛智頂”這一段時,恍然有省。于是他又反複熟讀了多遍,遂感歎道:“石鞏雲無下手處,而馬祖曰曠劫無明,今日一切消滅,非虛語也。”
居讷禅師悟道後,道譽日隆,後應南康太守程師孟之邀請,住持廬山歸宗寺,既而又遷圓通寺。
北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官方出資創十方淨因禅院,诏天下有道者住持。在歐陽修和程師孟的推舉下,仁宗皇帝诏請居讷禅師入住。居讷禅師以目疾爲由,將位子讓給了大覺懷琏禅師。
後有人問居讷禅師:“聖天子旌崇道德,遣使持書,恩被泉石,師何因辭哉?”
居讷禅師道:“予濫廁(混迹于)僧倫,視聽不聰,幸安于林下,飯蔬飲水。雖佛祖所不爲,況其他耶?先哲謂大名之下,難得久居。予行平生知足之計,不以聲名自累。”
學佛就是爲了成佛,現在連佛都不成,何況名聞利養!真正大禅師的氣魄!
慶曆五年(1045),歐陽修左遷滁州,第二年歸廬陵,途經九江的時候,他特地上廬山拜訪了圓通居讷禅師。
歐陽修此前不僅不信仰佛教,反而還曾仿效韓退之(韓愈),著書立說,排斥佛教。在與居讷禅師交談的時候,歐陽修“聳聽忘倦,至夜不已,遲回逾旬,不忍離去”。
居讷禅師道:“佛道以悟心爲本,足下……偏執世教,故忘其本。誠能運聖凡平等之心,默默體會,頓祛我慢,悉悔昨非,觀榮辱之本空,了生死之一致,則淨念常明,天真獨露,始可問津于此道耳!”
在居讷禅師的開導之下,歐陽修恍然有所省發,其排佛之心遂蕩然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