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124· 報慈文遂禅師悟道因緣

  124.報慈文遂禅師悟道因緣

  金陵報慈文遂禅師,清涼文益禅師之法嗣,俗姓陸,杭州人。乳哺時,隨父母遷居安徽宣城,幼而好學,有出世志。後禮池州僧正落發受戒。十六歲開始遊方,神教俱學。

  文遂禅師曾經一度研究《首楞俨經》,能夠甄別並會通真妄二種緣起,對該經之本末綱要了然于心,並執筆詳細疏注,玄義文句,隨文科判,無不燦然。寫完之後,文遂禅師便前往禮谒法眼禅師(清涼文益)。

  他告訴法眼禅師說,他專門研究《首楞嚴經》,並認爲自己所寫的疏注深契經旨。

  法眼禅師聽了他的自述,便問道:“椤俨豈不是有八還義?”

  文遂禅師道:“是。”

  法眼禅師道:“明還甚麼?”

  文遂禅師道:“明還日輪。”

  法眼禅師又問:“日還甚麼?”

  文遂禅師被問得懵然無對。

  [八還義見《首楞嚴經》卷二,八還,即從八個方面推究、還源事物的生起因緣。大意是,身處堂中,所見之明還日輪,暗還黑月,通還戶牖,雍還牆宇,緣還分別,頑虛還空,郁勃還塵,清明還霁。八還的意思是說,一切有爲法,均由因緣而起,一一事物皆可推其生因,唯有能現生一切萬法的妙明真心本身是找不到生因的,它是法爾如是的,屬無爲法的範疇。法眼禅師問“日還什麼(生起日的因緣是什麼)”,文遂禅師懵然無對,這顯示文遂禅師尚沒有真正明白妙明真心之旨。]

  于是法眼禅師便勸文遂禅師把他所寫的注疏燒掉。

  從此以後,文遂禅師對法眼禅師服膺有加,執侍左右,晨昏請益不倦。經過法眼禅師不斷的解粘去縛,文遂禅師始得忘文字知解,直探心源。

  文遂禅師悟道後不久即離開法眼,初住吉州(今江西吉安)止觀寺。宋乾德二年(964),文遂禅師應南唐李後主(李煜)之邀請,住持金陵長慶寺,此後又相繼住持清涼、報慈二大道場,署號雷音覺海大導師。

  文遂禅師之開示,縱奪同時,表遮雙用,要在幫助學人解粘去縛,不立一法,不舍一法。現舉其法語數則如次:

  1.上堂:“天人群生類,皆承此恩力。威權叁界,德被四方;共禀靈光,鹹稱妙義。十方諸佛常頂戴汝,誰敢是非?及乎向這裏,喚作開方便門,對根設教,便有如此如彼,流出無窮。若能依而奉行,有何不可。所以清涼先師道,佛是無事人。且如今覓個無事人也不可得。”

  2.僧問:“巅山岩崖,還有佛法也無?”師曰:“汝喚甚麼作巅山岩崖?”

  [那僧問話的落處是,住在深山隱修,還可得佛法否?而文遂禅師的答處則是,隱修處何止是巅山岩崖,一切處皆總是,何必妄生分別。]

  3.僧問:“如何是無異底事?”師曰:“千差萬別。”僧再問,師曰:“止!止!不須說,且會取千差萬別。”

  [那僧問話顯然落在二邊,以爲千差萬別之外,還有一個無異可得。文遂禅師則教他于千差萬別處體其無異,歸于不二。]

  4.問:“如何是正值一路?”師曰:“遠遠近近。”曰:“便恁麼去時如何?”師曰:“咄哉!,癡人!此是險路。”

  5.問僧:“從甚麼處來?”曰:“曹山來。”師曰:“幾程到此?”曰:“七程。”師曰:“行卻許多山林溪澗,何者是汝自己?”曰:“是。”師曰:“衆生顛倒,認物爲已。”曰:“如何是學人自己?”師曰:“是。”乃曰:“諸上座,各在此經冬過夏,還有人悟自己也無?山僧與汝證明,令汝真見不被邪魔所惑。”問:“如何是學人自己?”師曰:“好個師僧,眼目甚分明。”

  這最後一酬答,頗有生機,較好地體現了禅宗生殺同時的特色,值得我們好好品味。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