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德山宣鑒禅師悟道因緣
鼎州(後改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德山宣鑒禅師,龍潭崇信禅師之法嗣,俗姓周,簡州(今四川簡陽、資陽一帶)人。幼年即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對律藏和性相二宗經論頗有研究。經常給信衆講《金剛經》,時人稱之爲周金剛。宣鑒禅師頗爲自負,曾經對他的同學講:“一毛吞海,海性無虧。纖芥投鋒,鋒利不動。學與無學,唯我知焉(一毛端含藏大海,而大海的性質並沒有變小。拿一纖毫或芥子投向劍鋒,纖毫斷芥子碎而劍鋒卻完好無損,紋絲不動。有學與無學之境界,唯有我知道)。”
宣鑒禅師後來聽說南方禅宗盛行,大講明心見性、頓悟成佛,天下學人莫不歸附,心裏憤憤不平,說道:“出家兒千劫學佛威儀,萬劫學佛細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我當摟(lou,拽掉)其窟穴,滅其種類,以報佛恩。”
于是,宣鑒禅師便擔上自己多年所注的《青龍疏鈔》,離開四川,准備去湖南、江西,找那裏的禅宗大德一決高低。《青龍疏》系唐代禦注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這宣演,凡六卷,乃青龍寺少門道氤奉唐玄宗之诏,所作《金剛經》之疏注。《青龍疏鈔》不是宣鑒禅師自己對《青龍疏》的進一步闡釋。
在去澧陽的路上,有一天,宣鑒禅師遇見一位老婆婆在龍潭山山腳下的一處路口賣燒餅。一個多月來,宣鑒禅師天天挑著擔子趕路,此時已經是很累了。于是他便在老婆婆的餅攤前停下來,放下擔子歇息一下,順便准備買一些點心充饑。老婆婆指著他的擔子問:“這個是甚麼文字?”
宣鑒禅師回答道:“《青龍疏鈔》。”
老婆婆又問:“講何經?”
宣鑒禅師道:“《金剛經》。”
老婆婆道:“我有一問,你若答得,施與點心。若答不得,且別處去。”
宣鑒禅師瞟了一眼這位普通的老婆婆,心裏並不在意,說道:“請問。”
老婆婆道:“《金剛經》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未審上座點那個心?”
宣鑒禅師一聽,傻眼了,不知道該如何應答。當然,燒餅也就沒有吃成。
宣鑒禅師羞愧得連頭也不敢擡,挑起擔子,徑直上龍潭山去了。
到了龍潭崇信禅師的道場,宣鑒禅師直接走進法堂,說道:“久向龍潭,及乎到來,潭又不見,龍又不現。”
龍潭禅師一聽,遂欠身道:“子親到龍潭。”
宣鑒禅師便默不作聲,其實他心裏早已有了幾分敬畏,于是便決定留在那裏,隨師參學。
一天晚上,宣鑒禅師侍立次,龍潭禅師道:“更深,何不下去(夜深了,爲什麼不回寮房休息)?”
于是宣鑒禅師向龍潭禅師道了一聲珍重,便往外走。腳剛踏出門,卻又縮回來了,說道:“外面黑。”
龍潭禅師于是點了一支紙燭,遞給宣鑒禅師。宣鑒禅師正准備伸手接,龍潭禅師忽然又將蠟燭吹滅了。
就在這當下,宣鑒禅師豁然大悟,連忙伏身禮拜。
龍潭禅師問:“子見個甚麼?”
宣鑒禅師道:“從今向去,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也。”
第二天,龍潭禅師升座,告訴大衆說:“可中(恰好、正好)有個漢,牙如劍樹,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頭,他時向孤峰頂上,立吾道去在!”
話音剛落,宣鑒禅師便搬出《青龍疏鈔》,堆在法堂前,舉起火把,說道:“窮諸玄辯,若一毫置于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于巨壑(通過窮盡玄思言辯,來探求佛教真理,就好比將一根毫毛置于虛空;竭盡世間的聰明學問以探求實相之妙谛,猶如投一滴水以填巨壑。這樣做,徒耗時光,勞而無功)”。
說完,便點火將疏鈔燒掉了。然後禮辭崇信禅師,前往大沩山。
宣鑒禅師來到大沩山,便挎著複(fu)子(包衣物用的夾層包袱),徑直走上法堂,先從西邊走到東邊,又從東邊走到西邊,然後看著方丈和尚,問道:“有麼?有麼?”
沩山靈祐禅師坐在那兒,根本不理睬。
宣鑒禅師便自言自語道:“無!無!說完便向法堂門口走去。剛跨出門,轉眼一想,說道:“雖然如此,也不得草草。”于是便整肅威儀,打算再次進入法堂,與沩山禅師相見。宣鑒禅師剛跨進門,便提起坐具,大聲喊道:“和尚!”
沩山禅師准備拿拂子,宣鑒禅師一見,便大喝一聲,拂袖而出。
到了晚上,沩山禅師問首座和尚:“今日新到在否(今天新來那位僧人還在嗎)?”
首座和尚道:“當時背卻法堂,著草鞋出去也。”
沩山禅師道:“此子已後(以後)孤頂上盤結草庵,呵佛罵祖去在!”
離開沩山後,宣鑒禅師又回到龍潭禅師座下,在那兒住了叁十年之久。唐武宗滅法的時候,宣鑒禅師曾一度避難于獨浮山之石室。大中初年(847),武陵太守薛廷望,出資重新修建了德山精舍,號古德禅院,想請有一位得道高僧住持。他聽說宣鑒禅師有道行,便請宣鑒禅師下山,可是每次都被婉言謝絕了。無奈,薛廷望便設計,派差吏以茶鹽之罪誣陷宣鑒禅師,說他犯了禁法,把他抓到州裏,然後再具禮堅請宣鑒禅師駐錫德山精舍,大闡宗風。從此人們便稱宣鑒禅師爲德山禅師。
德山禅師的禅風以棒喝和呵佛罵祖著稱,曾有上堂法語雲:“我先祖見處即不然,這裏無祖無佛,達磨是老臊胡,釋迦老子是乾屎橛,文殊普賢是擔屎漢,等覺妙覺是破執凡夫,菩提涅槃是系驢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瘡疣紙,四果叁賢、初心十地是守古冢鬼,自救不了。”德山禅師呵佛罵祖的目的,並不是要否認佛教,而是要幫助學人解粘去縛,放棄向外馳求,回歸自身:“若也于已無事,則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無事于心,無心于事,則虛而靈,空而妙。若毛端許言之本末者,皆爲自欺。何故?毫氂系念,叁塗業因。瞥爾情生,萬劫羁鎖。聖名凡號,盡是虛聲。殊相劣形,皆爲幻色。汝欲求之,得無累乎?及其厭之,又成大患,終而無益。”
德山禅師圓寂于唐鹹通六年(866)。谥見性禅師。