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107· 國清師靜上座悟道因緣

  107.國清師靜上座悟道因緣

  天臺國清寺師靜上座,玄沙師備禅師之法嗣,姓氏未詳。

  初禮玄沙,遇玄沙禅師示衆雲:“汝諸人但能一生如喪考妣,吾保汝究得徹去。”

  後來,師靜上座就此話入室參玄沙禅師,問道:“只如教中道,不得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知見,又作麼生?”

  [這裏所說的所知心,是指建立在能所分別、二元對立基礎之上的分別心,也就是生死心。師靜禅師以爲玄沙教他們用所知心去體究,故有斯問。]

  玄沙禅師道:“汝道究得徹底(的)所知心,還測度得及否?”

  [這裏所說的“究得徹的所知心”,實際就是“善能分別諸法相,于等一義而不動”,已無能所之分,屬般若智慧,而不是識心]

  師靜禅師一聽,當即信入。

  師靜禅師後居天臺山叁十余年,足不出山。師靜禅師雖然是從宗門悟入,但是他即繼承了天臺重視經教的遺風,每于禅寂之余,還經常閱藏,精研叁學。加上操行孤立,故爲遠近學人所欽重,時人謂之“大靜上座。”

  住山期間,曾有人問師靜禅師:“弟子每當夜坐,心念紛飛,未明攝伏之方,願垂示誨。”

  師靜禅師回答道:“如或夜閑安坐,心念紛飛,卻將紛飛之心,以究紛飛之處。究之無處,則紛飛之念何存?反究究心,則能究之心安在?又能照之智本空,所緣之境亦寂。寂而非寂者,蓋無能寂之人也。照而非照者,蓋無所照之境也。境智俱寂,心慮安然。外不尋枝,內不住定。二途俱泯,一性怡然,此乃還源之要道也。”

  這一酬答頗有針對性,對于那些欲觀心修禅的人來說,不無裨益。

  師靜禅師在研讀經教的過程中,還曾就教中幻義,述偈一首,問前來參學的人:

  “若道法皆如幻有,造諸過惡應無咎。

  雲何所作業不忘,而藉佛慈興接誘。”

  這個問題,在佛學中也很有典型意義。學佛的人,無論是學何宗何派,都必須對這個問題有一個明確的回答。否則,正信和正見將無從建立。

  當時有個人稱“小靜上座”的僧人回答道:

  “幻人興幻幻輪圍,幻業能招幻所治。

  不了幻生諸幻苦,覺知如幻幻無爲。”

  小靜上座的回答,非常到位,值得我們細心體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